古文觀止.png


題解
 

《古文觀止》是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二人共同選編。古文選本雖然不少,而今日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仍是《古文觀止》一書。《古文觀止》共選文222篇,最長的一篇是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約三千字,最短的一篇數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僅百字,在無數文章中揀選出222篇精品,可見編者的判斷力,《古文觀止》內選文的能見度在古代文章中是最高的,而其評註的功力頗佳,對讀者學習研究很有幫助,所做的是古文大眾化的普及工作。

編者吳楚材、吳調侯分別是作序者吳興祚的侄子和侄孫。吳興祚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福建按察使,兩年後戊午年(1678年)擢升為福建巡撫,再四年後(1682年)升任兩廣總督。當時吳興祚任福建巡撫期間,他請先生教兒子讀古文,吳楚材、吳調侯也跟著學。吳楚材、吳調侯似乎並不滿足於此,讀經史學,潛心力學,析義理於精微之蘊,辨字句於毫髮之間,一旦有了積累,有心想編輯圖書,也是很自然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吳興祚統師雲中、寄身絕塞之際,所得到的精神慰藉是吳楚材、吳調侯寄來已經編成的《古文觀止》,即命付刻,並寫下序言,贊美其言簡而賅,評註詳而不繁,審音辨字無不精切而確當。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們所能讀到的盡善盡美的至文(編按:「觀止」指觀覽到此為止,表示所見事物已達盡善盡美,無以復加。如所謂「嘆為觀止」)

《古文觀止》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編者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爲學生編訂的教材。《古文觀止》收錄上起周代,下迄明末的作品,共分爲十二卷。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國策》14篇,韓愈文24篇;柳宗元文11篇,歐陽脩13篇,蘇軾文17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4篇。所選文章注意題材和文體風格的多樣性,不僅收錄史傳、論說文,還有見聞劄記、山水遊記、雜文小品、應用文,大體上反映出古代文章絢麗多姿的面貌。除此以外,還編選了少量駢文和韻文,每篇作品均包括原文、注文兩個部分。因為收錄範圍全面而多元,因此從發行以來,流傳甚廣。

但是也有人認為,《古文觀止》漏選辭賦和記事散文中的許多名篇,受到不少人的批評,甚至斥《古文觀止》為「村書」,認為其選文不如《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但這種批評忽視了《古文觀止》的選材標準,是為提供學塾使用、為學生使用的讀本教材,其選編主要是著眼於考科舉時做策論,但作為一種古代散文的入門書,並沒有媚俗的習氣,仍有其存在價值。


魯迅評論《古文觀止》說:「評選的本子,影響於後來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還遠在名家的專集之上,我想,這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們也該留意的罷。選本所顯示的,往往並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古文觀止》所選作品做到蒙童讀來不高,學人讀來不低,很像家喻戶曉的《唐詩三百首》一樣,這兩部選集,堪稱中國傳統文學通俗讀物的雙璧。


古文觀止.jpg
上圖:吳興祚.古文觀止序


古文觀止序(吳興祚.他序)

(我,指吳興祚)束髮(十五歲)就學時,輒喜讀古人書傳,每縱觀大意,於源流得失之故,亦嘗探其要領。
譯文:
我自十五歲就學以來,我常喜歡學習一些古人寫的作品,每每瀏覽其大意,於其中源流利弊之間,也常揣摩其要旨。

若乃析義理於精微之蘊,辯字句於毫髮之間,此衷蓋闕如也。
譯文:
然而,在細微精妙之處,體會其義理內蘊,在字裡行間,權衡其得當與否,這樣的做法仍然是我所缺乏的。


歲戊午,奉天子命撫八閩,會稽章子、習子,以古文課(督促)(我,指吳興祚)子於三山之凌雲處。維時從子(侄子)楚材實左右(跟隨左右)之。
譯文:
康熙十七年(1687年),我被任命爲福建巡按,紹興章先生、習先生在福州三山教授我兒子古文。當時我的侄子吳楚材也一起跟著學習。

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擅長)(科舉)業,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與從孫(侄孫)調侯,日以古學相砥礪。
譯文:
楚材天性恭謹友愛,潛心苦讀,擅長科舉各科,尤其喜歡讀經史諸書,在平時講解之外,總能另有體會,他和我的侄孫吳調侯,每每相互以文學切磋。

調侯奇偉倜儻,敦尚氣誼,本其家學,每思繼序前人而光大之。
譯文:
吳調侯才氣過人,卓而不凡,個性勤勉且重道德修養,家學淵源之下,經常想繼承前人事業而繼續發揚光大。

二子才器過人,下筆灑灑數千言無懈漫,蓋其得力於古者深矣。
譯文:
吳楚材、吳調侯兩人才具不凡,腹笥寬廣,下筆洋洋灑灑數千言,而毫無隨意散漫之處,這應該是他們古文造詣很深的緣故,才能如此嚴謹無漏處吧!


