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jpg


題解

藕神祠位於山東省濟南大明湖北岸,原為百姓為祈求蓮藕豐收所建,清同治年間,濟南文人改祀宋代詞人李清照,以為藕神。作者遊歷至此地,有感於李清照的坎坷遭遇而作此詩。作者余光中曾在其八十壽辰時坦言很崇拜李清照,本詩以蓮藕的意象扣住李清照的生平與作品,想像與現實緊密接合,情思邈邈,是詠人詩的名作。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生於南北宋之交的濟南,父親是北宋知名學者李格非,自幼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賦優異,養成李清照深厚的文學素養,有極為敏銳的鑑賞力與創作力,著有《漱玉詞》一書,是我國著名的女詞人。十八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締結良緣,夫妻感情恩愛深篤,生活安定優裕,兩人悠遊於金石書畫之間,當時趙明誠還只是一個學生,經濟狀況不佳,但夫妻二人節衣縮食,努力蒐集整理金石書畫,日夜鑽研,夫妻間日常之樂常互相比賽誰記憶好,用功更深。相傳他們常在飯後喝茶時,先由其中一人說出古書上的某件事,另一個則要答出這件事記載在哪一部書的哪一卷、哪一頁、哪一行,說對了就算贏了,贏者可以先喝茶,兩人以此為樂,而此時李清照詞作抒情婉約,反映其幸福愉悅的歲月。

後發生靖康之難,金兵南下,皇帝徽欽二宗都成了亡國奴,長江以北國土盡失,國家變色,南宋高宗趙構泥馬渡江,倉促建都於臨安(今杭州),李清照與丈夫也跟著由北而南,流浪至江寧(南京),夫妻成了難民,更大的厄運是丈夫趙明誠居然一病不起,撒首人寰,李清照頓成寡婦,處境困頓,在士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見金石錄後序),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飽受打擊,晚景頗為淒涼,一說曾改嫁,但不久隨即離婚,流離飄零,其寫作轉為對現實的憂患,詞風也從溫柔婉約,轉為感嘆身世,悽愴沉鬱。


本詩藉「藕斷」寓宋室南遷,山河破碎變色,又寓含李清照詞風丕變,並以「絲連」表達後人對李清照的推崇思念。


荷花.jpg


藕神祠──濟南人在大明湖畔為李清照立藕神祠

天妒佳偶,只橫刀一分
就把美滿截成了兩半

一半歸戰前,一半給亂後
亦如金兵劈大宋的江山

成南宋與北宋,即使岳飛
也無力用頭顱討還
無情的刃鋒啊過處
國破之痛更添上家亡
憑愛情,怎麼能拼得攏呢

才女淪落江湖成難民
愛妻一回首成了遺孀
菩薩蠻

鷓鴣天
聲聲慢
難堪最是遲暮的心情
最怕是春歸了秣陵樹

人老了偏在建康城
夢裡的滄桑,鏡中的眉眼
難掩半生曾經的明豔
曾經戰前兩小的親暱

綽約風姿,只能尋尋覓覓
向小令的字裡行間
蓮子雖心苦,藕節卻心甘

情人遺憾,用詩來補償
歷史不足,有廟可瞻仰
你是濟南的最愛,藕神
整面大明湖是你的妝鏡

映照甜蜜的哀愁,高貴的美
藕斷千年,有絲纖纖
嫋嫋不絕,仍一縷相牽

恰似黑瓦紅扉的藕神祠前
四足銅鑪的香燭迎風
仍牽動所有禱客的思念


──二OO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作品出處】
《藕神》
藕神詞
作者:余光中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中國江蘇南京,時為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自稱「茱萸的孩子」。來台後,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與覃子豪等人共同創立臺灣藍星詩社,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其次為詩,並有評論、翻譯,著作等身,暮年仍創作不輟,有多首膾炙人口的現代詩傳世,知名度與影響力甚大,梁實秋稱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為兩岸三地文學界巨擘。曾於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淡江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後接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政治立場傾向藍營,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引起若干爭議。


