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jpg

品味生活,從訓練你的大腦開始

你一定想要生活中很自然就有一種藝術品味 。

但我們都知道,品味是一種習慣與態度,可是,要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其實非常的不容易,這部分不管在神經學、心理學與哲學方面都有很多關於習慣無法輕易改變的論述。

提升自我的藝術品味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概念」,他並不像做一個技術練習,你可以靠意志力不斷的練習累積成果。

當然我們也知道所謂的「刻意練習」並不是靠意志力盲目鍛鍊,之前很流行「一萬小時」的練習法則 , 但我覺得,這個只有答對一半,如果一萬個小時是折磨訓練,靠意志力硬撐的結果,不但無法產生新的模式,反而會讓自己離想要的目標更遠。

因為我們大腦的行為就是「擁抱快樂」與「逃離痛苦」

如果你平常沒有接觸藝術活動,想要要開始接觸藝術,進而真正讓藝術融入你的日常生活。

若沒有一點簡單又恰當的方法,其實會像呼口號一樣無法持續堅持下去,最後你將會失去信心,甚至覺得自己天生沒有藝術品味 。

但,真的是如此嗎?

這一篇文章,我們從大腦的習慣剖析自己,從生活中一定會做到的事物開始,進而讓你的生活很自然地擁有藝術品味。

茶.jpg
上圖:茶碗泡茶簡單容易,是容易放鬆的一種儀式

不習慣藝術的大腦

我想先從我們的大腦習慣來說好了,我們的大腦有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無法同時運行:

模式1:反射模式

這個有如多核心的CPU 一樣,大腦會快速建構場景與反射,利用過去長時間累積的經驗,讓我們可以很快的做出「相對安全」的決策、思考與對應方式。舉例來說:唐朝的讀書人,只要看到一段場景,基本上不用怎麼思考,都可以快速地寫出一首五言絕句,其實這不稀奇,因為寫詩就是他們從小就在玩的藝術遊戲,而我們現代人,由於沒有唐朝的客觀環境,即便才高八斗,也很難再出一個李白。

模式2:刻畫模式

也就是所謂的「深度學習」模式,這時候的大腦運算速度 1 秒只剩40位元,在這個過程,會慢慢地建構新的大腦迴路系統,根據新聞記者柯伊爾(Daniel Coyle)2009 出版的「天才密碼」寫到,隨著神經元包覆越多的「髓鞘」,可以讓大腦的電路更快速有效,並且擁有更好的技術與反應(大腦模式1),而刺激髓鞘增生的方法就是「深度學習」。


令人氣餒的是,我們的大腦只能夠在兩個模式2選1,所以要做「刻意練習」,你首先得讓大腦從模式1放手,進而切換進入模式2。

要讓模式1放手的唯一方法就是讓大腦覺得放鬆、喜悅與安全。

手拉坏.png

建立一套生活品味的儀式

我們從很多完成偉大創作的人身上發現一個特質,就是他們在工作開始之前都會有一套儀式


德國作曲家「巴哈」有個習慣,他每天開始作曲之前,習慣舀一杯份的咖啡豆到他的手搖式磨豆器。

高級木料的質感,上面還有手工雕刻的花紋樣式,把手因為經年累月地抓握,已經養出厚厚的一層紅褐色包漿質地,巴哈不疾不徐地轉動著那磨豆器的把手,耳朵聽著豆子轉動磨碎的聲音伴隨著現磨咖啡粉散發出來的香氣。

據說這個磨豆過程長達半個小時之久,喝完咖啡之後他才會開始早晨的創作。

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完成「物種原始」的時期,根據根據他兒子的回憶,達爾文七點起床,都一定會在一段無人打擾的小徑上做散步,回來吃過早餐過後,才開始讀前一天的信件,之後進入書房做研究與沈思。

這些偉大人物有一個特質就是,他們在建構一個新的系統的時候,都會有一套自己的「起手式」,這時候他們只是單純的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眼前的事物上

巴哈或是達爾文,他們採用一些固定儀式並不是為了要標新立異,當這麼做的時候,恰好讓大腦能夠從習慣的模式1,很舒服的滑入模式2的深度狀態

這些儀式,可以減少進入深度狀態的阻力,也讓我們能夠停留在這樣的狀態更久,進而改造我們大腦固有的行為與思考模式。

同樣,想要讓我們自己的生活自然的有藝術品味 ,除了大量的接觸之外,或許在學習之前,有個固定的儀式,讓大腦更快地進入狀態。

辦公桌.jpg
上圖:即便在辦公室辦公,也要有品味。

養成藝術品味,該怎麼做?

