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陣.jpg
想像示意圖


題解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利用晉文公剛剛過世,發兵偷襲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裏應外合,奪取鄭國都城。秦穆公向蹇叔諮詢,蹇叔認爲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長途跋涉加上興師動衆,鄭國肯定會作好迎戰準備,他憑着自己漫長的閱歷和豐富的政治經驗,根據秦、晉、鄭三方情況,分析全面周詳,陳詞剴切,將潛在的危險一一道出,對「勞師以襲遠」的違反常識的愚蠢行徑作出徹底的否定,最後指出襲鄭必敗無疑。可惜秦穆公一意孤行,發兵襲鄭,最後的結果應驗了蹇叔的預言,秦軍中了晉軍埋伏,在崤之戰秦軍全軍覆滅,秦國東進稱霸受到嚴重挫敗。


軍隊.png
想像示意圖


蹇叔哭師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左傳》)
蹇叔哭師
原作者:左丘明


車戰.png
想像示意圖


註釋翻譯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出殯)於曲沃;出絳,柩(棺木)有聲如牛。
譯文:
魯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晉文公過世。庚辰日(十二月十日),靈柩將到曲沃出殯,才剛離開國都絳城,靈柩就傳出像牛吼叫的聲音。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戰爭),將有西師過軼(越過)我,擊(攻打)之,必大捷(勝)焉。」
譯文:
卜官郭偃讓大夫對棺木跪拜說:「已過世的國君正在指示國家大事,將會有西方(指秦國)的軍隊越過我們的國土,我們去攻打他們,一定可以大獲全勝!」


杞子自(從)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掌管)其北門之管(鑰匙),若潛(秘密地、偷偷地)(派兵)以來,國(國都)可得也。」
譯文:
(晉文公死去的消息傳開,)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回秦國報告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都城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偷偷發兵前來,(我來做為內應,)就可以順利佔領鄭國國都了。」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指鄭君)(防備)之,無乃(無乃:恐怕)不可乎?師(軍隊)之所為,鄭必知之;勤(勞苦)而無所(一無所得),必有悖心(悖逆之心,)。且(況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譯文:
秦穆公去向秦國老臣蹇叔請教意見。蹇叔說:「勞動軍隊去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過這樣會成功。軍隊辛勞而精疲力竭,遠方國家又必定有所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一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必定會有怨恨反感之心。再說行軍千里,有誰會不知道呢?」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下令)出師於東門之外。
譯文:

蹇叔哭之曰:「孟子(孟明),吾見師(軍隊)之出(出發),而不見其入(返回)也。」
譯文:
但是秦穆公不聽。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編按:孟明:秦國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秦國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國大夫,字西乞,名術。秦國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國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國元老蹇叔之子),令他們從東門外出兵。蹇叔哭著為他們送行,說:「孟明啊,我眼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到他們回來了。」


(孟明)使謂之曰:「爾(你)何知?中壽(中等壽命,指六十歲),爾(你)墓之木拱(兩手合抱)矣!」
譯文:
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如果你只活到六十歲就死掉,你現在墳上的樹早就都可以兩手合抱了(編按:此指蹇叔年紀已超過六十歲很多,離中壽都過去很多年,頭腦早已昏聵了)!」

蹇叔之子與(參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山)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躲避)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我)收爾(你)(屍骨)(在那裏)。」
譯文:
蹇叔的兒子也在出征的隊伍當中,蹇叔哭著送他兒子,說:「晉國人一定在崤山攔擊我軍。崤山有兩座山頭,南邊的是夏后皋的墳墓,北邊的是當年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會到那裏去收拾你的屍骨。」

秦師遂東。
譯文:
秦軍於是向東出發了。


秦軍.png


賞析

蹇叔的論戰之道幾千年來一直爲世人稱道,被奉爲「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正確意見。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執意要派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白乙丙、西乞術(蹇叔的兩個兒子)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實際上已失去進諫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棄努力——以「哭師」的形式來進諫,直言不諱地指出此次襲鄭的必然結果。在送別秦國出征之師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們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屍了。」 「哭師」召來了秦伯的詛咒、辱罵,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繼續進諫——以「哭子」的形式來進諫,準確地指出晉國「必禦師於崤」。想通過「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見傳導給國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預見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軍後來果然在崤山大敗而歸,兵未發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爲失敗而哭,並非事後諸葛亮。

郭偃託言的所謂「君命大事」,不過是個藉口,人們根據經驗 完全可以作出類似的判斷,乘虛而入,亂而取之,是戰爭中常用的手法。作爲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不具備這種經驗和頭腦,應 當屬於不稱職之列。從蹇叔一方看,他作爲開國老臣,也具有這方面的經驗,對手並非等閒之輩,不可能在非常時刻沒有防備,因此,此時出征無異於自投羅網。

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的心情,導致他犯了一個致命的常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的基本前提。敵手早有防備,以逸待勞,必定獲勝;勞師遠襲,疲憊不堪,沒有戰鬥力,必定慘敗。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連常識都顧不上,當然是咎由自取。馬有失前蹄的時候,人也有過失的時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況下所犯的錯誤,則是不可寬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識性的錯誤,更是不可寬恕。

再說,當初秦國曾與晉國一起企圖消滅鄭國,後來又與鄭國訂立盟約。此時不僅置盟約不顧,就連從前的同夥也成了覬覦的對象。言而無信,自食其言,不講任何道義、仁德,這同樣應當遭天譴,遭懲罰。當人心目中沒有權威之時,便沒有了戒懼;沒有了戒懼,就會私慾急劇膨脹;私慾急劇膨脹便會爲所欲爲,無法無天。春秋的諸侯混戰,的確最充分地使人們爭權奪利的心理。手法、技巧發揮到了極致,也使命運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東西。弱肉強食是普遍流行的無情法則,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國可能在一夜之間傾覆,區區小國也可能在一夜之間暴發起來。由此可見,「先知」是沒有的;而充滿睿智並富有經驗者,往往被人們認爲是「先知」。

這篇文章雖短,但結構上卻充分體現了《左傳》的敘事特色,即情節曲折多變,行文起伏跌宕,敘述有條不紊。文章以秦國老臣蹇叔諫阻、哭師、哭子爲線索,復以秦穆公拒諫、詛咒相間其中,使全文在結構上起伏有致、曲折多變。

其次,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體現出《左傳》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刻劃人物性格,將人物與情節結構融爲一體的特色。這篇文章雖短,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老成先見、憂國慮遠的老臣形象和一個剛飯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兩個形象一明一暗,一顯一隱,然而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俗話說,薑是老的辣。蹇叔雖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謀、思深慮遠。


【文章出處】
《讀古詩詞網》
哭諫成篇 千古佳文──漫談《蹇叔哭師》的結構與形象
(轉載自:《愛語文》雜誌社,2004年第四期)
網址: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1573/prose_appreciations/7458
原作者:陳應好

崤山.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