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png


題解

本文選自《百年思索》。作者以山、河、海為題,雖然在文章中只提到德國的萊因河、臺灣的原始山林、中國的長江、挪威的森林、山海經中的海,但其實要探討的是整個自然環境。藉著自然環境的被忽視、破壞與重新整治,喚醒人類的保護意識,引發飲水思源的歷史情感。

作者自民國七十五年起旅居歐洲十四年,於民國八十八年夏天,與其子遊歷德國萊因河,這趟旅行讓她產生如鮭魚溯源回鄉的感受,促使她決定由德國返臺接下臺北市 文化局局長一職,並寫下本文以自述當時的心境與想法。

本文探討的是沉重的環保生態議題,但作者卻能以犀利生動的文筆,善用古今中西實例,巧用問句,提高其可讀性。全文以感性的口吻敘述,以情理服人,讓人產生共鳴。


河.png
示意圖


大山大河大海
 

河中有魚

騎單車走萊因河岸,從麥茵茨到科隆,北行三百公里。如果高興,可以再走三百公里,騎到河口鹿特丹,遭遇大西洋,基本上,是鮭魚由大江入海的路線。

河有沙岸,被太陽晒暖了,野鴨懶洋洋地臥在軟沙裡。河有石堤,縫裡長出紫色的野花。河水拍堤,發出輕微的聲響。河有沼澤,水鳥踩著細細的長腳在蘆草叢中忽隱忽現。清風撲面,攜來河水的氣息。一隻河鷗突然竄起
,掠過小徑,受驚的單車吱一聲煞住,在黃泥路上印下一小段輪胎的凹凸花紋,小蜥蜴爬過,拖著長長的尾巴。

就是這條河,一百年前還有二十五萬條鮭魚,從大西洋湧進,逆流尋找阿爾卑斯山麓的源頭,初生的小鮭魚然後順流千里,奔向大海。

濱河的工廠阻斷了沿河小路,單車就得繞道而行,折進了村子的馬路。幾個轉彎之後就迷了方向。但是沒有人擔心,再踩一段路。一個婦人在菜園裡彎身摘下一串櫻桃似的小蕃茄,你大聲問:

「河在哪個方向?」

她直起身來,笑著往遠方一指。單車悠悠
前行,不一會兒就看見高高的樹林,濃葉遮掩不住晶白的河光閃爍。在河畔,將單車橫倒草叢,走向淺灘,脫下涼鞋,涉入沁涼的水裡。望向對岸的標幟,你知道你此刻正站在萊因河河道第五百四十九公里的點上,歐洲大陸、北半球。這是你面對宇宙星辰的地址,還有比它更明確的嗎?二十五萬條鮭魚從迷茫大海中總是找得到自己的源頭,難道不是因為,大河,是生命的永不遷址、永不變色的故鄉?

鮭魚以沉默回答。一百年來,勤勞多智的人類在河岸建起一座一座化學工廠,在河床上築堤建壩增進水利。一九八一年瑞士化工廠廢氣流入河中,人才發現,萊因河已是一條沒有鮭魚的河。大河沒有遷址,卻已變色。

十八年來,萊因河流經的五個國家,德國、法國、盧森堡、荷蘭、瑞士,投資了兩千萬美金整治河水,讓鮭魚回鄉。今天,人們說,河裡已經有了三千條鮭魚。

可是,又有人說,平均六千美金一條鮭魚,值得嗎?


到了五百六十公里處,濃雲使天色驟暗,雨水颯颯落下。河面水霧浮動,模糊了對岸的山色。

水光溶溶中,彷彿有音符躍出水面,此起彼落。大河湯湯北去,河中有魚。


山中有獸

用騎單車的速度去認識一條河,晨起晚宿。行止隨興之所至,日行四五十公里,一條河的面貌才讓你真看清了。三百年前的郁永河用牛車的速度去認識一個島,從臺南到淡水,走了二十天,翻過數不清的山嶺,渡過九十六條溪,一個島的面貌才讓他真看清了。

在沙鹿山中,「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聲,若老人欬。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箕踞怒視。」在桃園南崁,「山中野牛甚多,每出千百為群。」從新竹到南崁的路上,「遇麋、鹿、麏、麚逐隊行,甚夥。驅獫猲獟,獲三鹿。」

