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png
(圖片引自網路)


舊時王謝堂前燕──東晉四大家族的興衰史

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世家大族開始集體往江東遷移,這裡有司馬家族最後的血脈,公元318年,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建立的東晉。

東晉之前,特別是在孫吳以前,江東地廣人少,而東晉開始,江東人口迅速增加,而財富也急速累積。

東吳時期有四大家族朱、張、顧、陸,但不得不看掌政的孫權臉色。整個東晉時代也有四大家族:王、謝、桓、庾,而他們的命運恰恰相反,皇帝平時都需要看他們的眼色。


(一)王家

唐代劉禹錫有《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感慨的就是王謝二家豪宅的物是人非。

王是瑯琊王氏,是瑯琊地區的士族代表,其中主流人物王導,是司馬睿的頭號謀士,用謀士可能不太合適,因為「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理論上來說,是王導借用司馬睿的身份建立的合夥公司,股份上,還是王導多了那麼1%。


司馬睿和王導的關係,往上需要追溯到八王之亂,司馬A打司馬B,司馬C又聯合司馬D,打了司馬E,誰笑到誰呢?原先最低調,沒實力的司馬越,打敗皇太弟司馬穎之後,成為西晉實際的統治者。

八王之亂的故事,很複雜,而且講起來很拗口,都是司馬,總之西晉僅有的那點國力,消耗的也差不多了,最後司馬越和司馬穎的那場戰爭,不得不引入北方的胡人,鮮卑、烏桓、匈奴等等開始大舉進入中原,所以五胡亂華,最直接的導火索是從這裡開始的。

為了對付這些胡人,司馬越不得不和士族合作,重用瑯琊王氏的重要人物王衍,這是王與馬共天下的第一對組合,正是在他們倆的撮合下,才有了司馬睿和王導的合作。

孫吳被西晉滅亡後,江東士族的地位一落千丈,但是洛陽城破,司馬越被殺,到成立東晉,建都南京,在中間,努力修復司馬皇室和江東士族關係,負責整個遷都事宜,拿主意的幾乎都是王導(編者註:王導,東晉的建立至者,位居宰相,歷仕三朝,王羲之堂叔,一說叔父)

也正因為王導長期處於政治中心,瑯琊王氏在江東的地位,無人能比,也出了很多名人,比如王羲之、王獻之,其他那些政治人物就更多了,單單一品大員就有好幾個。

當然,這麼高的地位,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權力凌駕於皇帝之上,甚至在內有王導,在外還有擁兵大將王敦(編者註:王敦,王導堂兄,東晉權臣,後叛變)


歷史上著名的王敦之亂,說的就是,皇帝想要親政,要回屬於自己的權力,王氏家族不同意,王敦帶著部隊,以清君側的名義,從荊州殺向南京,直接導致司馬睿病死,王敦遙控整個朝廷。

此後,晉明帝繼位,他的應對辦法,就是引入從北方逃難的流民,其中最典型的,是郗鑒(編者註:郗鑒,東晉將領,歷仕三朝,是世說新語中的「郗太尉」選王羲之為女婿的丈人,後平定王敦之亂)

郗鑒是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政治成分不錯,而且曾經也是西晉的中央幹部,太子舍人,永嘉之亂後,帶著整個家族,占據嶧山自保,沒想到後來人越聚越多,成了一支不小的軍事力量,晉明帝知道後,就動起了對他的心思。


聯合流民和其他家族的力量,結果是,王敦病逝,他兒子被殺,荊州的王氏勢力被拔除。

不過這中間,王導幸運的沒受什麼牽連,一是王導的人脈還在,在江東士族間,影響力大,二是東晉家族勢力龐大,有王導在,畢竟不會出什麼大亂子,公元325年,晉明帝死後,王導和郗鑒都成了顧命大臣。

此後,郗鑒正式進入中央內閣,後來郗鑒的兒子郗曇還和第二世家的謝萬北伐,作戰對象是慕容家族的前燕,失敗後,謝萬被免,才引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謝安。

公元339年,63歲的王導去世,三朝老臣,他的葬禮規格,據說可以媲美西漢大臣霍光,他老人家可是連皇帝也敢廢的人。


(二)庾家

王導之後,輪到庾氏家族登場,他的代表人物叫庾亮(編者註:東晉外戚權臣,是世說新語中的「庾公不賣的盧馬」者),和王導、郗鑒一樣,也是晉明帝內定的顧命大臣,而且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晉明帝的世子妃。

