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雜魚堆.png

一網打盡背後的「下雜魚」悲歌

漁港一籃籃「下雜魚」,或英文所稱的垃圾魚,牠們並不是漁夫的目標漁獲,卻糊里糊塗地,淪落至被一網打盡、賤價出售的命運。


2012年的冬天,我來到泰國普吉島的漁港邊,試圖與剛進港的拖網船船長們搭話。當時我正在進行海馬貿易相關的研究,但後來一直讓我掛在心上的,除了海馬以外,是隨著一次一次的拖網捕撈上來,在港邊一簍一簍散發出陣陣海味的「下雜魚」。

曾在漁獲入港時到過漁港的朋友,應該都對牠們不陌生。還記得大學時代某一次上課到了宜蘭的漁港,脊椎動物學的老師就是帶著我們直奔下雜魚堆,一條一條地撿起奇形怪狀的各種魚類,告訴我們:「下雜魚堆簡直就像生物學家的寶庫,因為常有各式各樣的魚,有時候甚至會捕撈到深海少見的魚種!」

由於經濟價值低,下雜魚們在港邊被堆成一座小山,底下流著髒水,除了我們這些學生以外,確實不太受到關注,與港邊放在塑膠籃中、閃閃發光準備出售的其他經濟魚種,形成強烈的對比。

百噸漁獲 9成是雜魚

這些「下雜魚」通常是一般漁業裡非目標物種的漁獲,也是所謂的「混獲」。比方說,某地拖網的目標可能是蝦子,但除了蝦子以外,魚網也會撈起許多大大小小的生物。


雖然通常在說到「混獲」的時候,大部份的人也許首先想到的是延繩釣的海龜、海鳥、鯊魚等大型物種,但在沿近海漁業中最常見的,卻還是各種小型的魚蝦以及軟體動物。這些小型混獲在英文中被稱為「trash fish」,意思是「如垃圾一般的魚」,在中文則稱「下雜魚」。

直到多年後,我站在普吉島的港邊,才理解英文裡所稱的「垃圾魚」,其實並不如其名一般毫無價值。這個港口是普吉專門卸下雜魚的港口,漁民將一桶一桶的下雜魚倒到輸送帶上,最後送進冷凍卡車裡,一車車載走。

我看著這些在輸送帶上的魚,混雜著貝殼、海螺、海參、甚至有一點垃圾,問了在我身邊的泰國合作伙伴,牠們要被載去哪呢?她告訴我,這裡每天都會有數十噸的下雜魚被送上岸,多半是被賣去製作魚露、魚漿以及魚粉(養殖用),其所得的錢至少可以支付漁船每趟出海的油費。

這並不是新鮮事。1994年聯合國農糧署的一份研究報告便指出,蝦拖網的混獲率甚至可高達90%,也就是100噸的漁獲,可能只有10噸是蝦子,剩下的90噸若未被丟棄,便是被低價售出。

輕易賤售的雜魚命運

看起來沒有價值的混獲,低價售出又有什麼問題呢?在歐美國家,混獲的討論常集中在丟棄所造成的浪費上,而在亞洲,至少這些混獲被充分利用了,不是嗎?我們應該擔心嗎?


一位在印度從事混獲研究的朋友Vaidyanathan,告訴了我一個悲觀的答案。走訪印度綿長的海岸線,她訪問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漁村,卻從許多不同漁夫口中,聽到了一樣的事實:「什麼是混獲?什麼是目標魚種?現在早就沒有這種區別了。既然已經很少抓得到可以賣好價錢的魚,拖到什麼,就賣什麼就是了。」

於是,在海洋資源近乎被掏空的情形下,過去能賣出好價格的魚不再容易捕捉到,漁民也沒有太多轉型的機會或其他維生的方式,賤價的下雜魚竟成為漁業在耗竭的大海中,持續捕撈殘存生命的支持。這些漁獲被以極低的價格販售,製成養魚養雞的飼料。但即使售出的價格不高,漁船仍靠著這些微薄的獲利,一次又一次地出海。

對於所謂的目標魚種來說,下雜魚的販售所得成為牠們被捕捉到最後一尾的推手;對於成千上百種的下雜魚來說,更是在有人認真看待過牠們的價值、思考牠們在海中的存亡狀態以前,便被輕易賤售。

很顯然地,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嚴格管理低選擇性的漁具、漁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即使大多數的亞洲國家都有三海浬內禁止底拖的限制,姑且不論其執法效果之不彰,其他漁法(如刺網)的混獲狀況亦少被探討,遑論管理。

一口魚肉背後的犧牲

其實,即使漁法的選擇性不高,但若在適合的區域實施,搭配嚴格的時間、次數等限制,仍可能控制其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但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無可厚非地必須要對沿近海的漁場進行充分的了解以及分區規劃,這不僅在台灣,在大部份的國家都是困難重重。


有機會的話,到漁港走走吧,親眼見見下雜魚,身為一個消費者,我們便更能體會吃到嘴裡的一口魚肉,常是犧牲多少你沒有見到的生物。

【文章出處】
《天下雜誌(651期)》(天下雜誌出版)
〈一網打盡背後的「下雜魚」悲歌〉
2018-07-04

文/郭庭君

【作者簡介】
郭庭君,國立台灣大學海洋所博士後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