今年春,余(我,指吳興祚)統師雲中,寄身絕塞,不勝今昔聚散之感。
譯文:
 今年(康熙三十四年)春天,我負責管轄山西大同一帶,處身極邊苦寒之地,對於過去現在聚散無常各處一方感慨良多。

二子寄余(我,指吳興祚)古文觀止一編。閱其選,簡而該,評註詳而不繁,其審音辨書,無不精切而確當。
譯文:
吳楚材、吳調侯兩人寄來《古文觀止》一本,我翻閱這部作品,以爲所選之文簡練而精到,評注要而不煩,尤其對其中審音辨字非常精確得當。

批閱數過,覺向時(從前)之所闕如者,今則辴然(笑的樣子)以喜矣。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厥(其)功豈淺鮮哉!
譯文:
我翻閱數遍,覺得原來我所缺乏之處,如今有許多地方能在其中得到深刻體會,這讓我欣喜非常。拿該編《古文觀止》來糾正原先啓蒙教育的不當之處,有益於其他後學,其貢獻應該不小吧!

(屢次)命付諸梨棗(舊時雕版印書,用梨木棗木,故稱書版為「梨棗」,而爲數語以弁(放在前面)其首。
譯文:
 他們多次請我出版這本書,並聊綴數語放在書前作為序言。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陽日愚伯興祚題
譯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五月端午節,伯父吳興祚題寫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序一
原作者:吳興祚


古文觀止.jpg


古文觀止序(吳楚材、吳調侯.自序)

古文宜選(選輯)乎?曰:「無庸(不必)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則選(選輯)(必須)已。古文至今日,操選(選輯)政者,代有其人,駸駸乎(日趨進步廣大)有積薪之歎矣!尚(必須)宜選(選輯)乎?曰:「無庸(不必)也!」詳略互見,醇(純粹,指優點)(瑕疵,指缺點)錯陳,則選(選輯)又尚(必須)已。
譯文:
古文應該選輯嗎?我們(吳楚材、吳調侯)的看法是不必要的。但是古文如珠玉滿地,佳作甚多,如此看來,作些揀擇仍是有必要的。可是至今為止,從事選輯文章的人,歷朝歷代都有,他們的選本很多,如柴禾堆積越來越多,這樣的話,還應該再行選輯嗎?答案當然是沒必要了。可是就這些選本而言,各有詳略,各有優劣,這樣看來,再作輯選又是必要的了。

且余兩人(吳楚材、吳調侯)非敢言選(選輯)也,即焉云耳!即之奈何(如何)?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而略者詳之,繁者簡之,散者合之,舛錯者釐定之,差譌者校正之云爾。蓋諸選家各有精思深意,以抉古人之奧,讀之者取此置彼,則美者或遺(遺漏);一概觀覽,則勞於睹記,此余兩人所以彙而集之也。
譯文:
況且我們二人,並不敢說選輯古文,我們只是嘗試著做些事情。那我們怎麼做的呢?收集古文資料,首先收集古今眾多作家的選本,簡略的增補,繁瑣的刪減,離散的綴合,有差錯的加以訂正罷了。諸選家各有精深的思慮,可深入探究古人文章的精妙,讀者讀了這本,就錯過那本,容易遺漏一些美文,如果要全部通通都讀,又會疲於翻閱識記,這就是我們二人再作輯錄的動因。


