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png


題解

本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及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屬於白話章回小說。藉由敘述諸葛亮利用江面大霧向曹軍「借箭」的經過,凸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曹操迎獻帝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自任丞相,號令天下。在掃平北方群雄後,於獻帝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揮軍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南方的孫權、劉備。在情勢危急下,諸葛亮過江遊說,促成孫、劉聯合抗曹,兩軍在赤壁(在今湖北省 嘉魚縣)隔長江對峙。此時周瑜為東吳都督,精明幹練,卻嫉賢妒能,因而在赤壁大戰前夕,欲借造箭事加害諸葛亮,但為諸葛亮識破,遂有此一奇謀借箭的故事。

赤壁之戰確有其事,諸葛亮、周瑜、魯肅確有其人,但「草船借箭」的情節則出於虛構。本文以懸疑貫穿始終,依照事件發展的順序,將情節推向借箭成功的高潮。同時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手法,以周瑜的器狹妒賢、用盡心機,襯托孔明的寬宏坦蕩、胸有成竹。並以魯肅的憨直映襯出孔明的機敏,其忠厚則映襯出周瑜的褊急。無論寫人或寫事,本文都有獨到之處。


三國演義.png


本文題為「用奇謀奇謀孔明借箭」,所謂「奇謀」,依常理言,箭是造出來的,而孔明卻是向敵軍「借」過來的,本文情節的奇特正是由此一「借」字而來。

1.周瑜居心叵測,步步設計,孔明則明知是計,甘心自投羅網落入圈套,一奇。

2.以十日造十萬枝箭,原已不易,孔明反以三日為期,承諾提早交箭,二奇。

3.殺身危機迫在眉睫,孔明卻進行準備草船等似乎與造箭無關之事,三奇。

4.將草船以長索相連,往敵營進發,自投險境,四奇。

5.船近敵營,命軍士擂鼓吶喊,刻意引出敵兵,五奇。

6.以草船受箭,滿載而歸,出人意表,六奇。


諸葛亮.jpg
上圖:諸葛亮


用奇謀孔明借箭

(一)周瑜借刀殺人計謀成功

話說(話本及章回小說開頭處的常用語,有時作「卻說」)曹操中了周瑜之計,殺了蔡瑁(音ㄇㄟˋ、張允(蔡瑁、張允原本統領荊州水軍,習於水戰。曹軍南下,二人投降曹操,曹操任命為水軍正副都督。周瑜對他們頗為忌憚,藉蔣幹過江勸降的機會,偽造密件施行反間計,使曹操誤信二人私通周瑜,而將其處死)二人,於眾將內選毛玠、于禁為水軍都督,以代蔡、張二人之職。
◎本段敘述敵營曹操中了周瑜反間計,誤殺了水軍左右手蔡瑁、張允二人。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反間計的大意是,周瑜發現曹操水軍都督正是深得水軍之妙的蔡瑁、張允二人,周瑜就打算先除去此二人。一方曹操正在為破東吳無策發愁,謀士蔣幹幼年與周瑜同窗,自薦願意去說服周瑜歸降。周瑜聽說是老同學蔣幹來訪,定案行反間計。周瑜先在大會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敘朋友交情,不提軍旅之事的規矩,封住蔣幹的口。進而周瑜又向蔣幹顯示江東英傑雲集、兵精糧足的實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斷絕蔣幹勸降的念頭。夜裡,周瑜與蔣幹同榻而眠,周瑜佯裝酒醉酣睡,誘使蔣幹偷走一封偽造蔡瑁、張允投降東吳的書信。四更天時,還上演了一齣事先安排好的戲碼──江北有人前來報信:「蔡瑁、張允說,現在還不能下手……」給蔣幹看,讓蔣幹對書信確信無疑。蔣幹原為沒有完成說降周瑜的使命發愁,沒想到今得了這份重要情報,就連夜溜回曹營去報功。曹操看了這封信大怒,喝令殺了蔡、張二將,周瑜的反間計終於獲得成功。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曹操誤殺蔡、張二人原文為:「眾將見殺了蔡、張二人,入問其故。操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乃謂眾將曰:「二人怠慢軍法,吾故斬之。」眾皆嗟呀不已。操於眾將內選毛玠、于禁為水軍都督,以代蔡、張二人之職。」


