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醉翁圖.png
上圖:齊白石.醉翁圖(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醉翁亭記〉為歐陽脩的古文代表作,充分表現他從容平易的文學風格。歐陽脩寫作本文時其實不老,正當強仕之年,但政治上受到挫折,謫居滁州時心情之抑鬱可想而知,然而他擁有儒家之情懷,能泰然處之。他來自下層,深知民間疾苦,關心民生,到滁州後勤於政事,使滁州出現了年歲豐稔的景象。於是他帶領人民出遊,安享豐年。面對政治挫折,歐陽脩的心靈障礙能夠突破,與滁人共醉山水,與民同樂,放下所有名利慾望後,排遣心中塊壘,便能當下解脫,無須執著貶官與否,故能體會「樂」之所在。

全文共分四段:第一、二段寫醉翁亭周圍優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山水之樂,他能看到平常人所未見的山中早晚四季不同景致;第三段寫滁人遊山之樂和作者於醉翁亭主客飲酒宴遊之樂,暗示滁州地方政通人和的清明景象;最後一段則通過襯托,含蓄地點明為政者「與民同樂」的最高理想。

全文情景交融,以「樂」字為文眼貫穿全篇,文中緊扣「樂」字層層抒發捻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旨趣。文末從「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為「樂」字作了不同境界的註解,啟發讀者對作者「樂」字的內涵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醉翁亭.jpeg
上圖:醉翁亭(圖片引自網路)
醉翁亭記.jpg
(圖片引自網路)


醉翁亭記

皆山也。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也。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
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谿而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脩也。

【文章出處】
《歐陽文忠公集》
醉翁亭記
原作者:歐陽脩


歐陽脩.jpg
上圖:歐陽脩(圖片引自網路)


(一)起:層層遞進,介紹醉翁亭

(環繞)(滁州)皆山也。
譯文:
環繞在滁州四面的都是山。

先寫「環滁皆山也」,然後由大到小,由遠到近,從全體寫到局部,層層縮小遞進,一步步地把讀者引向本文的主體醉翁亭,由此再寫到自號醉翁的太守。

(滁州)西南諸峰,林壑(谷)尤美。望之蔚然(茂密)而深秀者,瑯琊(山名。一作「琅邪」)也。
譯文:
其中西南方各山峰,林木與山谷又特別優美。一眼望去草木茂盛而景色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

從環滁→西南→瑯琊→讓泉→醉翁亭→醉翁,範圍逐漸縮小,有如運鏡,逐漸聚焦,為「剝殼見筍法」
◎西南諸峰用「林壑尤美」作總體評價,一筆帶過。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水聲);而瀉(傾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一作「讓」)泉也。
譯文:
沿山步行六七里,便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就是讓泉。

◎先定點遠視概括全境。再運用隨步挪移的流動感(動態描寫)觀景聞聲。既符合遊山的過程,也製造驚喜之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如鳥張翅貌,指翹起)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文:
山勢回環曲折,山路也隨之轉彎,有座亭子簷角翹起,像鳥兒張開翅膀的樣子,高踞在水泉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最後幾經迴環,才在「峰回路轉」之後,出現高踞泉上的醉翁亭,「翼然」兩字,特別能加強亭的形象,富於動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仙)也。
譯文:
修建亭子的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僊。

◎其後作者仍採用陳述句式,寫出建造亭子之人

(命名)(亭)者誰?太守自謂(命名)也。
譯文:
為亭子命名的是誰?是太守以自己的別號「醉翁」來稱呼它。

◎寫出亭子如何起名由來。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就)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譯文:
太守和賓客到這裡飲酒,只喝少量就醉了,而他年齡又最大,所以自稱醉翁。
◎解釋「醉翁」二字的由來。
◎歐陽脩並非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預設伏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領會,體悟)之心而寓(寄託)之酒也。
譯文:
醉翁喝酒的本意不在酒,而在欣賞山水美景。將遊覽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而寄託在酒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此名句可理解為全篇的導言,因為文章的後兩部分,乃是作者對「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體鋪陳。
◎在這裡,作者不僅說明了醉翁亭名稱的由來和「醉翁」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同時也說明了他放情於山水,以及對滁州山水景物的讚嘆和陶醉。
◎作者在此所說的「山水之樂」,是下面三段文章的重要伏筆,也是貫穿整篇文章的主線。


醉翁亭.jpg
上圖:醉翁亭(圖片引自網路)


(二)承:點染朝暮四時之景

若夫(至於)日出而林霏(霧)開,雲歸而巖穴暝(暗),晦(暗)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譯文:
至於當太陽升起後,樹林裡的霧氣就消散了,到了傍晚雲霧聚攏而山崖、谿谷就顯得昏暗,或明或暗有所變化,這是山間早晚不同的景象。

◎作者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琅邪山的山水風景雖已用「蔚然而深秀」作出總體描寫,那情形已使人心嚮往之,但畢竟還不具體,故第二段作者進一步作具體描繪。
◎這種描繪是具體的,但又不是鉅細靡遺的工筆細描,而是抓住一朝一暮和四季的特徵,作寫意式的點染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朝明暮暗,精簡扼要。


野芳(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茂密)而繁陰(蔭),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譯文:
野花開放而散發出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茂盛而成為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溪水低落而溪石露出水面,這是山中四季景色的變化。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四句,分別寫出春夏秋冬景色的主要特徵。
◎春天是「花」的世界;夏天是綠「葉」的世界;秋天「霜」降;冬天溪「水」枯落。
◎一句一個季節,寫出山中自然景色的美麗和周而復始的交替變化,更抒寫得之於心的山水之樂,語雖排比對偶,但一點也不嫌板滯,反而極具跳躍性和旋律感。