郁永河見到的山豬「大者如牛、巨牙出唇外。」他所見到的熊,種類繁多,「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肖
其形。」巨蛇,他不曾撞見,卻聽人敘述不久前鄭經率兵時,「三軍方疾馳,忽見草中巨蛇,口啣生鹿,以鹿角礙吻,不得入咽,大揚其首,吞吐再三。」蛇,大到可以吞鹿。

這個島,山林莽莽鬱鬱,是野獸的家鄉。野牛成群,麋鹿游走,山豬藉樹幹磨著巨牙,黑熊躍進溪水捕魚,大蛇蜷起身體晒太陽,與人一般高的猿猴發出桀桀
笑聲。在這裡,每一條溪谷裡都有怒水奔騰;每一株樹都長得蔥蘢茂盛,「青草上榻,旋拔旋生」。每一個動物,都有它藏身的深林洞穴;每一個洞穴,都含著泥土和青苔的氣息。

船隻自海上來,遠遠便看見海島被濃綠覆蓋,知道它山林深邃,林中隱約有獸。


水中有混沌

是不是有一天,為了認識長江,也可能騎單車沿長江岸獨行三百公里?

長江太髒,人們搖搖頭。水質太壞,連魚都活不了了。靠城市的江面上,浮滿了啤酒瓶、塑料袋……。

長江的原來面貌,陸游是見過的。一一九七年,他從拉縴航行的船上認識長江,長江像幽深不可測的水晶叢林,藏著大自然的祕密。他一會兒看見「江中江豚十數,出沒,色或黑或黃。」一會兒又看見「物長數尺,色正赤,類大蜈蚣,奮首逆水而上,激水高三二尺。」巨大的龜,在船邊浮浮沉沉。遠望,「有水禽雙浮江中,色白類鵝而大。」探聽之下,知道這「色白類鵝而大」的鳥,叫天鵝。幾百隻天鵝從他頭上呼嘯掠過。

九華山下的江岸,荻花如雪。江裡「巨魚十數,大如黃犢,出沒水中。每出,水輒激起,沸白成浪。」有時候,似魚非魚,只是「江中見物,有雙角,遠望如小犢,出沒水中有聲。」


江豚是什麼?數尺長的大蜈蚣是什麼?大如黃牛的魚是什麼巨魚?頭上生角大如小牛的物又是什麼怪物?

那樣一條堂堂大江,廣闊、深沉,原始而神祕。物種起源時的種種原型生命仍在洪荒初始的江水裡生生不息。天邊雷聲滾滾,閃電照亮了因風激起的江水,江水中仍流動著完整的混沌。拉縴的人在岩石下站著,用敬畏的眼光望向江面。


林中有狼

挪威的森林裡,狼回來了。算算有十二隻,是國寶,不許獵殺。

農人不喜歡狼。狼咬了他們的豬,吃了他們的雞和鵝。國家每年賠償他們家畜的損失,但是狼,不准碰。


森林裡有狼?城裡人眼睛一亮──我們的森林裡真的又有了狼?

整個民族記憶中和狼有關的聯想
──神話、歌謠、故事、童話、傳說裡的狼,突然全部醒了過來。人,與他原始來處的依稀記憶,突然醒了過來。


我們的森林裡又有了狼。挪威人奔走相告。


在海中

兩千五百年前的山海經,用最質樸的語言記載了我們印象依稀的原始來處:

