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史序.jpg

民國106~107年教育部課審會會議討論108年高中國文新課綱時,會中委員針對〈台灣通史序〉一文是否繼續列入108年高中課文進行多次激烈爭辯,正反意見壁壘分明,一時之間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贊成的一方認為該文長期以來列入高中國文,同時內容可以激發國人認識台灣發展史及前人開拓的艱辛,但反對的一方則認為該文以漢人中心的沙文主義(漢人本位史觀)看待台灣歷史,立場片面而欠缺多元觀點,且有歧視原住民之嫌。最後會中教育部決議自108年入學新生教材將不再列入該課,改以其他台灣文獻代替。

以下列出正反雙方對〈台灣通史序〉一文的不同意見:


「台灣通史序」被換掉 洪孟楷批:好意思稱本土教材?

教育部客審大會29日續審高中國文推薦選文,將研修小組原提的15篇選文中,台灣題材的「台灣通史序」決議換成「鹿港乘桴記」。對此,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洪孟楷痛批,「棄台灣通史,還好意思稱本土教材?」由小要來見大,不就像看蜘蛛精故事就以為看完西遊?

課審會日前將高中國文科「推薦選文」篇數降為15篇,且須包含不同文類及本土素材,原則上每個時代最多3篇,同時也須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精神。其中,台灣題材的「台灣通史序」因內容涉及歧視原住民族,被在場委員高比例否決,決議換成「鹿港乘桴記」。

對於「台灣通史序」被換掉,洪孟楷認為,即便台灣通史序有出現「開山撫番」的字眼,讓部分人士認為有歧視原住民之意,但這更能代表現在社會的進步及相互重視,且這也是當時的漢文化的角度,了解通史更能讓高中生了解台灣發展。如同2百多年前美國種族、性別歧視嚴重,甚至黑人仍當奴隸時代,但卻不曾看到美國人因怕讓人誤會歧視而不去正視開國歷史。

洪孟楷還說,把第一部以台灣為主角個體來處理的史學著作之序拿掉,而換上「鹿港乘桴記」,是由小要來見大;這不就像看蔣幹傳就以為了解三國?看蜘蛛精故事就以為看完西遊?課審會如此粗糙處理還敢奢言多元,既然是要加強本土意識,還把台灣通史拿掉根本是自相矛盾。


【文章出處】
《ETtoday評論雲》
「台灣通史序」被換掉 洪孟楷批:好意思稱本土教材?
2017-10-29
網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029/1041146.htm
報導:ETtoday評論雲政治中心
台灣通史.jpg

「台灣通史序」涉歧視? 遭剔除高中國文

教育部課審委員選出15篇高中國文課綱,原本連橫所撰寫的「台灣通史序」也在推薦名單內,卻因為內容提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被說缺乏環保概念,還有「開山撫番」的番字也被課審委員說有歧視原住民的意味,因此出局;不過對於曾祖父的著作被淘汰,連勝文也反擊,直說這本書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他感到相當遺憾。

一提到台灣通史,讀過的忘光光、學生們沒聽過,但以後知道的人會更少,因為高中國文課綱選讀連橫的台灣通史序確定出局!

「台灣通史序」是記錄台灣歷史的第一本著作,要成為高中教材,課審委員卻對內容很有意見,因為這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被認定是片面美化開發土地的行為,也不尊重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觀,沒有環保概念。

民眾說:「這個跟環保應該扯不上什麼關係,以前的道路比較難走,所以要開墾,所以很多雜草什麼這樣,跟破壞環保沒什麼關係,因為那個時候會懂環保嗎?」民眾認為這樣的說法太小題大作;

不過,讓課審委員不認同的還有這句「開山撫番」,這個「番」字被指有歧視的意味,恐怕會讓下一代對原住民有不當的刻板印象。


民眾:「他那個詞對原住民就是一個侮辱的稱呼,所以多少來說應該都是,現在的看法應該就是有歧視,可是我覺得以前可能那個時候,他們那些人的想法就是那樣子,他們也沒有想這麼多,因為歷史都是我們後來在解釋,所以可能我不會這樣一概而論。」

不只民眾不認同,看到曾祖父的著作被指有歧視、不環保,連勝文也立刻反擊,直指因為裡頭的大中華的史觀,而被換掉足以證明蔡政府的去中華化,有多明顯。


錢震宇:「莫須有罪名,他是認為這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也認為如果說課綱委員會,用這樣子的一個方式,就把它刪除,令人極度遺憾。」

