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png

自古幽會美傳多,哪位癡情如尾生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出自《詩經.邶風.靜女》

歐陽修在《詩本義》中曰:「《靜女》一詩,本為情詩。」這首寫男女相悅、幽期密約的詩,很多人熟悉,且能成誦。

有人說,讀這首詩時,內心雀躍,情不自禁會想起年少時偷偷和心上人約會的情景,和詩中男子的心情一樣,既焦急,又充滿了期待,等約會結束後回家,看著窗外皎潔的月亮,心裡還泛起甜甜的幸福。

是呀!少男少女時代,背著老師和朋友,找一個幽靜的咖啡館,一起喝一杯卡布奇諾,談天說地,暢想未來,或者跟父母撒謊要補課,手拉手偷偷去看一部電影,總會有一種賺到的感覺,對不對?睡前還不忘回味她或者他偷偷那個吻,覺得臉上還燙得發燒,在夢裡都要笑醒了。

《靜女》中這對戀人幽會,也是瞞住了身邊的人,可是我讀詩時,總是忍不住會想他們是怎麼聯繫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他們怎麼能約定好時間、地點的呢?

要知道,古代人的婚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雙方是不見面的。試想一下,這對相愛的男女偷偷在城牆角落某處約會,必然是經歷了一系列繁瑣的過程。那時候沒有手機,更沒有微信,不能即時通訊。他們想要約會,得先偷偷傳遞消息,已是不易,而且這期間,如果有一個人有突發事件要去處理,對方都不知曉,只能苦等到天黑了。

春秋時,魯國曲阜就有一個憨厚的老實人,叫尾生。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在梁地對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一見鍾情,於是君子淑女私定終身,但是女子的父母嫌棄尾生是白屋之士,不名一錢,不願意自家的閨女嫁去過朝齏暮鹽、啜菽飲水的苦日子,於是兩人便相約私奔回曲阜(編按:原文並無這一段情節),黃昏時分,「城外橋面,不見不散」。

然而女子因私奔的事情敗露,被父母禁錮家中(編按:原文並無這一段情節),尾生並不知情,一早就等待在木橋上,也是尾生運氣不好,那天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號,電閃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至,隨即山洪暴發,滾滾洪流裹挾泥沙席捲而來,很快就淹沒了尾生的膝蓋,可他因為與女子的那句約定,「城外橋面,不見不散」,怕女子來了找不到他,一直不肯離開,洪水越來越大,四顧茫茫,水波浩渺,尾生卻寸步不離,抱住橋柱,至死方休。

後來,女子趁著父母不注意,夤夜逃出,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洪水漸漸退去,女子看到抱柱而亡的尾生,悲痛欲絕,嚎啕大哭,縱身跳進河中,為愛人殉情。(編按:原文並無這一段後續發展)

《靜女》這首詩中的戀人比尾生幸運,他們總算見到了對方,不過是怎麼費盡周折的,詩中沒有言明。我想,或許是他們太想見面了,太思念了,便千方百計地相約相會,可他們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只是悄悄地「俟我於城隅」。

男子到了很久了,左顧右盼,女子還是「愛而不見」,所以他才會萬般焦慮,才會「搔首踟躕」,想像著戀人的明眸善睞,踮腳翹望,終於看到戀人翩翩而來,金色的夕陽下,她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若飛若揚,男子喜不自勝。

古代男女幽期密約不容易,約會的地方也要特別選擇,這首詩中,是相約在「城隅」,《詩經鄘風桑中》中,男子是一邊摘麥,一邊想像與戀人的相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不管如何,古代戀人相會的地方,也無外乎山間溪畔、林蔭花園、城外寺院等這些中規中矩、能避人耳目的地方。

倒是《牡丹亭》提到了兩個別緻的約會地點:一個在夢中,一個在畫裡。

杜麗娘讀了《詩經周南關雎》,惹動情思,在昏昏夢中看見一個俊俏書生折了半枝垂柳來求愛,夢醒後作詩云:「近睹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而柳夢梅呢?他進京趕考,借宿觀中,無意中撿到杜麗娘的畫像,情有所鍾,思念至極,終得與畫中人相會。唱和詩曰;「丹青妙處欲天然,不是天仙即地仙。欲傍蟾宮人近遠,恰如春在柳梅邊。

這樣的約會,看似大膽荒誕,卻是真情流露,愛情來了,很難解釋清楚,「情不知何時起,一往而情深」。

戀人約會中還有一些小事,很有意思,能為對方一個微笑、一個小禮物而傻樂到天明,就像詩中,女子送給男子一個小禮物,「貽我彤管」,「自牧歸荑」,男子拿著這一束野外的茅草,心裡樂得要飛起來了,「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因為是喜歡的人贈予,所以再不起眼的小東西,都飽含著繾綣的愛意。

想一想,你有沒有珍藏過戀人送的那些很有紀念意義、卻並不值錢的小東西?那一剎那心情是不是也如詩中男子那般快樂呢?

古人描寫男女約會的有趣詩句很多,南唐後主李煜寫過一首《菩薩蠻》,很有名。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


那時候大周后病重,小周后進宮探望,李煜愛上了小姨子,兩個人常偷偷幽會,暗通款曲。李煜詞中這個「手提金縷鞋」躡手躡腳,不顧一切跑出來赴情郎約會的小姑娘,正是與李煜演繹一曲淒婉動人愛情悲劇的小周后,那時候她才18歲,芳華正茂,艷若桃李。

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大周后知道此事後,心中悲慟憤恨,至死再也沒有看過李煜一眼。後來,大周后死後,李煜娶小周后,隆重的婚禮轟動整個南京城。

可惜呀,「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南唐漸漸式微,鮮花著錦的日子終究有一天也會晦澀無比,小周后也是苦命人,沒福消受這潑天的皇家富貴,悲慘的日子隨著亡國而開始。

有些時候,別看愛情綻放時,美得動人心魄,美得讓人忘乎所以,似乎可以天長地久、長長遠遠地幸福,可是很多時候越是美好的事物,就越像鏡中月、水中花一樣,容易逝去,不要妄想永遠都那麼美,那麼純粹。

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誰也不免為貪嗔癡愛所困,相戀伊始,幾乎都像《靜女》中這般甜蜜,可想要一起白頭卻沒那麼容易,「有情皆孽,無人不冤」,總會吃些苦頭,摔些跟頭。我們羨慕那些從沒有紅過臉、拌過嘴的夫妻,卻不知他們幸福不僅是因為能一起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美景,能一起扛過風刀霜劍嚴相逼的苦難,還因為他們橫眉冷對時都關緊門罷了。

【愛的小叮嚀】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愛你的人無限悲痛。
請珍惜現在生命,再給自己未來一個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文章出處】
《新華網》
〈自古幽會美傳多,哪位癡情如尾生〉
2016-11-25
網址: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6-11/25/c_129378557.htm
文/郭慕清
【作者簡介】
郭慕清,青年作家,供職於新華通訊社,任《新華詩葉》副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說《愛情我們回去吧》《陌上花開──和慕清一起讀詩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