大蟹在海中

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大鯾居海中

明組邑
居海中

蓬萊山在海中

大人之市在海中


切斷

切斷了大江大河的生命,忘記了原始的來處,人啊,就再也回不去了。


【文章出處】
《百年思索》
大山大河大海
作者:龍應台
【作者簡介】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另有筆名胡美麗,作家、文學學者、臺灣政治人物。籍貫湖南衡山,生於台灣高雄大寮。龍應台父姓龍,母姓應,生於台灣,故得名應台。此名較為陽剛,以致早期被讀者誤認為是一位男性。父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遷往台灣,難民後代的身份使她與環境格格不入,加上父親因工作常需要遷徙,她自稱是「被歷史丟向離散的女兒」,是「永遠的插班生」,造就她孤獨邊緣的性格。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6年起旅居瑞士、德國,曾在美國、德國、臺灣、香港等多所大學任職。1983年自美返臺後,在中國時報副刊撰寫專欄「野火集」,以犀利筆鋒批評社會種種弊端,在文化界掀起「龍應台旋風」,「龍應台」三字成為臺灣社會在民主化歷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野火」一詞,已經成為八○年代臺灣的共同記憶。1999年返臺接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中華民國文化部首任部長,並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多項人文思想講座,致力於拓展國人國際視野。龍應台作品有雜文、文學評論、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思路敏銳,視野寬廣,對許多社會、文化現象的批評,常能一針見血,喚起人們的道德勇氣與自我省思,並以女性立場書寫一系列關注女性、親子議題作品,表現出溫柔抒情的寫作風格。影響遍及華人地區如兩岸三地、新加坡、德國等地。龍應台深厚多元的文化涵養,宏觀深刻的思考,犀利的詞鋒,以及精準掌握時代社會脈動的目光,使她成為華人世界重要代表作家之一,被譽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隻筆」,代表作品如《野火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


龍應台.png


註釋解析

河中有魚

◎此一小節由單車之行,寫出萊因河的今昔變遷。

騎單車走萊因河岸,從麥茵茨到科隆,北行三百公里。如果高興,可以再走三百公里,騎到河口鹿特丹,遭遇大西洋,基本上,是鮭魚由大江入海的路線。

河有沙岸,被太陽晒暖了,野鴨懶洋洋地臥在軟沙裡。河有石堤,縫裡長出紫色的野花。河水拍堤,發出輕微的聲響。河有沼澤,水鳥踩著細細的長腳在蘆草叢中忽隱忽現。清風撲面,攜來河水的氣息。一隻河鷗突然竄起
(逃走),掠(輕拂)過小徑,受驚的單車吱一聲煞住,在黃泥路上印下一小段輪胎的凹凸花紋,小蜥蜴爬過,拖著長長的尾巴。
◎此段藉著沿岸的風光景色,形象地呈現出令人陶醉的萊因河現狀。各小段落,皆以「河」字起首,分別摹寫萊因河的不同景觀。

就是這條河,一百年前還有二十五萬條鮭魚,從大西洋湧進,逆流尋找阿爾卑斯山麓的源頭,初生的小鮭魚然後順流千里,奔向大海。
◎「尋找」二字與下文的「尋」河互相呼應。

濱河的工廠阻斷了沿河小路,單車就得繞道而行,折進了村子的馬路。幾個轉彎之後就迷了方向。但是沒有人擔心,再踩一段路。一個婦人在菜園裡彎身摘下一串櫻桃似的小蕃茄,你大聲問:
◎話鋒一轉,提到河川曾受汙染以致成為「一條沒有鮭魚的河」,開始引發理性的思考。以今昔區隔景觀,兩者強烈對比,並傳達人類的感受。
◎工廠也阻斷了鮭魚的路,鮭魚如同單車迷失了方向。


「河在哪個方向?」

她直起身來,笑著往遠方一指。單車悠悠
(悠閒)前行,不一會兒就看見高高的樹林,濃葉遮掩不住晶白的河光閃爍。在河畔,將單車橫倒草叢,走向淺灘,脫下涼鞋,涉入沁涼(透出涼意。沁,音ㄑㄧㄣˋ的水裡。望向對岸的標幟,你知道你此刻正站在萊因河河道第五百四十九公里的點上,歐洲大陸、北半球。這是你面對宇宙星辰的地址,還有比它更明確的嗎?二十五萬條鮭魚從迷茫大海中總是找得到自己的源頭,難道不是因為,大河,是生命的永不遷址、永不變色的故鄉?
◎呼應前文「就是這條河......奔向大海」,並藉以引發人類應該「飲水思源」。

鮭魚以沉默回答。一百年來,勤勞多智的人類在河岸建起一座一座化學工廠,在河床上築堤建壩增進水利。一九八一年瑞士化工廠廢氣流入河中,人才發現,萊因河已是一條沒有鮭魚的河。大河沒有遷址,卻已變色。
◎鮭魚以「沉默」「回答」,製造出無理卻巧妙地修辭效果,暗示生命「無聲的控訴」。
◎「勤勞多智」反諷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人們對自然的破壞、不珍惜,使鮭魚喪失原有的家園。


十八年來,萊因河流經的五個國家,德國、法國、盧森堡、荷蘭、瑞士,投資了兩千萬美金整治河水,讓鮭魚回鄉。今天,人們說,河裡已經有了三千條鮭魚。

可是,又有人說,平均六千美金一條鮭魚,值得嗎?