(早晨)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山水之樂)亦無窮也。
譯文:
早晨出遊,傍晚歸來,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作者最後總結道:「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山色雖有朝暮不同和四季的變化,但快樂是無止境的。


醉翁亭記.jpg
(圖片引自網路)


(三)轉:滁人之遊與太守宴飲

至於負(負重)者歌於塗(途),行者休(休憩)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老人)提攜(孩童),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譯文: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邊走邊唱著歌,過往的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回應,老老少少來往而不間斷,這是滁州人們前來遊玩。

◎自然景色如此幽美,遊人又如何?第三段寫遊人之樂。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滁人之遊:「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各種動態、各色人等皆含括。寥寥數句,宛然一幅具有鄉土氣息的風俗畫,情調和平、安閒。反映出作者的治績和豐年的喜悅,也帶有幾分理想的色彩。這幾句並非閒筆,說明作者不是獨樂,而是與民同樂,作者的快樂與人民的快樂有相通之處。


臨谿而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甘美);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陳列)者,太守宴也。
譯文:
到溪邊釣魚,溪水深而魚兒肥;用泉水釀酒,泉水香甜所以酒味特別清醇;山野中的肉食和蔬果,混雜陳列在面前,這是太守擺設的宴席。

◎第二層寫太守的宴飲,這又分兩點:一、宴飲之物;二、宴飲之歡快場面。
◎宴飲之物並非珍饈美味,不過是些「山肴野蔌」,而且是就地取材,並不講究,只是「臨谿而漁」、「釀泉為酒」,谿深自然魚肥,泉清自然酒醇。這裡既表現宴飲的樸素,也表現山中物產的富庶。接著寫宴飲的場面,只幾句話就將歡樂的情感推向高潮。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下棋)者勝,觥籌交錯(形容開懷暢飲),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歡)也。
譯文:
宴會喝酒的樂趣,並非有音樂助興。當投壺的人射中了,下棋的人贏了,酒杯、酒籌交互錯雜,人們忽站忽坐,大聲喧鬧,這是賓客們最歡樂的時候了。

◎「宴酣之樂,……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也。」席間賓客們投壺行令等,甚而起坐諠譁,無所顧忌。

蒼顏白髮,頹然(醉倒貌)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文:
容顏蒼老、頭髮斑白,昏昏然醉倒在眾多賓客中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啊!

◎而「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逼真寫出作者縱情自適,遺棄塵俗的超然神態。
◎在這段文章中,寫太守之樂,滁人之樂。一切處於一種歡愉與和諧自然的狀態,境界令人陶醉。


醉翁亭記.jpg
(圖片引自網路)


(四)合:宴罷而歸、與民同樂

已而(不久)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譯文:
不久,夕陽斜掛在山頭,人影散亂,太守要回去而賓客們跟著走了。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譯文:
樹林枝葉茂密遮蔽成蔭,鳥兒飛上飛下鳴叫,遊人散去之後,鳥兒就歡樂了。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禽鳥之樂,指自然),而不知人之樂(滁人之樂,指宴遊)
譯文:
但是鳥兒只知身在山林中的快樂,卻不能明白遊人心中的快樂;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滁人之樂,指宴遊),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太守之樂,指與民同樂,放下身段,散播歡樂)
譯文:
遊人只知跟隨太守出遊的快樂,卻不明白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的心情啊!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譯文:
在酣醉時能與大家一起歡樂,酒醒之後能將歡樂寫成文章的,那是太守啊!


太守(是)誰?廬陵歐陽脩也。
譯文:
太守是誰?就是我這個廬陵人歐陽脩啊!

◎最後一段寫宴罷而歸,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的含義。「夕陽在山,人影散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席終人散,醉翁亭記的「記」本應到這裡結束。但是,作者又借「遊人去而禽鳥樂」引出本文的題旨—「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用的是「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襯托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襯托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巔峰,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最後,作者點出了這位喝醉了酒能與滁人一起歡樂,酒醒後能將這歡樂記諸文章的太守的名字,以「太守謂誰?廬陵 歐陽脩也」結束了全篇。廬陵位於吉州 廬陵縣,為歐陽脩的祖籍,這種以作者姓名為結尾的寫法是新穎、巧妙而又耐人尋味,並且充滿自信。
◎本文所提及之「樂」字共有十個,而醉翁亭記的太守之樂,可從「淺層」和「深層」兩個層次去理解。在「淺層」的部分,有:「山林之樂」(禽鳥)、「宴飲之樂」(滁人、賓客);在「深層」的部分,則以「山水之樂」(醉翁)、「百姓豐衣足之樂」、「自豪、自得之樂」、「述作之樂」、「與民同樂」作結。


問題討論:

1.請由低而高排出文中描述四種層次的快樂:山水之樂、宴遊之樂、山林之樂、與民同樂。你認為「層次的高低」與「能不能理解對方境界」有關聯嗎?為什麼?

2.試比較說明禽鳥的「山林之樂」與太守的「山水之樂」有何不同?

3.你覺得太守是真的喝醉呢?還是不是呢?為什麼?他的喝酒有什麼用意?

4.你欣不欣賞太守這樣的作風?請說明你的理由。


醉翁亭.jpg
上圖:醉翁亭(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