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jpg

元認知能力──談知識學習的四個層次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你是否有想過這個知識屬於幾手知識?這問題似乎很簡單,卻能反映出很多人學習的盲點。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知識分成四個層次,分別為:知識創造者,知識傳遞者,吸收分享者,個人觀點。


知識.png

知識創造者大部分都是學者類型,他們在專業領域打滾多年,有著他們自己獨到的見解與對領域的深度,他們能夠洞悉這領域最前沿的知識,甚至是發掘這世界的真理。我們很多人都稱他們為:大師。他們能夠根據研究的內容,去把這些知識記錄下來,傳承給其他人,達到承先啟後的效果,當然這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知識傳遞者則是靠著閱讀這些艱深的學術基礎,看了一篇篇的論文後,寫成較為含金量超高的書籍讓大眾能夠閱讀,這些書籍一般都非常的厚重或者不容易懂,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閱讀理解,但他們傳遞了這些一手訊息,讓這些原本還在象牙塔中用論文呈現的研究成果能夠給大眾理解,並促進人們生活福祉。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知名的著作就是這類知識,例如:快思慢想、黑天鵝、國富論、創新的兩難等等。很多時候知識創造者與傳遞者會是同一個人,他們能深入研究又能淺顯易懂的解釋這些事物,當然也可能是不同的人,例如科普工作者或是行業調查報告等等。

吸收分享者又不一樣,他們將這些難嗑的大本書變成更淺薄的東西,廣為大眾喜歡,很多暢銷書就是這樣的書籍,甚至很多心靈雞湯也是類似,內容用大量的案例與故事來讓人吸收,也比較受歡迎,像是一些時間管理的書籍或是商管暢銷書都是這類書,他們淺顯易懂又好吸收,但同樣的也因為這樣而簡化了很多東西,導致某些觀念不是那麼的清晰或準確。

最後一層就是宣傳個人觀點了,像這篇文章就是屬於第四層次的文章,大多出現在各大部落格或論壇,他們可能在某些地方看了前幾層的文章,然後加入一些個人的看法進行加工,灌輸無數的濃烈的雞精讓大家感動分享,常見的有:「我是如何一個小時掙到了200萬的」或者「認同請分享」之類的,充斥著個人情感與聳動的標題,無數部落格、人生導師、各種培訓師和勵志作者就靠著這樣的文章去吸引客戶,然後獲取利潤。

以上四個層級有沒有好壞之分?當然沒有。我甚至認為第三與第四層的知識對社會幫助更大,即便他們傳遞的是不這麼精準的知識,但卻也吸引了更多人去理解這方面的訊息,讓社會能夠更加進步,但身為一個有情懷的知識份子,我們不應只追求吸取第三手或第四手的知識,應該要往上走,去找尋這些訊息的源頭,了解知識背後的知識,例如:

*一手研究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行業最新數據報告;

*名校的教科書、MOOC裡推薦的一手材料、維基百科;

*講述底層邏輯、思考質量比較高、略微難懂的書和文章;

*各行業領軍人物、行業大牛推薦的書單。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底層邏輯差異,就在於有些人看完四手知識就當作看完了,有些人看完後會去找二手知識,甚至去看第一手材料,找出當初的論文仔細研讀,長久下來自然理解能力不同,懂得找尋「元認知」的人,就可以用這底層邏輯去理解更多別人難以理解的知識,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文章出處】
《大衛的觀察日記》
〈元認知能力──談知識學習的四個層次〉
2017-05-16
網址:
https://cloudsea35.wordpress.com/2017/05/16/%E5%85%83%E8%AA%8D%E7%9F%A5%E8%83%BD%E5%8A%9B-%E8%AB%87%E7%9F%A5%E8%AD%98%E5%AD%B8%E7%BF%92%E7%9A%84%E5%9B%9B%E5%80%8B%E5%B1%A4%E6%AC%A1/
文/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