◎由此疑問點出「環境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的兩難。

到了五百六十公里處,濃雲使天色驟暗,雨水颯颯(音ㄙㄚˋ,此指水聲)落下。河面水霧浮動,模糊了對岸的山色。
◎濃雲、雨水、驟暗、模糊......彷彿象徵著經濟發展和環保是個難解的議題。

水光溶溶(水勢盛大)中,彷彿有音符躍出水面,此起彼落。大河湯湯(水勢盛大)北去,河中有魚。


鮭魚.png
上圖:鮭魚


山中有獸

◎此一小節引述郁永河筆下禽獸群聚之生態。

用騎單車的速度去認識一條河,晨起晚宿。行止隨興之所至,日行四五十公里,一條河的面貌才讓你真看清了。三百年前的郁永河用牛車的速度去認識一個島,從臺南到淡水,走了二十天,翻過數不清的山嶺,渡過九十六條溪,一個島的面貌才讓他真看清了。
◎以「單車」對照下文的「牛車」,架構出不同的時空,巧妙使用類比:
1.單車&牛車
2.四、五十公里&二十天
3.一條河&一個島

◎引用郁永河裨海紀遊中對臺灣早期風土的描寫,連結歷史記憶。

在沙鹿山中,「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聲,若老人欬。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箕踞(兩腿舒展而坐)怒視。」在桃園南崁,「山中野牛甚多,每出千百為群。」從新竹到南崁的路上,「遇麋、鹿、麏、麚逐(依序、接連)隊行,甚夥(多)。驅獫猲獟(獵犬),獲三鹿。」

郁永河見到的山豬「大者如牛、巨牙出唇外。」他所見到的熊,種類繁多,「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肖
(像)其形。」巨蛇,他不曾撞見,卻聽人敘述不久前鄭經率兵時,「三軍方(正)疾馳,忽見草中巨蛇,口啣生鹿,以鹿角礙吻(妨礙吞食),不得入咽,大揚其首,吞吐再三。」蛇,大到可以吞鹿。

這個島,山林莽莽鬱鬱,是野獸的家鄉。野牛成群,麋鹿游走,山豬藉樹幹磨著巨牙,黑熊躍進溪水捕魚,大蛇蜷起身體晒太陽,與人一般高的猿猴發出桀桀
(笑聲)笑聲。在這裡,每一條溪谷裡都有怒水奔騰;每一株樹都長得蔥蘢茂盛,「青草上榻,旋拔旋生」。每一個動物,都有它藏身的深林洞穴;每一個洞穴,都含著泥土和青苔的氣息。

船隻自海上來,遠遠便看見海島被濃綠覆蓋,知道它山林深邃,林中隱約有獸。

◎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葡萄牙人在全球開闢新航線,展開東亞的貿易後,在航海中,偶然瞥見了位於東亞通路上的臺灣,青蔥蓊鬱的美麗島影不禁驚嘆:「Ilha Formosa」(Ilha為島嶼之意,Formosa則形容美麗),「福爾摩沙」來自拉丁文及葡萄牙文,均為「美麗」之意。


玉山.jpg
上圖:玉山主峰


水中有混沌

◎此一小節以長江今日之髒亂與昔日陸游所見之原始面貌對比。

是不是有一天,為了認識長江,也可能騎單車沿長江岸獨行三百公里?
◎以設問帶出思考的空間,後面三小段順勢作出今古景觀的對照。

長江太髒,人們搖搖頭。水質太壞,連魚都活不了了。靠城市的江面上,浮滿了啤酒瓶、塑料袋……。

長江的原來面貌,陸游是見過的。一一九七年,他從拉縴航行的船上認識長江,長江像幽深不可測的水晶叢林,藏著大自然的祕密。他一會兒看見「江中江豚十數,出沒,色或黑或黃。」一會兒又看見「物長數尺,色正赤,類大蜈蚣,奮首逆水而上,激水高三二尺。」巨大的龜,在船邊浮浮沉沉。遠望,「有水禽雙浮江中,色白類鵝而大。」探聽之下,知道這「色白類鵝而大」的鳥,叫天鵝。幾百隻天鵝從他頭上呼嘯掠過。