儘管連勝文認為「台灣通史序」強調在地觀點,但在課審委員眼中似乎看不見台灣精神。

【文章出處】
《TVBS新聞網》
「台灣通史序」被換掉 洪孟楷批:好意思稱本土教材?
2017-10-29
網址:

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801149
報導:李品誼
台灣通史.jpg

未符原民教育法 推薦選文不納台灣通史序

教育部今天召開課審大會,討論文言推薦選文,「台灣通史序」被課審委員認為未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立法精神,表決後遭替換,課審會學生代表肯定這樣的進步。

教育部今天召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審議大會,討論普通高中文言完推薦選文,根據先前課審大會決議,普通高中推薦選文降為15篇(原草案規劃20篇),今天開會也確認15篇入選的文章。

依據課審大會決議的選文原則,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以統編本、95課綱和現行101課綱的選文建立選文資料庫,並從中挑選出15篇推薦選文名單,包括先秦、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和台灣等5個時期,另外準備16篇備選文章。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邱乾國表示,討論先秦和台灣時期文章時,都有委員提出替換提案,最後僅「台灣通史序」替換提案通過,替換為「鹿港乘桴記」。台灣通史序被提案替換的原因,是課審委員認為未完全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立法精神,如本於多元、平等之精神推展原住民族教育,教材應納入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等。

課審大會委員之一、學生代表蕭竹均受訪時說,過去就有許多作家對台灣通史序提出質疑,台灣通史序描述祖先漂海來台安家立業,但這是以漢民族為主的史觀,文章中未提到當時哪些人因此受到壓迫和對待,對原住民而言,「你的篳路藍縷可能是我的顛沛流離」,基於這樣的理由,因此他才提案替換台灣通史序。

同時也提案替換「勸和論」的蕭竹均也指出,在勸和論的時代,許多族群為了爭取地盤資源,因而發生械鬥,研修小組認為可以作為族群教育一環,但他認為,將當時背景下的事件拿到現代作為族群教育融合的素材並不那麼適合,可惜最後未通過替換提案。

對於這次的推薦選文結果,蕭竹均表示,雖然不是完全滿意,但已經是很大進步,尤其台灣通史序過去已經被討論很久,現在終於不再列入選文,這樣的進步,值得肯定。

【文章出處】
《中央通訊社》
未符原民教育法 推薦選文不納台灣通史序
2017-10-29
網址: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710290122.aspx
報導:許秩維
台灣通史.jpg

刪台灣通史序 高中老師肯定

連橫筆下無視原住民族 讓他們從台灣歷史上消失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通史序不再列入高中國文選文,教育轉型正義聯盟秘書長張文隆老師昨肯定地表示,連橫指稱「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這是集西方和東方殖民史觀於一爐,原住民族文化在連橫筆下根本不是文化,而〈台灣通史序〉第一段即顯示殖民主義強權即真理,無視被殖民者,讓原住民族在台灣歷史上消失了,本就不宜列為必讀選文。

台北市景美女中國文老師陳嘉英則認為,選文減少會弱化國文教學,但第一線老師才是關鍵,有能力的國文老師可把十五篇「輻射」發展成五百篇,經驗不足的國文老師則有可能只乖乖教完十五篇,課審大會非國文專業的決定,恐使不少老師抱持「你選你的,我教我要教的」,一邊要教學生大量閱讀,一邊又大刪國文課程內容,老師們只好自力補救。

第一線老師才是國文教學關鍵

北市萬芳高中二年級劉姓學生則表示,必讀古文由卅篇減為十五篇,課審委員含括許多不一樣聲音的人,既是投票結果,各界即應尊重;連家子孫、政治人物連勝文等硬說成不將台灣通史納入課本就是「去大中華史觀」?是把專業議題政治化,不應該,更重要的是老師要把國文教學活化,可有更多自主空間,不要選文減而自我侷限。

考中心主任劉孟奇則表示,111年新型大學考試上路後,重視的是學生「素養能力」,國文選文篇數和大考沒有直接必然關係,選文本就不是必考、而是出題範圍,未來考題更傾向「分析、理解、思辨」的綜合能力,面對文言文等歷史遺產,要鼓勵學生有自己見解與歷史對話。例如香港考《岳陽樓記》,有人認為作者流露的情懷體現「積極入世」的人生價值,考題詢問考生是否同意?並要求考生論述自己看法,這樣的考題即接近未來的素養型題目,事實上我國去年指考即出過類似題型。