曹操.jpg
上圖:曹操(劇照)


(二)周瑜得知計謀成功,志得意滿

細作(間諜)探知,報過江東(長江下游一帶地方,此指周瑜陣營)。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勦(音ㄐㄧㄠˇ,消滅)除,吾無憂矣。」肅曰:「都督用兵如此,何愁曹賊不破乎?」瑜曰:「吾料諸將不知此計,獨有諸葛亮識見勝我,想此謀亦不能瞞也。子敬試以言挑(音ㄊㄧㄠˇ,試探)之,看他知也不知,便當回報。」
◎敘述周瑜聞知計謀成功,志得意滿,而據《三國演義》記載,孔明過江遊說孫、劉合力破曹,其奇謀識見屢凌駕周瑜之上,周瑜與孔明有「瑜亮情結」,氣量狹隘的周瑜處處想與孔明較量高下,故要魯肅前往試探,看孔明是否能洞悉自己的計謀。
本段已敘列出本文之四大要角,而且登場的角色性格個個分明。
【曹操】是敵營首腦。
【周瑜】是我方主帥,心胸狹隘善猜忌。
【魯肅】是我方參謀,穿梭於瑜亮中間。
【諸葛亮】是作客我方的軍師,有識見。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原文至此結束,以下開始為第四十六回。


三國演義.png
上圖:周瑜、魯肅、孔明(劇照)


(三)魯肅奉命前往試探,孔明點破周瑜的用心

卻說(話本及章回小說開頭處的常用語,有時作「話說」)魯肅領了周瑜言語,逕(直接)來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對坐。肅曰:「連日措辦軍務,有失聽教(聽受教言)。」孔明曰:「便是亮亦未與都督賀喜。」肅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來探亮知也不知,便是這件事可賀喜耳。」諕(音ㄒㄧㄚˋ,同「嚇」)得魯肅失色,問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這條計只好弄(戲弄)蔣幹(周瑜同窗好友,時為曹操幕僚,過江勸降,卻中周瑜的反間計)。曹操雖被一時瞞過,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認錯耳。今蔡、張兩人既死,江東無患矣,如何不賀喜?吾聞曹操換毛玠、于禁為水軍都督,在這兩個手裡,好歹(無論如何、不管怎樣)送了水軍性命。
◎「公瑾使先生來探亮知也不知,便是這件事可賀喜耳。」→回應第二段周瑜之猜測,並強化孔明料事如神的特質。
◎「今蔡、張兩人既死,江東無患矣,如何不賀喜?曹操換毛玠、于禁為水軍都督,在這兩個手裡,好歹送了水軍性命。」→說明毛玠、于禁的治軍能力,遠遠不及蔡瑁、張允。


三國演義.jpeg
上圖:周瑜、魯肅、孔明(劇照)


(四)周瑜妒忌孔明識見勝己,因生計欲除之

魯肅聽了,開口不得,把些言語支吾(應付)了半晌(音ㄕㄤˇ,片刻),別孔明而回。孔明囑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懷妬忌,又要尋事(故意製造事端或找麻煩)害亮。魯肅應諾而去,回見周瑜,把上項事只得實說了。瑜大驚曰:「此人決不可留!吾決意斬之!」肅勸曰:「若殺孔明,卻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正大光明的理由)斬之,教他死而無怨。」肅曰:「以何公道斬之?」瑜曰:「子敬休問,來日便見。」
◎「恐公瑾心懷妬忌,又要尋事害亮。」→可見孔明對周瑜的個性,瞭若指掌。
◎「此人決不可留!吾決意斬之!」→回應前文「尋事害亮」。