至於攷(考)訂之下,偶有所得,則亦謹附之,以備參究,不敢雷同附和,以取譏於大雅(專家)。若夫聲音之間,點畫之際,諸家或以爲無益於至義(全篇大意)而忽之,而不知童子之所肄習,終身勿能忘;況考試之時,一有不合,即遭擯斥,可不慎歟?余兩人之從事於茲也,有年矣!兢兢焉一義之未合於古,勿敢登也;一理之未欠慊(滿意)於心,勿敢載也;一段落、一鉤勒之不軌於法度,勿敢襲也;一聲音、一點畫之不協於正韻,勿敢書也。
譯文:
至於考證編次之時,偶爾我們有些自己的看法,就附錄在後面以備讀者參考討論,有些不同看法我們不會附合別人的觀點,免得讓方家見笑。像那些字音、字形的異同,選家或許認為對闡釋大義沒妨害而忽略,可是卻不知這對於童子啟蒙來說,是他們每天誦習而終身不會忘記的啊的!更何況試場之中,只要試卷有一點一畫不合,試官要求就加以擯棄,這些能不謹慎對待嗎?我們二人做校訂考證、督促學業的工作,已經有些年頭了,平時謹慎對待選文,有一文義處理不合於古人,我們都不敢選錄刊載,每一處斷句、段落、字音、字形,不能合乎正槊法度,我們也都不敢隨便沿襲前人說法啊!


山居寂寥,日點一蓺(藝)以課(督促)子弟,而非敢以此問世也。間有好事者(同好者)有所許可,輒手錄數則以去,鄉先生見之者,必曰:「諸選之美者畢集,其缺者無不備,而譌者無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觀止矣!宜付之剞劂(雕刻刀,此指雕版刻印),以公之於世。」余兩人默然相視良久,曰:「唯唯!弗敢當!弗敢當!誠若先生言,抑亦何敢自私。」退而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干首,付諸梓人(刻書工匠),以請政(求教)於海內君子云。
譯文:
我們居處山野鄉間,殊少雜務,每天教一些功課來督促學生修習,也不敢把這些心得拿來求教於世人。偶爾有些同好者看到,覺得還不錯的就抄寫幾則拿去,鄉里的先生看到了,就說:「這部古文選本,融匯了各個選本的優點,別的欠缺的,這裡都具備了,錯誤的也都改正了,這是集古文選本的大成啊!選的都是歷代的至文了!應該交付刊印,公諸於世。」我們兩人沉默相視很久,才說「好吧,好吧,只是實在不敢當、不敢當,如果真如先生的謬讚,我們怎麼敢藏私自用呢?」回來以後,我們就編輯整理平時督促課業的一些書稿,交給工匠刊印,來向天下的各位君子就正求教。

康熙戊寅仲冬山陰吳乘權(號楚材)、吳大職(字調侯)氏題於尺木堂。
譯文: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浙江山陰吳楚材;吳調侯於尺木堂題寫。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序二
原作者:吳楚材、吳調侯


古書.jpg


古文觀止例言

一、古文選本如林,而所選之文若出一轍,蓋教學相傳旣爲輕車熟路
(比喻熟習事物),欲別加選錄,雖蹊徑一新,反多扞格。故是編所登者,亦仍諸選之舊。

一、古文須評注兼有方能豁然。若有注無評,或有評無注,譬若一人之身,知其有面目而不知其有血脈,知其有血脈而不知其有面目,可乎?是編字義典故逐次註明,復另加評語,庶讀之者明若觀火。

一、諸選各有妙解,頗多闕略,是當取其所長以補其不足,便成全璧。是編遍采名家舊注,參以己私,毫無遺漏。

一、雜選古文,原爲初學設也。是編於艱奧須解者固細加闡發,即目前便語亦未嘗率意忽過,庶於初學有補。

一、諸選本圈點外或加角,或加小畫,雖各有取義,然初讀不能即曉,徒以眩目。是編但加圈點,蓋評注旣詳,信口讀去,奧旨自明。又於圈下加一小圓點,以便句讀。

一、是編註解字義典故畢,加一小圈,苒下評語。又本文評語外欲下總評,復加一小圈以別之,庶一覽便省。

一、字音,今人頗多忽略。是編音聲無一字不注,且即注於本字之下,便於誦讀。

一、字畫,今人亦多不講究,余痛恨此病。是編樣本皆經手錄,不間晝夜寒暑,剞劂
(雕刻刀,此指雕版刻印)告峻,復嚴加校讎(校對文字,以正誤謬),誓不留一畫之訛貽誤後人。

吳乘權僅識


延伸閱讀:
清代以來流傳最廣的私塾教材----《古文觀止》目錄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例言
原作者:吳楚材


古文觀止.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