從經驗發現,生活中的儀式可以讓你的大腦很容易進入模式2的狀態,所以你操作的儀式必須相對的簡單、單純且自己喜愛,這樣才容易維持

整個過程中,你只需要享受現在眼前的事物,千萬不要思考任何額外的事情

我自己的習慣是這樣,我每天早上剛到工作室的時候,放置好隨身物品與調整好通風對流之後,我不會馬上開始工作,等到我可以好好的坐下來,享受喝茶就是我的重要儀式

你知道嗎?煮水的時候,光看著水滾的泡泡就非常有趣,而且百看不厭,好像回到小時候玩水龍頭滴水的樂趣

水滾之後開始泡茶,不管是用什麼茶具泡,當要開始喝茶,我早晨的第一杯茶都會固定一個杯子,每天重複端詳同一個器物,更容易讓我們的精神不被各種事物干擾

所以我自己現已經養成一種習慣,每當出國比賽、到別的縣市出差,我都會帶一個自己的大杯子出門,這時候,不能像在家裡好好泡茶,但即便是用保溫杯泡的茶,只要倒入我的杯子,雙手捧著溫熱的茶湯,我的大腦就能夠自動切入一種深度狀態

所以我在看展覽的時候,若場地允許,我都會捧著自己的杯子,慢慢的欣賞每一件藝術作品

或許你目前還尚建構出一套自己的儀式,不過下次你試試看,參加一個藝術講座、看展覽或是聽音樂會之前,你先到安靜的地方,獨自自己一個人先點一杯飲料,就單純地享受手上的這杯飲品,20分鐘之後,再開始你的藝術活動,先提供一個心智可以穩定的情境,之後就很容易進入深度創造價值的專注狀態,此時感受到的經驗,就能夠真正建構你的大腦神經元,藝術品味就會「自然」的長出來。

一定要記得,儀式的目的,是為了讓大腦放鬆,所以千萬不要把上網、聊天或是玩遊戲當做切換大腦模式的儀式之一

茶.png

持續不間斷地滋養你的藝術大腦

所以從現在就開始建構你的儀式吧!


只要每次參加任何藝術活動之前,你都刻意執行這一套固定的起手儀式,當這套模式已經深入大腦的迴路,你將會感受到他強大的神奇力量。

以我的例子來說,只要我開始用我自己的杯子喝茶,通勤時在飛機上,我也很自然的會去欣賞每個空服員的姿態、用說故事的角度來幫每個遊客編想他們的遊記,所以雖然是自己一個人,我也覺得好像大家都跟我有了關聯性,旅途相對也多了許多值得回味的小插曲。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是在餐廳用餐,等待餐點的時候,我一定把桌上的水倒入我自己的杯子,這時候,很自然就會去注意這個桌子的材質、環境提供的音樂,即便是人聲鼎沸,都很容易在吵雜的聲音當中,找到一個秩序

為什麼可以這樣呢?

是因為我們已經用固定的儀式來建構大腦的迴路,從最簡單的喝水開始,就刻意的去讓身體去感受杯子提供的視覺、重量與材質的藝術美學滋養

慢慢的,本來藝術品味是需要經過模式2的深度學習,現在已經變成了模式1的自動反射系統

滋養大腦的藝術覺知,是一種沁入的過程,養成習慣,不要急, 從80/20 法則的經驗,會有一天,從朋友的口中跟你說,你的品味很特別。

茶.jpg

藝術活動中,儀式的陷阱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當中,常常都可以看到許多活動儀式,簡單來說,儀式是為了:

讓身體在進入深入工作之前的一個前行準備,進而達到:

.切換大腦的運作模式
.隔離環境,避免分心
.讓你不會手忙腳亂

為了達到以上三點的情境,所以產生了一些儀式,這幾年來,藝術活動盛行,很多人會去學習茶道、花道或是弓道,等等過去所說的「文人四藝」。

這一些種種「道」,就存在非常多的儀式,以茶道來說,從事前準備、茶道進行過程到種種的禁忌事項等等……加起來少說有30 種以上的步驟,光要記住這一些步驟,就讓身體無法進入一種「深入無我」的狀態,更別說到「遊於藝」的境界


江戶時代末期著名茶人:上田秋成(うえだ あきなり)在他的煎茶書〔清風瑣言〕對於日本當時流行的抹茶道進行批判:

藝事必有技法,開始若無技法,次序混亂,不能熟練然而如被技法限制,則無法自由活動,即成呆滯應超越技法,歸於無法,順應當下的動作而做,抹茶家無法從技法解脫,可謂為茶奴