九華山下的江岸,荻花如雪。江裡「巨魚十數,大如黃犢,出沒水中。每出,水輒激起,沸白成浪。」有時候,似魚非魚,只是「江中見物,有雙角,遠望如小犢,出沒水中有聲。」

◎引用陸游的描寫,與今日情景加以對比,來思考汙染問題。

江豚是什麼?數尺長的大蜈蚣是什麼?大如黃牛的魚是什麼巨魚?頭上生角大如小牛的物又是什麼怪物?
◎以連續設問引人思索古今之變與生物存亡等問題。

那樣一條堂堂大江,廣闊、深沉,原始而神祕。物種起源時的種種原型生命仍在洪荒初始的江水裡生生不息。天邊雷聲滾滾,閃電照亮了因風激起的江水,江水中仍流動著完整的混沌。拉縴的人在岩石下站著,用敬畏的眼光望向江面。
◎在提出一連串疑問後,以閃電照亮江面,長江依舊生生不息,以拉縴人的眼光,帶出人類對自然應有尊重敬畏之心。


三峽.jpg
上圖:長江三峽



林中有狼

◎此一小節寫挪威森林中狼的復育。

挪威的森林裡,狼回來了。算算有十二隻,是國寶,不許獵殺。

農人不喜歡狼。狼咬了他們的豬,吃了他們的雞和鵝。國家每年賠償他們家畜的損失,但是狼,不准碰。

◎農人的心態與前文所言的「國寶」,形成強烈對比。
◎在西方社會的思維中,環保戰勝了經濟考量。

森林裡有狼?城裡人眼睛一亮──我們的森林裡真的又有了狼?

整個民族記憶中和狼有關的聯想
──神話、歌謠、故事、童話、傳說裡的狼,突然全部醒了過來。人,與他原始來處的依稀記憶,突然醒了過來。

◎當人的生活與童話、傳說、故事聯結時,才會和民族歷史產生親密的互動;而狼是連接人類與過往歷史、民族記憶的媒介。
◎人的「原始來處」就是「自然」,有了「自然」就有了故事。
◎挪威「狼」的神話:挪威所屬的北歐神話,與南方的希臘神話在各方面都是極鮮明的對比。希臘神話是文藝、美術與音樂的世界,而北歐神話則充滿了奇形異相的生物,有巨大無比的大巨人;有一張開嘴即可吞噬天地的怪狼Fenrir;有以口銜其尾,環繞人類世界「中庭」的大蛇Jormungandr;有畏懼陽光,避居地底,黑面長鼻的侏儒;有面色一半青色一半肉色的死亡女神Hela等。現代西方世界的傳奇大多是源自於歐洲,其中最廣為人知和狼有關的就是狼人的故事。這些不幸的人們獸化成兩腿人立的狂狼,嗜食生肉和鮮血,每逢月圓時牠們就會對著滿月狂嚎。在著名童話小紅帽中,那頭會化妝成老奶奶,並且可以人立講話的大野狼,就正是狼人在人們心中所留下的陰影。


我們的森林裡又有了狼。挪威人奔走相告。


海浪.jpg


在海中

◎此一小節說明「海」是人的原始來處。

兩千五百年前的山海經,用最質樸的語言記載了我們印象依稀的原始來處:
◎反覆引用《山海經》神話中記載,說明人類原始居於海中。

大蟹在海中
◎〈大荒東經〉云:「女丑有大蟹。」郭璞注:「廣千里也。」即此大蟹。周書王會篇云:「海陽大蟹。」孔晁注云:「海水之陽一蟹盈車。」此蟹之見於先秦古籍也。(山海經校注,袁珂注)

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山海經校注.海外西經》云:「龍魚陵居在其(沃野)北」,即此魚也。龍、陵聲轉,陵、人音近。山海經記有產人魚之處多所:西山經之竹山,北次三經之龍侯山,中次三經之熊耳山,中次六經之傅山、陽華山,中次十一經之朝歌山、藏山,均云多人魚。