李清照.jpg
上圖:李清照


章句解析

(一)寫時代戰亂造成江湖淪落、喪夫流離之慟

天妒佳偶,只橫刀一分
就把美滿截成了兩半

一半歸戰前,一半給亂後
亦如金兵劈大宋的江山

◎「偶」(佳偶)與「藕」(蓮藕)同音雙關,既點題「藕神」,又寫天地不仁,一對佳偶被橫刀一分,生死兩隔。
◎動詞運用經過精心安排:橫刀一「分」「截」成二半,是個人的遭遇,有如蓮藕被切,雖然傷痛,但影響的範圍較小。金兵「劈」大宋的江山,形容整個國家覆亡,影響範圍極大,更顯傷痛之巨。
◎本小節以簡單幾字,就說明了李清照的時代背景。


成南宋與北宋,即使岳飛
也無力用頭顱討還

◎結合史實,點出李清照坎坷艱難的命運。
◎連用兵如神的岳飛,都無法挽回局勢,更何況一個纖弱女子。


無情的刃鋒啊過處
國破之痛更添上家亡
憑愛情,怎麼能拼得攏呢

◎在亂世與不可逆的命運面前,「愛情」是何等無力。

才女淪落江湖成難民
愛妻一回首成了遺孀

◎「才女」與「難民」的身分對比,凸顯國破家亡的傷毀之鉅。「愛妻」與「遺孀」的身分對比,同前。
◎「一回首」寫變局的發生不過在一瞬間,喪夫巨慟來得如此令人措手不及。


(二)寫李清照於流落至建康時的心情與處境 

菩薩蠻
鷓鴣天
聲聲慢
〈菩薩蠻〉、〈鷓鴣天〉、〈聲聲慢〉均為詞牌名,李清照以此詞牌填詞,寄託其孤寂落寞心情。本詩串連李清照成名作品,喚起讀者對李清照的記憶,也可看到李清照在文學史上不朽地位。

難堪最是遲暮的心情
◎原句為:遲暮的心情最是難堪。遲暮:年老、晚年。《楚辭.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將「難堪」二字置於句首,有刻意凸顯其心情今昔對比的用意。

最怕是春歸了秣陵樹
◎「怕」字透露內心惶惶憂情。
◎以空間表示流落他鄉,透過「春歸」、「人老」寫人生美好盡逝去,徒留晚景的淒涼。


人老了偏在建康城
◎秣陵、建康,為南京古名。以上「最怕是春歸了秣陵樹/人老了偏在建康城」二句直接化引自李清照〈臨江仙〉一詞,只是稍改動幾個字,原句是:「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春歸秣陵樹,人客建安城。感風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 踏雪沒心情。」
◎「偏」一語雙關,一指自己年老了卻「偏偏」羈留異鄉的遺憾,二亦指歷史上宋室南渡「偏安」一隅。


夢裡的滄桑,鏡中的眉眼
難掩半生曾經的明豔
曾經戰前兩小的親暱

◎「鏡中的眉眼」「曾經的明豔」、「曾經的親暱」如今竟成「夢裡的滄桑」,今昔對比之間,容顏老去,愁苦之情「難堪」,道盡晚景孤寂。物是人非,滿腔的相思悲愁要向誰傾訴?
◎「夢」「鏡」有「夢境」與「鏡花水月」的寓含。


