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png

生態文學

指涉「現代自然書寫」,也就是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生態相關學科普遍發展後書寫自然、思維生態議題的文本。生態文學一詞源於西方,但西方針對相關的書寫也有不同的稱呼,諸如環境書寫/文學(environmental writing(literature))、生態書寫/文學(ecological  writing(literature))、自然書寫/文學(nature  writing(literature))等等。相較之下,最常見的用詞應是nsture writing。

生態文學或自然書寫研究者一開始將焦點放在「非虛構散文」(nonfiction prose essay of nature writing)上,而今漸漸以生態批評(ecocriticism)的模式,擴及其他領域。通常觀察這類作品除了從事文學與自然科學的角度外,也涉及寫作者「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思維的討論。

臺灣現代自然書寫形成的原因,一般皆認為其與進入工業化、高度資本集中的社會有關,大規模的建設造成生態環境毀壞,引發書寫者的反省。從生態殖民(ecological  colonialism
)的觀點進一步延伸思考:與一般國族或文化體的殖民關係不同,生態文學/自然書寫的反省已從同種間的國族/民族爭鬥,展延到異種間(包括生物與環境)全利義務關係的思辯上。

其次,書寫自然本身即有漫長的傳統,臺灣承襲部分中國文化對自然的觀察與省思,並持續發展。此外,17-19世紀至各地蒐羅陌生物種的專業與業餘博物學者,伴隨著政治力來到生態學上獨具意義的福爾摩沙。這批包含傳教士、醫生、官方人員、專業的博物學者,以自然史的角度去鑑別島上的生態,進行原住民風俗考察,留下紀錄式的報告。日治時期另一批日籍學者,則以更細密的方式探查。雖然這些報告多少帶著殖民者的眼光,但卻生產出臺灣第一批博物學研究的重要史料。而從文學角度的觀察,這類寫作被認為與臺灣鄉土文學以及本土意識相關,同是一種高度認同「鄉土」意識的文化類型。

此外,西方生態思潮以及西方自然書寫作品的引入,也促發了自然書寫者學習到一種對應環境毀壞的處理姿態。臺灣的環境早已在1960年代出現病癥,當1970年代西方生態觀、環境運動的浪潮傳至此地後,遂喚起了1980年代初臺灣現代生態文學與環境書寫的萌發。

西方生態文學從田園書寫道自然科學的啟蒙,轉向土地倫理思索發展進程不同,臺灣生態文學幾個系統幾乎同時發軔。劉克襄在1966年的〈臺灣的自然寫作初論〉將自然書寫分為3種型態:

(一)具報導性質的「環保文章」(如韓韓、馬以工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二)「承襲傳統天人合一,反應遁世思想;或逃避城市文明,陳述反現實社會體制的想法」的「隱逸文學」(如陳冠學的《田園之秋》);

(三)「不以新聞性的生態報導內容出現,以傳統文學裡的散文、雜文形式表現,挾帶著更多自然生態的元素、符號和思維。」(如劉克襄《旅行札記》)這篇文章大致替臺灣生態文學的面貌定了調。日後的論述者雖然在細部有些調整,但其實都不離這3種基型。

臺灣生態文學的發展,除了一般較熟知的典型作者如流劉克襄、徐仁修、陳冠學、洪素麗、陳玉峰、王家祥、廖鴻基、凌拂、吳明益等人外,生態詩、動物小說、原住民文學等都應納入討論,自然科學家所撰寫的科普著作同時不容忽視。近年自然書寫漸有專業化、細膩化、多元化的傾向,如昆蟲學家朱耀沂、從事生態農法的阿寶、賴青松,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撒可努等作者的作品,已然形成一種觀察臺灣文化如何建構自然與人文關係的重要管道。


螞蟻.png

【文章出處】
《臺灣大百科全書》
〈生態文學〉 
網址: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51
2009-10-28
作者:吳明益
【作者簡介】
吳明益(1971年6月20日-),生態作家、小說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畢業,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國立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生態關懷者協會常務理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吳明益的創作以小說、散文為主。其長篇小說《複眼人》已售出十餘國版權,開創台灣小說首次由國外主流文學出版社買下版權的先例,也因此備受國內媒體關注。英、法譯本分別由Harvill Secker(2013)及Éditions Stock(2014)出版,法譯本於2014年獲得法國島嶼文學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小說類大獎。


樹蛙.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