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jpg


題解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擔任宰相的王安石發動新政改革,史稱「熙寧變法」或「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變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於不盲從一定的權威、不信奉一成不變的教條,進行改革時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以及精確的技術與計算,希望將「財政稅收大規模的商業化」。然而熙寧變法引起朝廷內部革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激烈衝突,史稱「新舊黨爭」,最終在各種原因阻撓下,王安石所實施的變法基本失敗。

本詩藉讀史所發感慨,流露作者王安石的孤寂、無奈,也流露出自身理想、信念、行事、人格不被了解、缺少知音的感慨。(編按:本詩為100年學測國文考題)

延伸閱讀:

恨無知音賞----95學測國文考題(王安石詩)

太史公自序.JPG
上圖:史記.太史公自序


讀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作品出處】
《臨川集》
讀史
原作者:王安石


太史公.png
示意圖


註釋翻譯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用之則行,捨之則藏,指出仕或退隱)終欲付何人?
譯文:
自古以來建立功名這件事,必定也是非常辛苦的,一個人的出處進退,究竟該託付給誰來論定是非(到底要交給誰來評議)呢?


當時黮(音ㄊㄢˇ闇猶(尚且)承誤(已經承受了世人的誤解),末俗紛紜(眾說紛紜)更亂真(擾亂真相)
譯文:
當時身處於昏暗不明(是非不明)的處境中,尚且要承擔錯誤的責任,後世流俗的眾說紛紜,更是擾亂歷史的真相。


糟粕所傳非粹(純粹)美,丹青(借代繪畫)難寫是精神。
譯文:
古人流傳下來的史書,只是記載歷史的殘渣而已,再好的史書也必有瑕疵,難以盡善盡美(換言之,真正美好的東西是無法流傳下來),而丹青繪畫最難之處,就是表現出事物的內在精神(即便是最出色的畫師,也無法描繪出人的精神)。

區區(小小)豈盡(完全表達)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譯文: 
史書不過是故紙堆而已,哪裡能夠真正表達出歷代高賢的心意呢?後世的人卻獨自守著史書上的千秋灰塵。(一點點史料只是千秋故紙,是數不盡的微塵堆砌,俗儒獨守這些故紙,又豈能充分表達歷代高士賢者的心意呢?)


王安石.jpg
上圖:王安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