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png

錢鍾書《中國古代戲曲中的悲劇》

1 引言

1935年,錢鍾書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中國古典戲曲中的悲劇》。在這篇論文當中,錢鍾書直接否定了中國戲劇當中擁有悲劇,錢鍾書在這篇論文中認為中國戲曲除了喜劇和滑稽劇外,一般的正劇都屬於傳奇劇。悲劇是戲劇的最為高端的形式,也是戲劇的最高價值,但是中國古代戲劇中卻始終不存在悲劇,戲劇當中雖然存在一定曲折的地方,但是這些大多只是為後文的圓滿結局做鋪墊。錢鍾書與王國維的悲劇理論其實都建基於西方文學理論,不同的是,王國維信奉叔本華,而錢鍾書則信奉·里德博士。

2 錢鍾書《中國古代戲曲中的悲劇》

參照里德的觀點,錢鍾書將悲劇劃分為兩種類型:“悲劇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以人物性格為中心的悲劇,另一種是以命運本身為主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屬第一種,而古希臘的悲劇卻屬第二種。中國古代戲劇中勉強稱得上悲劇的作品大都傾向於第一種。像莎式劇一樣,它們都摒棄了三一律,並強調人物性格及其對惡劣環境的反應。但是,它們並不是悲劇,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因為劇作者對於悲劇性弱點及悲劇衝突的概念,只有一種不適當的觀念而己。

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錢鍾書系統批判了中國傳統的悲劇。首先是《竇娥冤》,該戲劇雖然有很多動人心弦的場合,且引發了人們一定的同情。但是,這種衝突始終只是外在的,在戲劇中看不出來竇娥對自己生命的熱愛,而只看到竇娥拯救婆婆的熱情,竇娥對亡夫始終不離不棄而厭惡求婚者。在竇娥身上,看不出任何衝突,甚至在觀眾看來,竇娥只不過是選擇了她更喜歡的東西。

而且,使得整部戲劇更為庸俗乏味的是最後一折當中的因果報應。“在最後一折中,具有中國戲曲特色的因果報應,使我們的義憤之情完全化為烏有。隨之出現的問題是:這種因果報應是否加強了悲劇氣氛?即使我們暫時迴避這個問題,拋開第四折不計,難道我們能說前三折給我們留下了無需安慰、無需鼓舞、獨立自恃這麼一種悲劇印象嗎?只要細心體味一下,便會做出否定回答。人們覺得,竇端雲這個人物性格非常崇高,毫無缺陷,她的死合人非常同倩,她的冤屈會人十分憤怒,以至於在第四折中人們迫切需要調節一下心理平衡。換言之,劇作者這樣描寫是為了讓該劇以因果報應結尾,而不是以悲劇告終。

3 結語

通過這麼分析,被人們廣泛認為是悲劇的《竇娥冤》就不能再被稱為悲劇了。在駁斥了《竇娥冤》能夠被稱為悲劇之後,錢鍾書又接著開始分析《長生殿》。錢鍾書在《中國古典戲曲中的悲劇》中指出,“長生殿”中擁有大量美好的素材,包括美輪美灸的場面設計等,但是這部戲劇並非悲劇。長生殿只不過是帶來了觀眾輕微的傷感,雖然這部戲劇留給人們的並不是像其他戲劇一樣的大團圓結局,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與觀眾產生了共鳴,這已經不再是完全的悲劇形式了。何為悲劇?錢鍾書的界說為:“在災難面前渴望生活,在悲痛中追求享受,這才是屬於悲劇的東西。我清楚地知道唐明皇沒有像安東尼那樣死去,這是歷史事實。但我的看法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安排皇帝的死一亡,悲劇的典型性也很突出。儘管如此我們古代的悲劇家們在處理這種劇情時,卻未能使他們的劇作給我們以充分的悲劇體驗。以此為標準,可以看到好多看似悲劇的東西其實都變成了喜劇。無論是《漢宮秋》中的王昭君,還是《長生殿》中的楊玉環,這兩個佳人都能夠為了國家而拋棄自己的身家性命。但是,如果她們不選擇這樣做,那麼國家也就滅亡了。而在中國的倫理當中,國家滅亡,愛情也就自然沒有了。也就是說,她們選擇放棄生命,實際上就是選擇了愛情。每當國家將要滅亡之際,愛情就不會存在了。

正如《桃花扇》當中所說的:“當此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欲種,豈不可笑……兩個痴蟲,你看國在那裡,家在那裡,君在哪裡,父在哪裡,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麼?”經過一系列剖析,錢鍾書論證了中國戲劇不存在悲劇這一觀點。而且,即便對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中所稱道的乃悲劇中之悲劇的《紅樓夢》,也認為其不過是中規中矩的小說而己,而非悲劇。

【文章出處】
《中國論文網》
〈錢鍾書《中國古代戲曲中的悲劇》〉
2015-08-19
網址:
http://www.fanwen.org/lunwen/art/dianyingdianshi/20150819/18340.html
文/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