大鯾居海中

明組邑
(部落)居海中
◎明組邑,可能是生活在海島上的一個部落。

蓬萊山在海中
◎蓬萊山是傳說在渤海中的仙山,上面有神仙居住的宮室,都是用黃金玉石建造成的,飛鳥走獸為純白色,遠望如白雲一般。據《史記.封禪書》云:「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

大人之市(聚集)在海中
◎據《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臂。」


水滴.png



切斷

◎此一小節警示人不可與自然關係斷絕。

切斷了大江大河的生命,忘記了原始的來處,人啊,就再也回不去了。
◎以「切斷」警示「不可切斷」,以免斷絕人之根本。
◎本句總括文旨,提出警示,人類應不忘本,並尋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之道,使讀者擁有更大的想像及反省的空間。

◎標題「大山大河大海」給人寬闊的想像,而每一小標題的設計,前面四個都是「有」,最後卻以「切斷」戛然而止,意味著如果切斷大山大河的生命,則一切又歸於「無」,結構上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不落俗套。


海.png


本文賞析

本文是一篇充滿人文省思、歷史感懷的說理文章。觀點新穎深刻,具有說服力,讓人容易產生共鳴。綜觀全文,具有以下三個特色:


一、以感性的文筆呈現理性的思考。

本文旨在思考人類與自然、歷史的關係,原本十分沉重的議題,但作者透過感性的文筆、深情的語氣,導引讀者自然進入其營造的情境,從而思索其所提出來的問題。例如開頭描寫萊因河的沙岸、野鴨、沼澤、水鳥、蘆草、清風、河鷗,形象地將河的現狀呈現出來,讓人陶醉,但接著話鋒一轉,提到這條河曾經如何被汙染、破壞,以致成為「一條沒有鮭魚的河」,兩者強烈對比,理性的思索自然浮現腦海。又如水中有混沌引用陸游的描寫,與今日情景加以對比,來思考環境汙染的問題。接著又以長江的神祕、原始、不可知,指出現代人面對大自然時缺乏敬畏之心。這種感性的寫法不僅使文獻中的景象活了起來,也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善用古今中西的實例。

本文雖為說理,卻不會流於空泛,原因就在於作者能舉出大量例證,以理服人。例如透過鮭魚數字的增減,寫出萊因河的變遷,使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育的主題頓時呈現。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挪威森林的狼,牠使人類和最原始的來處也銜接在一起。鮭魚與狼,在本文中不僅是保育動物的代表,也是連接人類與過往歷史、民族記憶的媒介,牠們的存在,提醒人們原始的來處,牠們的消失,則預告了人類不知何去何從的困境。此外,作者還引用了郁永河裨海紀遊中對臺灣早期風土的描寫,以及山海經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記載,藉此提醒我們,最初的歷史傳說與地理面貌,是如此神祕而令人敬畏,充滿了活潑盎然的生命力。透過這些中外古今歷史材料的羅列、對照,作者巧妙地傳達了她的見解,發揮了具說服力的效果。

三、標目靈活,巧用問句。

本文除了內容題材充實新穎外,遣詞用句也生動講究。標題「大山大河大海」給人寬闊的想像,而每一小標題的設計,前面四個都是「有」,最後卻以「切斷」戛然而止,意味著如果切斷大山大河的生命,則一切又歸於「無」,結構上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不落俗套。此外,作者常用問句來使句法富於變化,並使讀者陷入沉思,如河中有魚寫到「平均六千美元一條鮭魚,值得嗎?」鏗鏘有力,沒有答案,但作者態度不言可喻。林中有狼從充滿疑問的「森林裡有狼?」到「我們的森林裡真的又有了狼?」,表達出一種不可置信的驚喜,然後肯定地說:「我們的森林裡又有了狼。」彷彿童話故事的情節,被作者高明地加以運用,使讀者擁有更大的想像及反省的空間。

整體而言,這是一篇具有現實意義、啟人深思的佳作,難得的是作者沒有擺出說教的面孔,而是以說故事的口吻緩緩敘述,就像她以騎單車的速度去認真認識一條河,我們也可以在作者精心構思的字裡行間,慢慢去推敲其文字風格,體會其深刻的題旨。


龍應台.png
上圖:龍應台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