當時晉成帝只有四歲,所以庾文君臨朝聽政,庾氏家族開始崛起,庾亮成為真正的掌權大臣,佛教說的貪嗔痴,每個人都有,特別是對於權力的眷戀,於是庾亮先是滅掉了司馬宗室的另一位成員,司馬宗。

東晉建立後,在北方還有大量的百姓流亡,他們跟隨家族宗室,成為乞活軍,郗鑒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些人以及部隊,東晉都是不允許他們過江的,只能沿江駐守,原因當然是害怕謀反。

不過有了郗鑒的例子後,東晉也開始引入少量乞活軍(編者註:東晉一批晉流亡武裝部隊,曾多次協助東晉政權平定反叛力量),這裡面有個流民統帥,叫蘇峻,進入揚州後,出事了,庾亮的權力越來越大,開始打壓其他家族,作為應對,祖約聯合蘇峻,內亂,再次進攻南京。

東晉的軍隊是個無法彌補的缺憾,大部分都掌握在家族手裡,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抵抗苻堅的淝水之戰,只能徵發流民,組建北府軍的原因,所以蘇峻成功進入南京,可惜重要的大臣和皇帝都跑了,燒殺搶掠一番後,迎來聯合部隊的討伐。

聯合部隊的領袖是誰呢,溫嶠和陶侃(編者註:「陶侃搬磚」典故者,為陶淵明曾祖),溫嶠當時是江州太守,最重要的人物是陶侃,他是荊州和江州的刺史,軍事名將,都督八州諸軍事,二十年後,陶家出了個名人,就叫陶淵明,是這個陶侃的曾孫。

庾亮直到溫嶠和陶侃去世,才重新掌握政權,後來北伐失敗,抑鬱而終,應該說,庾氏家族是東郡四大家族裡,無論名望、身份和功績都是最弱的,王導不必多說,光是建立東晉,一條就夠了,而剩下的兩位,有一位和庾亮相仿,也是靠裙帶,進入中央內閣。


庾亮之後,接盤的是他弟弟庾翼,他的官職很大,督六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可惜沒多久,公元345年,庾翼也死了,讓出來的空位,經過幾番權力鬥爭,最後的贏家桓溫,得到了荊州刺史的位置,東晉進入桓氏時代。

(三)桓家

桓溫(編者註:東晉外權臣戚,是世說新語中的「庾公不賣的盧馬」者)是安徽懷遠人,桓氏沒有琅邪王氏那麼大的背景,命運的最大改變,就是娶了晉明帝的大女兒,做了駙馬,公元345年,桓溫代替庾翼,成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都督六州(荊州、司州、雍州、益州、梁州、寧州)諸軍事。

荊州是東晉的第一重鎮,基本上每個外放權臣,都掌握著荊州,掌握荊州之後,桓溫做了他政治生涯最正確的一個決定,收復成漢,也就是李雄建立的獨立政權。

成漢的內亂,最初源於李雄的傳位,他沒傳給兒子,而是他大哥的兒子李班,李班為人孝順,但是傳了位,李雄卻沒給他安排好顧命大臣,其他兒子回來,不樂意了,吵完就打。

最後,李雄的兒子李期殺了李班,李驤的兒子李壽殺了李期,才順利登基,李驤是李雄的叔叔。本來這關係就有點遠,當上皇帝心就有點虛,可還沒處理完內部勢力,也死了,擔子全落到李壽兒子李勢身上。

這李勢也有魄力,不是有人反對麼,全都殺了,大臣和老百姓都開始慌了,國內大亂,桓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攻成漢,343年李勢繼位,347年桓溫率領水師,長驅直入,不久李勢投降,成漢滅亡。

桓溫和劉裕在獲得巨大軍功後,態度顯然不一樣,劉裕(編者註:後為南朝劉宋開國者)開始清除異己,鞏固勢力,桓溫反而希望獲得更大的聲望,於是繼續北伐,當然這個時候,其他家族的勢力還很龐大,為了抗衡桓溫,陳郡殷浩快速崛起,只可惜,殷浩的幾次北伐都沒成功,被免。