【文章出處】
《自由時報》
刪台灣通史序 高中老師肯定
2017-10-30
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47508
報導:林曉雲
台灣通史.jpg

愛台灣 為何不愛〈臺灣通史序〉

教育部課審大會昨選出12年國教高中國文科推薦選文,拿掉連橫的〈臺灣通史序〉,改由〈鹿港乘桴記〉取代。連橫是前副總統連戰的爺爺,〈臺灣通史序〉評論不低,教育部將它拿掉,難免讓人質疑有針對性,恐引發政治效應,造成社會對立。

在10月15日課審大會中,研修小組提出15篇推薦選文,課審委員對於其中的〈臺灣通史序〉、〈諫逐客書〉及〈鴻門宴〉等多篇文章均有意見,因此決定昨天再討論一次,最後僅〈臺灣通史序〉被捨棄,其他文章則繼續列入教科書中。

連橫名言 不可不知台灣事

根據記載,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給他,並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連橫基於先人家教啟蒙及台灣為日本所占的雙重動機,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臺灣通史〉,為有關台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臺灣通史序〉是這本書的序文。

〈臺灣通史序〉從95課綱起就列入教科書中,提到日本人統治下的民族意識,說明當時台灣的定位,對於當時台灣歷史也有多元呈現。連橫寫這篇文章是要讓「台灣人知道台灣事」,內容相當好,過去得到不錯評價。

開山撫番 課審指歧視原民

教育部課審會昨天將〈臺灣通史序〉從高中國文科推薦選文中拿掉,理由是文章中提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山撫番」,不但是以漢人觀點看待原住民歷史,而且有歧視原住民之嫌,因此決定捨棄該文。

事實上,在日治時代,普遍以漢人觀點來看待原住民,這是歷史事實,不會因為教科書不教就消失。如果將那個時代漢人稱呼原住民為「番」的文章全部抹掉,不僅是台灣歷史的損失,也不利於原住民瞭解他們的過去。

史實呈現 才是教育該做的

關於過去漢人與原住民的相處,在現代教育應該做的是,將真正的歷史呈現在孩子面前,然後告訴他們,不要再用漢人觀點看待原住民,且原住民和漢人是平等的,不該有所歧視。

此外,現在是民進黨執政,連橫是連戰的爺爺,教科書拿掉〈臺灣通史序〉這篇文章,外界難免產生「政治清算」的疑慮,若進一步衍生社會對立,非台灣之福。

【文章出處】
《中時電子報》
愛台灣 為何不愛〈臺灣通史序〉
2017-10-30
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030000314-260114
報導:林志成
台灣通史.jpg

國文課刪「台灣通史序」 中研院學者喊讚:表示我們的社會開始會思考、將心比心

「〈台灣通史序〉從國文作文選文被拿下來,就表示我們的社會開始會思考、將心比心……」教育部因為「開山撫番」等用詞決議將連橫〈台灣通史序〉從國文課本刪掉,長期研究原住民族歷史的中研院研究員詹素娟認為是件好事,對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長期以來受到歧視與打壓的狀況,她頗有感觸。

「閩南人、客家人、還有來自中國的外省人,既不尊重也不了解原住民」

今(2)日下午,服務於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詹素娟出席第12屆蔡瑞月舞蹈節「台灣史論壇」活動,分享長期研究原住民歷史的心得,也道出原住民一直以來受到的歧視。

詹素娟表示,談「台灣人的歷史」前,必要先釐清「什麼是台灣人」,而原住民族就是在17–20世紀末漫長時間裡,「原住民族是閩南人、客家人、還有來自中國的外省人,既不尊重也不了解的族群;原住民在中華文化霸權、沙文史觀下備受歧視,也因為資本主義方便治理的前提,失去了原有文化……」


經歷漫長抗爭 原住民仍時時被傷害

詹素娟認為,若不是因為1980年代原住民運動、解嚴、以及1990年本土化運動,「原住民早已走入黑暗地獄」。然而即便經歷漫長抗爭,原住民仍時時被傷害,例如嘉義日前擬將吳鳳廟列為觀光景點,又例如頌揚吳沙「開蘭」事蹟,把宜蘭說得像從未開發過,而忽略了長久居住於該地的原住民。

