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諸葛亮.jpg
上圖:諸葛亮(劇照)


一、古代三大抒情文

古人云,
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
【忠】→君臣關係
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
【孝】→祖孫關係
 讀韓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
【慈】→叔姪關係
(編按:這個「必」字下得太重,很難讓人完全同意)


二、出師表的訴求對象與寫作動機

本文心理層次複雜,文中處處流露諸葛亮半生對蜀漢這個國家、對劉備父子的公忠與私誼,蜀漢這個國家的建立,對諸葛有深厚的情感與意義,先帝劉備更是改變諸葛一生最重要的人,於公於私,千言萬語,目的只有一事:打動阿斗,開啟他闇弱的心智,以免身為一國之君的他,反而成為北伐後方的亂源,從這個角度來看,才能理解諸葛亮在文末的「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一語,也才能了解古人為何說「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然而,出師表傾吐了作者的心事,感動了後世千萬讀者,但是否能感動當時真正的讀者──後主呢?答案只怕如出師北伐一樣,到頭來只能付諸「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了。它之所以動人,在其真情二字,唯有抱持設身處地的同理心欣賞,才能體會其深刻複雜。


三、出師表對後主提出的三大建言(主線)及三條抒發個人身世之情(副線)


國文教學.png

出師表.jpg
示意圖


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
罰臧,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文章出處】
《昭明文選》
〈出師表〉
原作者:諸葛亮


出師表.jpg
上圖:諸葛亮(劇照)


解析

本文就形式上屬於應用文,是漢代上書四種公文體裁中的一種,但因情感複雜,早已超越公文或歷史文獻的價值,成為文學色彩濃厚的作品。

第一段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駕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實在)危急存亡之秋(時刻)也。
◎分析天下大勢,點明蜀漢處境危殆有二:【先帝中道崩殂】【蜀漢國勢最弱】
◎一開始先強調形勢嚴峻,意在讓後主提高警惕,以國家前途為重,否則蜀漢難以繼續維持。
◎當時天下雖鼎足三分,實則蜀漢國勢最弱,諸葛亮上表陳請,並不是當作例行公事或一般公文,而是從北伐全局上做考慮,只有後主修明政治,預防小人惑主,才能確保北伐無後顧之憂,讓後方穩固,政治清明,以免因為後院起火,釀成北伐成果功虧一簣的結果。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特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然」字語氣一轉,化危險為安定,以安後主之心。
◎國家雖然危急,但內外團結一致,局勢仍有可為。
侍衛之臣在朝廷內不敢懈怠、忠志之士在邊境外奮勇抗敵,是因為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要報答這份恩情於幼主身上。
◎文中提及【先帝】達十三次之多,藉以警醒後主,稱呼【陛下】亦有七次,表白個人忠誠心跡,稱己為【臣】表示敬君者十二次,稱己為【愚】表示長輩訓誨有二次,不卑不亢,既未逾越君臣之禮,又能諄諄苦心,忠忱懇切,無怪乎流傳千古,被稱為天下至文。

誠宜開張聖聽(廣納諫言),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隨便看輕自己),引喻失義(引用不恰當的譬喻),以塞忠諫之路也。
臣下戮力同心,為國盡忠。期勉後主亦能廣開言路,光大祖業。→主線:【廣開言路】
◎從【正(宜)、反(不宜)】兩方面方別勸諫,叮囑後主要廣納諫言,多傾聽眾人不同意見,防止專斷獨為。
◎諸葛亮是蜀漢臣子,是後主的下屬;卻又是受託孤的對象,是後主的父執輩。他給後主上表,
【既不能全用訓斥的口氣】,以求保全後主人君威望;【又不便全仰承上意、用低聲下氣的態度】,免得有失受託監護的長輩身份,惟有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
◎諸葛亮與後主
【名為君臣,情同父子】,身為顧命老臣,要循循善誘,開導孱弱幼主,又要不斷提醒這個平庸之君,勿忘先人遺志,莫存偏安之念。


諸葛亮.jpg
上圖:諸葛亮(劇照)


第二段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賞)罰臧(善)(惡),不宜異同(差別)
◎無論內宮(皇宮)或外廷(朝廷)均為整體,賞罰應公正而不可偏私→主線:【賞罰公正】
◎提醒後主秉公執法,嚴明賞罰。本段以老臣口吻,再就【正(宜)、反(不宜)】兩方面反覆曉喻,告誡後主。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行)忠善者,宜付有司(主管官員),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諸葛亮街亭失守(導致爾後空城計的發生)而自請降官三級、揮淚斬馬謖,均顯示丞相執法公允。
◎文中大量出現【正(宜)、反(不宜)】等告誡口氣甚強的字眼,這本不該出現於臣子寫給國君的上行公文內,但憂之深,不免責之切,這些宜與不宜,充分反映出諸葛亮由衷期盼後主能覺悟奮發,和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


諸葛亮.jpg
上圖:諸葛亮(劇照)