◎「吾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為下文「納軍令狀」作鋪墊,預埋伏筆。

◎全文殺機、殺計、對策、主旨四者如下:
【殺機】:周瑜計殺曹操兩大將,原以為無人能識其中機妙,不料卻被孔明識破。
【殺計】:委請孔明限期造十萬枝箭,逾期則殺之。
【對策】:孔明利用江面大霧,以草人誘敵發箭。
【主旨】:周瑜想藉造箭之事殺孔明,孔明則出奇計,利用天候以草船為計誘敵發箭,因而輕鬆完成任務。


三國演義.png
上圖:周瑜(劇照)


(五)周瑜用計欲使孔明於三日內造十萬枝箭,希望藉此除去孔明

次日,聚眾將於帳下,教請孔明議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問孔明曰:「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吾意。但今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枝箭,以為應敵之具。此係公事,先生幸(希望)勿推卻。」孔明曰:「都督見(我)(委派),自當效勞。敢問十萬枝箭,何時要用?」瑜曰:「十日之內,可辦完否?」孔明曰:「操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瑜曰:「先生料幾日可辦完?」孔明曰:「只消(「需要」的連讀合音)三日,便可拜(表恭敬)(繳納)十萬枝箭。」瑜曰:「軍中無戲言。」孔明曰:「怎敢戲都督?願納軍令狀(軍中切結保證的文件,表示如有違背,願受軍法處置)。三日不辦,甘當重罰。」
◎「瑜問孔明曰:『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為先?』」→此文以下,預設陷阱,引孔明掉入圈套,而孔明則從容應命,各有盤算。
◎「十日之內,可辦完否?」→周瑜刻意刁難。時間與箭數強烈對比,為全文「奇」字設局鋪陳。
◎本文第一奇:周瑜居心叵測,步步設計,孔明則明知是計,甘心自投羅網落入圈套。
◎本文第二奇:以十日造十萬枝箭,原已不易,孔明反以三日為期,承諾提早交箭。

◎「怎敢戲都督?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以「不可能的任務」引起懸疑,讓孔明的自信為「草船借箭」埋設伏筆,並塑造神機妙算的形象。


三國演義.jpg
上圖:周瑜(劇照)


(六)周瑜蓄意拖延造箭,希望藉此除去孔明

瑜大喜,喚軍政司,當面取了文書,置酒相(他,指孔明)(款待)曰:「待軍事畢後,自有酬勞。」孔明曰:「今日已不及,來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派遣)五百小軍到江邊搬箭。」飲了數杯,辭去。魯肅曰:「此人莫非詐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對眾要了文書,他便兩脅(身軀兩側自腋下至肋骨盡處)生翅,也飛不去。我只分付軍匠人等,教他故意遲延,凡應用物件都不與齊備。如此,必然誤了日期。那時定罪,有何理說?公今可去探他虛實(真實情況。偏義複詞,偏指「實」字),卻來回報。」
◎「他自送死,非我逼他。」→周瑜撇開道德爭議,合理化自己加害孔明的理由。
◎「我只分付軍匠人等,教他故意遲延,凡應用物件都不與齊備。」→周瑜用盡心機陷害孔明,塑造周瑜「器狹妒賢」的形象。


三國演義.jpg
上圖:魯肅(劇照)


(七)孔明進行借箭計劃,向魯肅請求援助

肅領命來見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對公瑾說,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為我隱諱(隱瞞、保密),今日果然又弄出事來。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箭,子敬只得救我!」肅曰:「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各束草千餘個,分布兩邊,吾自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萬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計敗矣!」
◎「吾曾告子敬,休對公瑾說,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為我隱諱,今日果然又弄出事來。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箭,子敬只得救我!」→先責備後請求,顯示孔明掌控人性的能力。
孔明用計,善於用借,借箭之前先借船,又借一江重霧,最後則是借東風、借東吳之兵,以攻曹軍。


三國演義.png
上圖:孔明(劇照)


(八)周瑜聞訊後內心疑惑

肅應諾,卻不解其意,回報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並不用箭竹、翎(音ㄌㄧㄥˊ毛、膠、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
◎「肅應諾,卻不解其意,回報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回應前文,並塑造魯肅憨厚老實的形象。
本文第三奇:殺身危機迫在眉睫,孔明卻進行準備草船等似乎與造箭無關之事。