所以儀式是為了讓我們有了一個依循的儀軌,因為當有了依歸,我們操作任何事物的時候,反而比較不用緊張,只要照著做就好了,但是,若忘了這些儀式出現的根本原因,只流於外在形式的模仿,儀式變成了炫技與表演(編按:公開表演的「趨附性」)

久而久之,操作儀式本來是為了讓大腦產生藝術迴路,卻變成了一種比較與壓力,那就真正離藝術品味的本質越來越遠了

上田秋成.png
上圖:上田秋成

生活品味中的藝術感

在我剛開始接觸陶藝創作的時候,固定都會訂閱許多陶藝相關的雜誌,每次掛號信來了新的雜誌,我都興高采烈的拆開來看,常常看到一些創作,說真的,我真的完全看不懂到底好看在哪裡?

我總是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在這個過程,我也問過一些老師,得到最多的答案不外乎是:「看久就會看了!」幾經挫敗的我,一開始總是非常氣餒,所以我一直在找尋一個根本的方法。

隨著這十幾年來陶藝創作的過程當中,我才發現其實藝術品味與天份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這個品味的養成,在於如何「深度」與「有計畫性」的刻畫自己的大腦神經迴路,如果我們的大腦已經很習慣看見一件藝術當中美的本質,在生活當中,就很容易觸類旁通隨時發覺其中的相關性

所以我現在回頭再看過去訂購的陶藝雜誌,就很容易找出喜愛的作品,並且能夠有系統找出其中的關聯性。

你若要親近、明白與品味藝術,瀏覽藝術賞析論壇或是多參觀博覽會,能夠增加許多關於技術與專業的客觀性

但若要真正讓藝術入魂,你每日的固定藝術啟動儀式絕對不能少

養成這樣的習慣其實除了串連你的藝術神經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讓你的大腦很快地進入一種深度的工作狀態

不管你目前正在研究一門新的學問、學習一個新的技術或是在完成某個工作進度,藝術的美學神經,能夠讓你的工作不管過程與結果都充滿藝術性的美感。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紐約時報專門討論深度學習專欄直接地提到:

「思考如藝術家,工作如會計師。」

尼采說:「散步獲得的思想才有價值。」其實跟前面所說的一樣,目的就是在於把我們的心智,推到了一個無我的狀態

藝術品的本質,並不是高高在上放在博物館的櫃子裡面給人欣賞,而是藝術品利用他的魅力,讓你想要與他親近,並且提升生活品質

在你親近藝術品的過程當中,不管是聽覺、視覺或是觸覺的感受當中,都可以暫時的放下我們腦中每天產生的8 萬4千個念頭思緒。

我覺得我很幸運,從國中開始,母親就為我們家中每個成員準備了一個陶藝作品的杯子,從那時候,我不管讀書或是看電視,都一定拿著自己的杯子使用著,不知不覺當中,我已經對他產生了一種極大的情感依賴

現在回想起來,手工藝品當中質感的美,如果你沒有去使用它,無法用語言讓你知道到那種細微的震撼

餐桌.jpg
上圖:因為「用」,把藝術品自然融入生活

馬上開始你的藝術生活

現在的世界如此快速的變遷,開始建構一套你自己可以完全抽離當下的儀式,是現在全民美感教育很重要的一個起始點


也因為如此,這幾年來,台灣有諸多藝術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舉辦。

你下次應該嘗試看看,看藝術之前,先提供你的心智一個架構與空間,進入你可以開始創造藝術品味之價值的專注狀態。

陶.jpg

【文章出處】
《㚕磬陶道》
〈品味生活,從訓練你的大腦開始〉
網址:

https://www.dingtao.com.tw/blog-%e5%9f%b9%e9%a4%8a-%e8%97%9d%e8%a1%93-%e7%94%9f%e6%b4%bb%e5%93%81%e5%91%b3%ef%bc%9a%e5%bb%ba%e7%ab%8b%e4%b8%80%e5%a5%97%e7%be%8e%e5%ad%b8%e5%84%80%e5%bc%8f/
作者:㚕磬
【作者簡介】
㚕磬,台灣青瓷、冰裂陶藝家,2004年辭去電子工程師工作,轉入藝術創作,在陶藝創作之餘,嘗試用文字記錄藝術、生活、美學的個人觀點,並持續推廣藝術文化工作,陶藝作品多次獲得海內外傳統工藝美展獎項,有個人網頁《㚕磬陶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