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png


題解

本文選自《楚辭》。漁父,捕魚的老翁。父,音
ㄈㄨˇ,對老翁的通稱。全文旨在表達屈原不肯與世俗同流的人生態度。

屈原為楚國的貴族,深受國君的重用,因遭小人讒言而被流放,但他堅持操守,不與惡勢力妥協,故寫作此文以表明心志。

本文以問答方式寫成,一般認為漁父並非真有其人,而是文學的表現手法。透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呈現出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漁父代表的是隨世俗進退轉移的處世智慧,屈原代表的則是堅持理想的淑世精神。兩者正好形成強烈的對照,經過漁父角色的襯托,屈原的形象更加鮮明。

離騷.png


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文章出處】
《楚辭》
漁父
原作者:(傳)屈原

屈原.jpg
上圖:屈原


註釋翻譯

(一)

 
屈原既(已)(放逐),游(通「遊」,徘徊)於江潭,行吟(發出悲嘆的聲音)澤畔,顏色(臉色)憔悴,形容(形貌)枯槁(音ㄍㄠˇ,枯乾)
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湘江附近徘徊,在水澤邊悲嘆行走,神情愁苦,形貌乾瘦。

(二)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您)(不是,反問語氣)三閭大夫與(音ㄩˊ,通「歟」,嗎)?何故(為何)至於斯(此)?」
譯文:
老漁夫看見了,就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淪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曰:「舉(全,整個)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所以)(被)(放逐)。」
譯文:
屈原回答說:「整個世間的人都貪婪汙濁,而只有我清高潔淨,眾人都沉醉麻木,而只有我清醒明理,因此我被放逐了。」

(三)

 
漁父曰:「聖人(智者)不凝滯(拘泥、執著)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隨世俗而進退轉移,指與世浮沉、順應自然)
譯文:
老漁夫說:「聖人不執著拘泥於任何事物,而能隨著世俗進退轉移。

世人皆濁,何不(音ㄍㄨˇ,攪渾)其泥而揚(掀起)其波?
譯文:
既然世間的人都貪婪汙濁,您何不攪渾汙泥,掀起水波,而隨俗浮沉呢?


眾人皆醉,何不(音ㄅㄨ,吃)其糟(酒渣,意指與眾人同醉)而歠(音ㄔㄨㄛˋ,同「啜」,飲,意指與眾人同醉)其醨(薄酒)
譯文:
眾人都沉醉麻木,您何不也吃酒渣、飲薄酒呢?
◎隨波逐流=與世推移=和(音ㄏㄜˊ光同塵=淈泥揚波=餔糟歠醨=見風轉舵(此有負面意義)=同流合汙(此有負面意義)

何故(為何)深思(思慮深遠)高舉(舉止高潔),自令(使)(被放逐)(呢)?」
譯文:
為何要思慮深遠,舉止高潔,使自己被放逐呢?」


(三)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洗頭)者必彈冠(彈去帽上灰塵),新浴者必振衣(抖動衣服,使灰塵掉落)
譯文:
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戴帽子前)必定會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穿衣服前)必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埃,


(怎)能以身之察察(潔淨貌),受物之汶汶(音ㄨㄣˋ,骯髒貌)者乎?
譯文:
怎能讓潔淨的身體,被骯髒的外物所汙染呢?

(寧可)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怎)能以皓皓之白(皓皓,光潔貌,指清高的人格),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譯文:
我寧願投入湘江,葬身在魚腹之中,怎能讓清高的人格,去蒙受世俗的汙染呢?」

(四)

漁父莞爾(微笑貌)而笑,鼓(划)(音ㄧˋ,船槳)而去,乃歌曰:
譯文:
老漁夫微微笑了笑,划動著船槳離去,還唱著歌說: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音ㄓㄨㄛˊ,洗)吾纓(音ㄧㄥ,帽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音ㄓㄨㄛˊ,洗)吾足。」
譯文:
「滄浪的水清澈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汙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遂去,不復(再)與言。
譯文:
老漁夫就離開了,不再跟屈原繼續說了。

 

離騷.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