霧.png


(九)孔明邀請魯肅同往曹營取箭

卻說魯肅私自撥輕快船二十隻,各船三十餘人,并布幔束草等物,盡皆齊備,候孔明調用。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第二日亦只不動。至第三日四更(音ㄍㄥ時分,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肅問曰:「公召我何意?」孔明曰:「特請子敬同往取箭。」肅曰:「何處去取?」孔明曰:「子敬休問,前去便見。」遂命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徑(通「逕」,直接)望北岸進發。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
◎「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第二日亦只不動。」→寫孔明胸有成竹、從容鎮定。
◎「子敬休問,前去便見。」→既吊足魯肅的胃口,也吊足所有讀者的胃口。
◎「是夜大霧漫天」→孔明掌握天象。


漁火.jpg


(十)孔明魯肅凌晨同往曹營取箭

孔明促舟前進,當夜五更時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隻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魯肅驚曰:「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於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當夜五更時候」→孔明掌握時機。
◎本文第四奇:將草船以長索相連,往敵營進發,自投險境。
◎本文第五奇:船近敵營,命軍士擂鼓吶喊,刻意引出敵兵。

◎「魯肅驚曰......孔明笑曰」→兩人一「驚」一「笑」,再次對比出雙方個性一憨直單純,一沉穩從容。

◎「吾料曹操於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知己知彼,料曹操不敢出,孔明只顧酌酒取樂,成竹在胸,瀟灑至極。


曹操.JPG
上圖:曹操(劇照)


(十一)曹營陣腳慌亂,曹操下令放箭

卻說曹寨中,聽得擂鼓吶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比及(比,音ㄅㄧˋ等到)號令到來,毛玠、于禁南軍搶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
◎「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呼應前文「吾料曹操於重霧中,必不敢出」,再度顯示孔明掌控人性的能力。
◎用「亂」字,及「慌忙」、「飛報」、「火速」、「怕」、「搶入」,交織出倉促應變、措手不及的慌亂氛圍。


弓箭.jpeg


(十二)孔明從容取箭

少頃,旱寨內弓弩手亦到,約一萬餘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孔明教把船掉轉,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隻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枝。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裡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餘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前文敘述曹營慌亂,而本段則透過「少頃」、「待至」、「比及」,綰結於「追之不及」,顯示時間之快速與進程之順利,更映襯出孔明的神機妙算,既承接上文,又照應末段周瑜之慨嘆。
◎以敵營主帥曹操的懊悔不已,側免烘托孔明出人意表、鬼神莫測的奇謀妙計。


草船借箭.jpg


(十三)孔明神機妙算令魯肅拜服

卻說孔明回船謂魯肅曰:「每船上箭約五六千矣。不費江東半分之力,已得十萬餘箭。明日即將(持、拿。元、明小說中的常用語)來射曹軍,卻不甚便?」魯肅拜服。
◎自「卻不甚便」以下省略「肅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孔明曰:『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辦,工匠料物,都不應手,將這一件風流罪過,明白要殺我;我命係於天,公瑾焉能害我哉?』」見《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


三國演義.png
上圖:孔明、周瑜(劇照)


(十四)孔明神機妙算令周瑜拜服

船到岸時,周瑜已差五百軍在江邊等候搬箭。孔明教於船上取之,可(約)得十萬餘枝,都搬入中軍帳(古時軍制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軍,由主帥率領中軍,故稱軍中主帥所居營帳)交納。魯肅入見周瑜,備(詳細)說孔明取箭之事。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本文第六奇:以草船受箭,滿載而歸,化危機為轉機,出人意表。
◎以周瑜的吃驚、感嘆,呼應全文旨意。而周瑜百感交集之情,躍然紙上,生動可見。
◎在「吾不如也」以下,課本刪省下列文字:後人有詩贊曰:「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見《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


草船借箭.png
想像示意圖



【文章出處】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節錄)
原作者:羅貫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