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jpg

學測國文閱讀測驗,原作者說「自己也選不出正確答案」  

樂評馬世芳談音樂人羅大佑、李宗盛的文章,被引用於今年大學學測的國文閱讀測驗引發討論,不過早先受到關注的是現在年輕考生根本沒聽過他們的歌,出現世代差異;而馬世芳本人則在臉書發文談到,這三題選擇題,前兩題他自己也都選不出「正確答案」。

這次學測國文考科,大考中心表示,試題重視閱讀素養,因此閱讀題組比重增加,包含文學藝術奠基,及天文與社會科學,擴展閱讀素材的多元性,其中有一題組寫到音樂人羅大佑與李宗盛的音樂研究類型,但有考生考完後表示,聽過這些人,但沒聽過他們的歌。

馬世芳臉書發文指出,看了閱讀測驗的答案才知道老師的思路,判斷的依據僅限於「摘錄的這段文章」,這段文字沒提到的,就等於不存在。並指出「若是熟聽李宗盛和羅大佑的老樂迷,這兩題應該也和我一樣,很容易答錯,搞不好愈熟悉還愈容易答錯」。但他也說,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是作者所能壟斷的。

馬世芳表示,這樣的考試方式,是不是能引起同學的興趣,稍稍接近羅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是不是能讓同學對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風格與內涵有更生動更具體的想像?他真的不知道。但這大概不是國文科閱讀測驗的目的。

馬世芳臉書全文:

學測拿我的文章出題,自然不會先問我。所以,今天許多朋友傳訊息說我的文章變成國文考題了,委實意外。還有好幾位朋友說他們的孩子是應屆考生,看到了「馬叔叔」的名字,不禁噗哧一笑。

老實說,文章變成考題,極可能從此被一整代考生討厭,不只應屆考生,還有未來要做考古題的一屆屆準考生,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得意的事。

但我想說的不只這樣: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再只屬於作者自己,這道理我明白。不過這三題閱讀測驗,除了第三題我很有把握,前兩題左看右看,都選不出「正確答案」,還是有點兒氣惱。

後來看到解答,左思右想,關於第一題,大概明白了出題老師的思路:閱讀測驗的答案,判斷的依據僅限於「摘錄的這段文章」,這段文字沒提到的,就等於不存在。

於是既然「這段文字」沒提到羅大佑歌詞關於「生命內在的惶惑」,還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和李宗盛連在一起,這就變成「專屬於李宗盛」的描述,而不能夠屬於羅大佑了。那麼說羅大佑「省視個人生命內在的惶惑」,就是屬於「不適當的敘述」了。雖然他的「將進酒」、「光陰的故事」、「耶穌的另一個名字」、「家」、「那是我所不能瞭解的事」......等等許多許多歌,都是這個題材非常厲害的示範,甚至我願意說,羅大佑是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寫得最好的作者。

但若套用這樣的理路,遇到第二題,我還是被難倒了。為什麼只能是B呢?C的敘述說羅大佑有校園民歌的文藝腔明顯有誤,可以排除,但我看A、B、D的敘述,都很適當啊。

於是我再次「角色扮演」,試圖進入出題老師的思路,D之所以不適當,大概是因為它只說了李宗盛,題目是「兩人」,不符合題旨吧?但A為什麼不對,B為什麼就可以,我還是不明白。回頭又看了幾遍自己的文章,讀得頭都昏了,依舊不明白。

我只知道,若你是熟聽李宗盛和羅大佑的老樂迷,這兩題你應該也和我一樣,很容易答錯,搞不好愈熟悉還愈容易答錯。

而這樣的考試方式,是不是能引起同學的興趣,稍稍接近羅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是不是能讓同學對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風格與內涵有更生動更具體的想像?我真的不知道。我想,這大概不是國文科閱讀測驗的目的吧。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是作者所能壟斷的了。或許很多考生都能教導我做這兩題閱讀測驗的「正確」方式吧?


【文章出處】
《ETtoday新聞雲》
〈學測國文閱讀測驗 原作者說「自己也選不出正確答案」  〉
2019-01-26
網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126/1366542.htm
《臉書》
〈拙文變成了學測考題,那就說幾句……

2019-01-25
網址:

https://medium.com/%E6%88%91%E6%98%AF%E9%A6%AC%E4%B8%96%E8%8A%B3/gsat-exam-57cf82fb6225
文/馬世芳
【作者簡介】

馬世芳(1971年6月11日-),台灣作家、廣播人、音樂評論家,長居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Alian電台節目主持人。父親是作家亮軒(本名馬國光),母親是台灣校園民歌的重要推手資深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高中畢業即開始在中廣青春網擔任電台來賓,介紹經典搖滾樂。就讀期間,曾與友人合編《台大人文報》以及《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二書。主持節目曾獲廣播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提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並入選台北國際書展 "Books from Taiwan 2008"。散文輯《耳朵借我》獲中國時報2014「開卷好書獎」。
​​​​考場.jpg

張曉風也抗議!「學測國文考題過度割裂我原文」

大學學測國文閱讀測驗考題近年常引用作家文章或歌詞,但都到達「改寫」程度,不少原作者都有意見。今年除了第28至30題引文原作者馬世芳表達異見外,第13至14題引文原作者張曉風也表示不滿,認為引文過度割裂她原文,且事前事後都未知會她,也都沒給任何版權費。

資深數位編輯分析處理師黃訓慶比對馬世芳及張曉風的原文及引用文,發現馬世芳原文〈煙花與火焰的種子〉原寫李宗盛「個人生命史」,但考題改成「生命內在」。馬世芳表示,兩者確實有差異,不知出題者改動原因何在?

