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哭.png

西方悲劇的發展簡史

悲劇是最古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戲劇題材。悲劇是包括死、痛苦等內容,且主要以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傳達哀傷和哀痛的戲曲或文學類型。 悲劇的經典題材是男女相戀卻不能結合,英雄的悲壯人生,家庭破碎,社會問題和國家覆滅等。

以時間為序,悲劇大概經歷了如下時期的演變:


發源:古希臘悲劇


古希臘悲劇是整個西方戲劇的起源,所以悲劇是最古老的戲劇題材。古希臘悲劇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參究,現在一般認為起源於酒神祭祀。現代英語把「悲劇」稱為Tragedy,其就是從古希臘語Tragodie或Tragodia演變形成,這個字從Tragos加上ode等於山羊加上歌。換句話說,希臘悲劇就是「山羊之歌」的意思。在祭祀中,合唱隊會表演歌舞祭祀酒神戴歐尼修斯,這種歌舞被稱為「酒神頌」。「酒神頌」發展到後來,逐漸擴大到神話和英雄傳說的範圍——悲劇的形式逐步發展和完善,成為一種固定的敘事體。

至於酒神戴歐尼修斯祭典為什麼和悲劇聯繫起來,主要的原因,在於古希臘人對於悲劇的概念和現代人不同,悲劇不在於悲,而在於嚴肅和對高尚行為的模仿。亞里士多德曾定義其為「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美,有宏大行為的模仿。因此古希臘悲劇結尾不一定是悲慘的。也有觀點認為,酒神的一生相當悲慘,儘管留下許多英雄事蹟,不過生平卻屢屢飽受妖魔鬼怪的迫害,所以在酒神祭典中狂歡的人們,在狂歡之中隱隱約約擁有部分哀悼的味道,而且他們在唱山羊歌時,也唱出很多悲歌,種種上述情況,也是希臘悲劇形成的原因之一。

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依年代順序為: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著名的古希臘悲劇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編按:又譯為「伊底帕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亞》等。


古羅馬悲劇

中世紀悲劇


中世紀的人們被籠罩在基督教的統治下,他們要不是認為這是古朽的舊文化,就是幾乎不知道有古希臘古羅馬悲劇的存在。中世紀的戲劇主要是基督教宗教劇(禮儀劇)、神秘劇,道德劇具有濃厚的悲劇情懷。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才開始重新發掘古希臘古羅馬悲劇。

傳承:文藝復興時期的悲劇

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繼承了中世紀市民戲劇和宗教劇的傳統。15世紀後半期,西班牙戲劇達到了比歐洲其他國家都要成熟發達的水平,代表人物包括胡安·德爾·恩西納(1469年-1529年)和費爾南多.德爾.羅哈斯(1476年-1541年)等。前者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將中世紀簡陋的宗教劇轉變成具有文藝復興特點的情節複雜的戲劇,而後者的代表作《塞萊斯蒂娜》是西班牙文學史上的名著,在文藝復興時期被譯成各種文字,廣泛流傳。

英國莎士比亞(1564-1616)的悲劇作品,無疑是在英語文學中遺留下的文學瑰寶。莎士比亞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接下來從大約1600年到1608年,莎士比亞創作以悲劇為主,很多評論家認為莎士比亞偉大的悲劇作品代表了他的藝術高峰。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並與其他劇作家合作。

莎翁著名的悲劇包括以下四齣,其中後四者被稱為「莎翁四大悲劇」。人們一般都以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但其實不然。而悲劇《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內容
包括了部分莎士比亞最好的詩作,被詩人和評論家艾略特認為是莎士比亞最成功的悲劇。

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Antony and Cleopatra)
哈姆雷特(Hamlet)
李爾王(King Lear)
奧賽羅(Othello)
馬克白(Macbeth)

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一位悲劇英雄當屬哈姆雷特王子,可能是莎士比亞創作的角色中被談論最多的一個,尤其是那段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和內向(其致命的錯誤是猶豫不決)的哈姆雷特不同,接下來的悲劇英雄們奧賽羅和李爾王,失敗的原因是做決定時犯下輕率的錯誤。莎士比亞悲劇的情節通常結合了這類致命的錯誤和缺點,破壞了原有的計劃並毀滅了英雄和英雄的愛人們。在《奧賽羅》中,壞蛋埃古挑起了奧賽羅的妒忌,導致他殺死了深愛他的無辜的妻子。在《李爾王》中,老國王放棄了他的權利,從而犯下了悲劇性的錯誤,導致他女兒的被害以及格洛思特公爵遭受酷刑並失明。《馬克白》是莎士比亞最短最緊湊的悲劇,無法控制的野心刺激著馬克白和他的太太馬克白夫人,謀殺了正直的國王,並篡奪了王位,直到他們的罪行反過來毀滅了他們自己。


法國古典主義兩位戲劇大師不可不提。第一位是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4)(編按:法國悲劇之父),他的名作的名作《熙德》(Le Cid,1636年)是一出引起了轟動的佳作。他的競爭者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在他的Bérénice,因為首開悲劇中無人死亡的先河而廣受批評。

啟蒙運動時期的悲劇


走向當代:19世紀後期的悲劇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的《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1879)是一部現實主義社會問題劇,也是一部標準的現當代悲劇作品,對歐美現當代劇壇都有示範性影響。

現代戲劇作品越來越多地從關注個人悲劇,走向了通過人物來批判社會制度。悲劇的「悲劇核心」不再是古希臘的「人神矛盾」,而成了人與人之間種種不可調和的衝突與再現。

【資料出處】
《維基百科》
〈悲劇〉
〈古希臘悲劇〉
〈莎士比亞〉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2%B2%E5%8A%8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B8%8C%E8%85%8A%E6%82%B2%E5%89%A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5%BB%89%C2%B7%E8%8E%8E%E5%A3%AB%E6%AF%94%E4%BA%9A
作者/不詳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