顯然,桓溫的個人能力還是不錯的,第一次北伐,對象是前秦,直接打到了長安,最後缺糧,失敗;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洛陽畢竟處於中原腹心,受到的攻擊最大,守城難度大,公元369年,桓溫決定第三次北伐,目標是前燕。

這時候的前燕沒有明顯的內部矛盾,統兵大將是戰神慕容垂,桓溫帶著部隊,一路掃蕩,直接打到了前燕都城附近,進兵速度太快,運糧部隊跟不上,前線部隊缺糧後,桓溫準備撤退,變故出現了,慕容垂和慕容德,再加上前秦的部隊,一通亂打,來時氣勢洶洶的五萬精銳,到東晉地盤後,一點人數,萬人不到。

桓溫回到江東後,前燕大傷,第二年,也就是370年,就被苻堅帶著部隊,給滅了,這個跟桓溫關係已經不大了,他現在需要的是,確立自己的地位。

這時候桓溫也已經58了,比劉裕退下來時年紀還大,但是桓溫需要處理的事還很多,首先當然是清除異己,殺庾柔、殷涓,而且是誅族,武陵王司馬晞被貶為平民,甚至連皇帝,他都換了,由司馬奕變為司馬昱。

按照原先的套路,皇帝都換了,後面該禪位了,只是桓溫消滅的政敵,都沒有大的根深蒂固,其他大家族比如王家、謝家,都沒傷筋動骨,他們也害怕桓溫奪權,這些都是老狐狸,應對的辦法,即不是正面對抗,也不妥協,就是拖著,老桓溫年紀大了,直到最後一刻,也沒等來屬於自己的九錫之禮,改朝換代更是不可能了。

桓溫一死,東晉四大家族的最後一位大人物開始上台了,他就是陳郡謝安。


(四)謝家

在四大家族中,陳郡謝氏是排名第二的頂級豪門,歷史上一直習慣將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連起來稱呼,就是劉禹錫裡的「王謝」。

嚴格意義上來說,王謝是從魏晉直到南北朝,一直是頂級豪門,其餘無論是東晉的庾氏、桓氏,還是南朝的袁氏、蕭氏,在影響力上,都不能和他們兩家媲美。

陳郡的地域大概在河南太康一帶,謝氏最精彩的時代,就是淝水之戰,在後方任總指揮的是謝安,前線,作為統兵大將的,有謝石、謝玄、謝琰、謝晦等。

謝安能做公務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家族勢力龐大,年輕時謝安瀟灑、有才、多金,身邊都是王羲之、許詢這樣的人物,年輕人傲氣,聽到旁人說依靠家族才能當官,這種議論謝安當然受不了,於是手一揮,搬出家族,自己闖蕩去了。

後來,謝安的弟弟北伐失敗,陳郡代表殷浩引咎辭職,朝廷裡沒什麼人可以和桓溫抗衡,沒辦法,謝安才出山(編者註:謝安初隱居東山,此為「東山再起」典故出處),這一出場,任職的部門卻在桓溫的手下,擔任軍司馬。

公元361年,桓溫已經兩次北伐,和中央的關係已經很緊張了,桓溫的意思就是我要奪權,而中央就是和桓溫大打太極,正是在這個時候,謝安離開桓溫,進入中央,晉升迅速,沒多久就官拜吏部尚書、中護軍。

最後,熬死桓溫,謝安才走到了台前,處理完各大家族的利益糾紛後,任命他的侄子謝玄擔任兗州刺史,隨後謝安組建北府軍,對抗迅速崛起的苻堅。

依靠謝玄的軍功,謝安(編者註:謝安是世說新語中「謝太傅」「詠絮之才」典故出處)位極人臣,封建昌縣公,儀同三司,直到淝水之戰結束,謝安更進一步,進拜太保。

不過,謝安和前任最大的不同是,謝安的出發點,都是從家族的長遠利益出發,在他任上也沒出現篡位這種事,更多的是取得各大家族勢力的平衡,淝水之戰後,謝安把東晉的國土,擴張到黃河流域。

正是他的這種作為,死後,直到劉裕建立劉宋,謝氏家族依然是頂級豪門。


烏衣巷.jpeg
上圖:烏衣巷(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東晉四大家族的興衰史
2015-11-04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zma4xg.html
(編者註:原文摻雜對岸口語,文字已略做修改)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