黃訓慶比對張曉風原文〈這些芒果,是偷來的嗎?〉與試題引用文,認為試題過度刪除原文,跳躍摘錄,很不尊重原作者。張曉風表示,她之前不知大考又用她文章,表示文章確實被該割裂太多,感受不大好。

張曉風表示,大考中心此作法有3個問題。一是過度割裂作者原文,這除了有不尊重作者之嫌,也可能造成考生誤會,無法了解文中意義;二是自我詮釋作者意思,考生要照著出題人的意見回答才對,作者詮釋不受重視;三是引用作者文,考生都要交費才能考試,出題者也可拿出題費,作者卻在事前事後都不被知會,也沒拿到版權等費用。

張曉風說,若出題者割裂他人文章,是因怕考題太長,可完整刊登一人文章就好,不要自己跳來跳去亂讀,也讓考生受害。

除了馬世芳、張曉風對國文考題有意見,105年國中會考國文科曾引用詩人陳斐雯的〈養鳥須知〉,當時陳斐雯也曾自嘲「不知道答案是哪一個」。


【文章出處】
《聯合新聞網》
張曉風也抗議!「學測國文考題過度割裂我原文」
2019-01-28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618452
報導/何定照
劃卡.jpg


學測國文考題,原作者馬世芳、張曉風持疑

剛結束的大學學測,國文閱讀測驗考題卻有爭議,被引文當考題的的樂評人馬世芳,在臉書po出,若自己作答,也無法選出正確答案,同樣被引文的作家張曉風,則不滿意原文過度被割裂,造成考生誤會,無法了解文章的意義。

作家張曉風說:「我原文大概是一千多字,大概割裂了一半。」

超過千字的創作「這些芒果,是偷來的嗎?」,被引用做為大學學測國文閱讀測驗考題時,原文已經刪除一大半,原作者張曉風不滿,這樣出題過度割裂原文,不但不尊重作者,也容易讓考生誤會。

張曉風認為,「有些學生他比較用功,他看過原文,他看過全部的,那他的答案很可能就跟你所要求那個、非常單純的有點像是非題的那種答案是不一樣的。」張曉風也質疑,大考中心常年引用她的文章作考題,事前事後都沒知會,也沒有給版權費。   而同樣被引文作為試題的,還有樂評人馬世芳,他的作品「煙花與火焰的種子」,被摘錄入題,他在臉書Po文稱,自己作答都選不正確答案。這次學測國文閱讀測驗出題,引發爭論,有高中老師認為,這並非第一次,原作者解不出正確答案,但以摘錄片段找出訊息來作答,並不算太刁難考生。

板橋高中老師 官廷森解釋,「文章裡面設計的問題,還是要考驗孩子們的統整能力,還是分析邏輯的能力這樣子,我覺得這考題是可以用的。」

雖然認為出題爭議不大,但高中老師建議,大考中心未來設計題目,要更嚴謹,區隔性必須大一點,大考中心回應,如果考生對試題有意見,1月底前可以反應,必要時召開專家會議討論,至於作者質疑,文章被節錄部分,大考中心表示,依照著作權法,是有保障教育機構能重製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如果原作者有意見,未來會建議命題團隊不要使用作者的作品。


【文章出處】
《公視新聞網》
〈學測國文考題 原作者馬世芳、張曉風持疑〉
2019-01-28
網址: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21086
報導/蔡慧玲、應磊奇
作答.png

學測國文爆爭議題 大考中心:必要時開專家會議討論

大學學測國文考題爆爭議。國文科選擇題第28題至30題,依據樂評人馬世芳談音樂創作人羅大佑、李宗盛的文章出題,但馬世芳昨天發文表示,連他都無法根據出題人的設定選出28和29題的「正確答案」,凸顯考題命題問題。

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表示,如考生對試題有意見,可以在1月30日前反映意見,大考中心將在2月19日回覆公告。必要時將會召開專家會議,邀集包括大學老師、高中老師等一同審議。


國文科28和29兩題爭議題,引自馬世芳文章〈煙花與火焰的種子〉,考題28要考生依據摘文選出對羅、李歌曲內容敘述不適當處,正確答案是C「羅大佑…省視個人生命內在惶惑」。馬世芳說,依此考題,羅大佑的歌詞變成沒有省視個人生命內在的惶惑,但羅大佑許多歌曲明明都在省視「生命內在惶惑」,甚至是寫得最好的作者。

馬世芳說,他明白考題的判斷依據只限「摘錄的文章」,但即使他套用這種理路答考題29,還是被難倒。因為該題要求考生依選文選出對羅、李歌詞創作敘述最正確者,正確答案是B「兩人均極在意詞曲咬合,故精心琢磨」,但他認為A「兩人均經營歌詞意象結構」和D「李長於以作論方式寫歌」也很適當。

「若你是熟聽李宗盛和羅大佑的老樂迷,這兩題你應該也和我一樣,很容易答錯。」馬世芳表示,他仔細看幾遍自己文章,讀得頭都昏了,還是不理解為何答案是這對、那不對。他感嘆,如此考試方式,是否能讓同學對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風格與內涵有更生動具體的想像?「但這大概不是國文閱讀測驗的目的」。

這已不是首次作者反映連自己都會答錯。去年學測英文試題中一文改寫自時代雜誌「Time」描述「西尼羅病毒(West Nile)」的文章,原作者認為答案與大考中心不相同,不過大考中心召開會議認為,刪節改寫後的選文行文與重點已與來源文章不同,應依刪節改寫後的選文的文意脈絡與內容訊息判斷本題正確答案,仍維持原答案。


【文章出處】
《聯合新聞網》
〈學測國文爆爭議題 大考中心:必要時開專家會議討論〉
2019-01-27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3617071
報導/林良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