第三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揀)拔以遺陛下。
◎先敘皇宮侍臣:郭攸之、費禕、董允→主線:【親賢遠佞】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全)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彌補)補闕(缺失)漏,有所廣益。
◎本小節繼承前段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宮中」而來。後主資質平庸,人稱扶不起的阿斗,以其本身能力,絕無法勝任繁重的國務。
既然本身條件不佳,就要仰賴有能力者的輔弼,借他人之力以彌補自己缺失,因此察納雅言,廣開言路,賞善罰惡,做到論語所謂的「賢賢易色」、「舉直錯諸枉」,就能夠改善缺失。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次敘軍事武將:向寵→主線:【親賢遠佞】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軍隊)和睦,優劣得所(處所)
◎本小節繼承前段宮中府中的「府中」而來。
【愚】為長輩對晚輩的謙稱,可見諸葛亮用字的深意。二人於公為君臣,於私為父親託付的長輩,照理臣子寫給國君的公文書信,都應以【臣】自稱,絕不該使用「愚」字,因為這是以長輩自居寫給晚輩的字眼,但諸葛亮如此措詞,流露出長輩對晚輩的殷殷期許之情,一顆糾結複雜的「老臣心」,躍然紙上。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為何)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說明先漢(西漢)後漢(東漢)興亡對比及其原因,也是全文核心。→主線:【親賢遠佞】 
◎親近小人,貪圖玩樂,正是後主的性格弱點,而諸葛亮全文的幾點勸諫中,即以親賢遠佞一事最為憂心,故本段論及此點,故篇幅最長,可謂全文著墨最多之處,同時語氣嚴峻激切,不但以先帝嘆息痛恨的激烈反應來提醒後主,更明言西漢東漢興盛衰亡的主要原因,尤以「親賢臣、遠小人」此點最為語重心長,用國之將亡警惕寵信宦官、貪圖玩樂的後主,憂急之情,溢於言表。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全)(忠貞)(誠信)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末敘皇宮相府中的文官、武官:陳震、張裔、蔣琬→主線:【親賢遠佞】
◎本小節繼承前段的「宮中」「府中」而來並且結為一體,同時再度強化親賢遠佞之期盼。


三國.png


第四段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自述生平表明心志,甘於澹泊無意仕途(抒懷):→副線:【回首抒懷】
◎本文第一、二、三段為全文的前半部,是出師臨行前對後主為政行事的進言勸諫;後半部由第四段開始,表明自己一生對先帝、後主的忠誠,對蜀漢的感情,以及此次討賊興復的決心。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辱)自枉(屈)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那)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遇恩情難忘軍旅生活已過半生(抒懷)→副線:【回首抒懷】
蜀漢的建立,幾乎可以說是諸葛亮一手擘劃催生的,對這個國家的感情,比一般人更深刻。而蜀漢偏安一隅,在長期安逸環境下,很容易產生懈怠鬆弛之心,加上不遇明主,皇帝受群小包圍,荒於國政,雖有一代明相諸葛亮坐鎮,但年齡體力日益衰老,名臣宿將日漸凋零,國家前途深具遠憂。
◎從本小節起三個小節大量使用「臣」字,強烈出表達內心情感。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早)夜憂嘆,恐託付不效(成功),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蠻荒)。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希望)竭駑鈍,攘(除)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臨危託孤責任深重,念茲在茲南征北討(述志)→副線:【盡責述志】
◎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辭,無不體現【謹慎】的精神,在輕重分寸之間,掌控得恰到好處,不但表達身為人臣應有的恭謹,不讓人有倚老賣老、妄自托大的口氣,又能間或採取告誡叮嚀語氣,叮嚀後主留意國事。故後主雖然平庸闇弱,但對諸葛亮尚能言聽計從,倚重有加,自始至終保持敬重愛戴的態度。
◎與前文「益州疲弊、危急存亡」相較,本段「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並不自相矛盾,因為前者意在刺激後主覺醒振作,故用危言聳聽本段旨在說明北伐條件已經成熟,堅定後主信心
◎結尾「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正是呼應前文「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表明深追先帝三顧之恩,以做牛做馬報答,將遺澤回饋於後主。


至於斟酌(考慮)損益(興辦革除),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進盡忠言為【宮中諸侍臣】的職責。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任務);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北伐興復」為【丞相(我)】的職責。討賊興復不效,則治己罪。此呼應前文「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過失)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宮中侍臣郭、費、董等人之慢。此呼應前文「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陛下亦宜自課(考察),以諮諏(諮詢)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察納雅言」為【後主劉禪(您)】的職責。期許後主能察納雅言,廣開言路,是呼應前文「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是對後主廣納雅言的第二次期許。
各人皆負個人應負責任,各正本分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再度呼應前文,君臣彼此策勵(期勉)→副線:【策勵互勉】
◎下筆情理交融,內心百感交集
◎本文以廣開言路、賞罰公正、親賢遠佞三事為主線(詳見第一、二、三段),以回首抒懷、盡責述志、策勵互勉為副線(詳見第四段),主線導之以理,而理中有情;副線動之以情,而寄情於理,兩線在最後一段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以直接抒情方式,淒然收束全文。字裡行間,不難撫觸到一顆苦心孤詣、忠貞如一、鞠躬盡瘁、至死不渝的「老臣心」。

延伸閱讀:

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諸葛亮:出師表(翻譯版)

諸葛亮.jpg
上圖:諸葛亮(劇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