「原住民人數雖然少,但他們的存在可以針砭我們去思考。我們常說被殖民很痛苦,但他們是被殖民、再殖民。」詹素娟提醒。

不認同「台灣人85%都有原住民血統」:這對平埔族運動有很大傷害

有學者高呼台灣人85%都有原住民血統,詹素娟不以為然,表示「這對平埔族運動有很大傷害」。比起輕率地將原住民歸進漢人文化、好像大家都一樣,詹素娟認為更重要的是「重視原住民語言文化的多元、尊重不同的史觀」。

何謂尊重「多元文化」與「不同史觀」?詹素娟舉例,漢人歷史是以編年事件為主,原住民不同族群卻會有不同的時間觀、歷史觀,「原住民口傳的神話的也是歷史,史前的也要被包容進來」;又例如,「狩獵」往往只被當成一種採集行為,但對原住民來說那是「文化」,不是單純的狩獵事件。

戴寶村:詹素娟讓讓西拉雅族、道卡斯族找回名份

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表示,詹素娟長期研究平埔族歷史,也讓平埔族民族戶政運動找到重要的學術基礎,例如讓西拉雅族、道卡斯族等原本不被認為是「原住民」的族群找回名份。

「如果政府沒給我們年輕人歷史,那就代表沒給我們每個人一個身份、欠我們一個身份。」上午蔡瑞月舞蹈節開幕式,舞蹈家蕭渥廷這麼說。找回歷史才能知道自己是誰,這觀念在原住民來說,或許也是如此。


【文章出處】
《風傳媒》
國文課刪「台灣通史序」 中研院學者喊讚:表示我們的社會開始會思考、將心比心
2017-11-02
網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353293
報導:謝孟穎
台灣通史.jpg

社論:台灣通史序的存廢

教育部課綱審議會決定刪減文言文比例為百分之三十五到四十五,並決定選文從三十篇調降為十五篇。日前推薦內容也大幅變更,其中最受爭議的就是把連橫的〈台灣通史序〉刪除,而以洪繻的〈鹿港乘桴記〉取代,此一決定備受爭議。外界都認知刪減文言文比例是為了「去中國化」,刪除〈台灣通史序〉目的在改變中國史觀,將台灣史接軌原民歷史。

課審會說,〈台灣通史序〉裡有「開山撫番」用詞,有歧視原住民之嫌,為了尊重原住民,表決後刪除。而〈鹿港乘桴記〉則是探索鹿港從繁榮到衰落的變遷過程,同樣可以培養鄉土意識與在地情懷。眾所周知,「原住民」是解嚴之後的用語,過去稱原住民為高山族,日據時代稱為「番」,連橫生值日據時代,「開山撫番」一詞怎會是歧視用語?反而更能呈現當時的歷史原貌。如果真要以現代的眼光審視過去的文學作品,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涉及歧視了。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是不是整部《論語》都不准讀了?

《台灣通史》是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台灣史,序言說:「台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開宗明義就說明了這部史書的意義,三百多年的開基卻沒有一部歷史記載。連橫效法司馬遷的《史記》體例,全書三十六卷、八十八篇、六十餘萬字,花了十二年寫成,是一部可以媲美史家的巨作。

其中序言不僅生動、活潑、文字優美,讓人讀來對於台灣更有一種斯人斯土的情懷。結語說:「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追懷祖先的德業,勉勵後代子孫的殷切溢於言表。這一篇〈台灣通史序〉不論從文學、歷史的角度,可以完全代表台灣歷史,學子們透過這篇文章不僅可以讀到文字的優美,更可以建立完整的史觀和史識。

教育部課審會為什麼要把這麼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剔除於教科書之外?其理至明,正因為這篇序言代表著正統的史觀,與接軌原住民歷史的台獨史觀相悖,故必欲去之。還有一個理由就是作者連橫,他是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民進黨痛恨國民黨,過去選舉期間就不斷醜化連家,怎麼還會容許連家的作品載入教科書中?這應該是〈台灣通史序〉被剔除的真正原因。

執政者於無法遂行法理台獨,除全力打擊國民黨,抹黑過去的歷史觀之外,推動「去中國化」,文化部和教育部則是最主要的推手,因為從教育和文化著手是最不費力而又最容易見功者。透過教育,只要一個世代,所有的歷史觀、價值觀都可以翻轉。

〈台灣通史序〉中說:「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正說明歷史的不可扭曲,歷代的興衰、風俗的文野、政治的得失都在其中。

刻意曲解或竄改歷史,終究會被歷史的洪流淹沒。


【文章出處】
《人間福報》
〈社論:台灣通史序的存廢〉
2017-11-02
網址: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908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