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墨竹.jpg
上圖:文同.墨竹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為傳世竹畫第一國寶

題解

據《東京夢華錄》卷三〈上清院〉條下,淨(靜)因院在州西油醋巷。此文指出當時文同將出守陵陽而西,與蘇軾同往淨因院辭別道臻禪師,並畫兩竹梢一枯木於其東齋,蘇軾為之作記。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或笑笑居士,人稱石室先生,為北宋知名畫家。本文收錄於《蘇軾文集》,為蘇軾討論書畫見解的作品,文中評議繪畫的常形與常理,屬於雜記類之書畫雜記。(編按:本文為108大學學測國文試題)


淨因院畫記

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
譯文:
我嘗試著討論作畫的原理,認為人物、鳥獸、宮殿居室、使用的器物,都有它固定所處的形態。至於山川、土石、竹子、林木,流水、煙雲,雖沒有固定形態,但有其恆常存在的本質。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
譯文:
如果固定所處的形態有了差異,那麼所有看畫的人都可以知道。但如果事物的本質有所不當,即便是懂得畫的人也可能不知道。

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託於無常形者也。
譯文:
所以,凡是可以欺世盜名的人,必定是依靠他所畫的不是事物所常處的形態。

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
譯文:
即使如此,若只是平常形態的缺失,也僅止於它表面的缺失,並不能讓使他的整張畫的本質有所缺失。但如果事物的本質處理不當,那整幅畫便也就毀棄了。


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
譯文:
因為形態沒有常規,所以它的本質便不能不嚴謹對待了。


世之工人(畫工),或能曲盡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譯文:
世上一般的畫匠,有的人或許能使畫的形態千變萬化,但是依幅畫的本質,除了高人以外,其他的人都無法分辨其中差異。


與可之於竹石枯木,真可謂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攣拳瘠蹙,如是而條達暢茂,根莖節葉,牙角脈縷,千變萬化,未始相襲,而各當其處。合於天造,厭(饜,滿足)於人意。蓋達士之所寓也歟。
譯文:
與可(文同)所畫的竹石枯木,真可說是掌握事物的本質了。有的這麼生動,有的卻這麼死寂,有的這麼彎曲緊縮,有的這麼調理通達、順暢豐富。根莖枝葉,凸起紋路,千變萬化,從來不因循規律,卻都在它各自應在的位置。像是上天所造,又可以滿足人的意願。這大概是明智達理之士所喜愛的吧!


昔歲嘗畫兩叢竹於淨因之方丈,其後出守陵陽而西也,余與之偕別長老臻師,又畫兩竹梢一枯木於其東齋。臻師方治四璧於法堂,而請於與可,與可既許之矣,故余並為記之。
譯文:
從前,曾畫兩叢竹子送給淨因寺方丈,後來文同將出守陵陽要往向西走,我與文同一起向道臻法師辭別,又畫了兩支竹子的尖梢和一個枯木在法師的東齋房。等到道臻法師整理法堂,就請了與可(文同)來,與可既然已經答應了,所以我就並為他記下了。


必有明於理而深觀之者,然後知余言之不妄。元豐三年端陽月八日,眉山蘇軾於淨因方丈書。
譯文:
必須要是明知其本質而深刻觀察的人,才知道我說的話不是妄言。元豐三年五月八日眉山蘇軾於淨因寺方丈處寫下。
【文章出處】
《蘇軾文集》
〈淨因院畫記〉
原作者/蘇軾
【翻譯出處】
《百度百科》
〈淨因院畫記〉
網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7%80%E5%9B%A0%E9%99%A2%E7%94%BB%E8%AE%B0
(編按:原譯文有誤,本站重新改譯)
蘇軾枯木怪石圖.jpg
上圖:(傳)蘇軾枯木怪石圖,傳世唯二蘇軾畫作,流落日本百年,2018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以新台幣18億2千萬拍出

評論

一個畫家要求自然傳神,必須體驗物理和自我內感相契合,才能借筆於手,創造出藝術的新生命。東坡在題「淨因院畫記」裡有一段話,對於「理」和「形」做了很具體的探討:

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盜名者,必托於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

世間萬物,把它分為有常形與無常形,有常形者如果畫得不像時,見到的人馬上就知道了,故有些畫者以其技法不易達到形似時,專門來畫無常形的東西,反正大家都沒見過,便易於欺世盜名。但是要明白的是:無常形的東西只有「常理」的存在,也就是規律。假使常理表現的不當,那整個作品也就毀了。世間的「畫工」雖有能「曲盡其形」者,但不是個個都能表現事物的妙理,唯有「高人逸士」才能做到!因此東坡也是主張要深入觀察,在他所做「書黃筌畫雀」文中正是最佳的說明:黃筌畫飛鳥,頸足皆展。或曰:「飛鳥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無兩展者。」驗之信然,乃知觀物之審者,雖畫師且不能,況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務學而好問也。

證之,東坡所言的先觀察後下筆,也正和他所強調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就是要畫人自己運用自己的思想去創作,只有善用思想者才能感應妙悟,觸發生機,圖形狀物能「畫中有話」、「意外有意」。

東坡所做的「木石」、「古木叢竹」,不過是詩人遣興之作,要非專心致志於此,此可於「郭祥正家醉畫竹石」見之:

「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詩仍好畫,書墻涴壁長遭罵。」

東坡醉酒吐真言,「空腸」二句寫詩人直抒胸憶之畫風「森然欲作不可回」一句見詩人有感於中,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平生好詩仍好畫」是東坡以詩餘作畫的自白,也是宋初文人士大夫以詩文修養形之於畫的普遍現象。

【文章出處】
〈妙理寄於豪放外〉
網址: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convenient/info4_4.htm
文/不詳

附錄:108大學學測國文試題

7. 依據下文,不符合文意的解說是:
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託於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蘇軾〈淨因院畫記〉)

(A)畫作成敗的關鍵,往往在於常理得當與否
(B)常形失誤,較常理失當容易被一般人發現
(C)欺世盜名的畫作,往往以無常形之物掩飾不足
(D)高逸者多繪山石竹木、水波煙雲,故能辨常理(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