綽約風姿,只能尋尋覓覓
向小令的字裡行間

◎李清照半生的明艷,夫妻的鶼鰈情深,過往的記憶,只能在風姿綽約的小令裡尋覓。

(三)後人建祠瞻仰,文學成為不朽的永恆

蓮子雖心苦,藕節卻心甘
◎以「蓮藕」啟動想像,蓮心苦,蓮藕甘,象徵李清照生命之苦,與詞作之甘,也有「國家不幸詩家幸」的象徵意涵。

情人遺憾,用詩來補償
◎雖遭個人喪偶之痛,卻因此成就文學的不朽。

歷史不足,有廟可瞻仰
◎歷史命運對女詞人不公平之處,留下文學的推崇來加以彌補。

你是濟南的最愛,藕神
整面大明湖是你的妝鏡

◎濟南、大明湖結合現實地理環境,扣合題目藕神祠。
◎濟南人對這位在世時流落江南的家鄉才女,用最純淨的大明湖水當作她的妝鏡,表達對她最深的懷思、回報、同情。


映照甜蜜的哀愁,高貴的美
◎以大明湖為妝鏡,暗合詞家「清照」之名。

藕斷千年,有絲纖纖
嫋嫋不絕,仍一縷相牽

◎「絲」一語雙關,既可指「詩詞」,又可指「思念」,以藕絲如縷,以形象化的語言將抽象的相思,化為具象之畫面。

恰似黑瓦紅扉的藕神祠前
四足銅鑪的香燭迎風
仍牽動所有禱客的思念

◎本段詩境轉為開朗,因為時間雖已隔一千餘年,濟南人並沒有忘記這位故鄉的才女,文化傳承是人類最可貴的地方,濟南人對這位在世時流落江南的才女用最純淨的大明湖水當作她的妝鏡,不但立廟,還和孔孟哲人一起鑄像供後人憑弔。


荷花.jpg


補充:李清照〈菩薩蠻〉其一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
譯文:
春風柔和,陽光清淡,已經是早春的季節了。剛脫掉棉襖,換上夾層的青衫,今天的心情很好。


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譯文:
一覺醒來微微有些寒意,鬢上的梅花妝,現時已經亂了。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譯文:
我日夜思念的故鄉在哪裏呢?只有在醉夢中,才能忘卻思鄉的愁苦。


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譯文:
香爐是睡前時點着的,現在沉水香的煙霧已經散了,而身上的酒氣卻還未全消。


李清照〈菩薩蠻〉其二

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
譯文:
大雁南歸聲聲鳴叫,斷腸的鳴聲消失在佈著殘雲的碧空中。


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譯文:
窗外飄下紛紛的雪花,室內垂直地升起了一縷爐煙。在微微燭光的映照下,頭上插戴著明亮的鳳釵,鳳釵上所裝飾的人勝過首飾那麼輕巧。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
​​​​​​​譯文:
一夜淒淒角聲把曉色催來,看曉漏已是黎明時分,斗轉星橫,天將破曉,轉眼天光大亮,報春的花想來是開了吧?


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譯文:
但在早春時節,西風餘威仍陣陣,花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脅,那裡有心思出來爭春呢!


荷花.jpg


補充:李清照〈鷓鴣天〉其一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譯文:
淡黃色的桂花,顏色並不鮮豔,但體態輕盈。於幽靜之處,不惹人注意,只留給人淡淡香味。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譯文:
桂花不需要具有名花的艷紅碧色,但色淡香遠,應屬花中第一等的品類。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
​​​​​​​譯文: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當羞慚,桂花是秋天中冠於百花之首。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譯文:
可憾的是屈原對桂花不太瞭解,太沒有情意了。不然,他在《離騷》中讚美那麼多花,爲什麼沒有提到桂花呢?


李清照〈鷓鴣天〉其二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譯文:
深秋慘澹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鏤刻著花紋的窗子上,梧桐樹也應怨恨夜晚來襲的寒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譯文:
酒後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龍腦,冰片)那沁人心脾的餘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
​​​​​​​譯文:
秋天快要過去了,依然覺得白晝非常漫長,比起王粲(字仲宣)《登樓賦》所抒發的懷鄉之情,我覺得更加淒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譯文:
不如學學陶淵明,沉醉酒中以擺脫憂愁,可別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啊!


荷花.jpg


補充: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譯文:
我到處尋找又尋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悽慘。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譯文:
在這乍暖還寒的季節,心情最難忍受。


三盃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譯文:
幾杯淡酒,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譯文:
大雁飛過,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隻。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譯文:
滿地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譯文:
守着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麼才能熬到天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譯文:
細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是一句話能說得清楚的呢?


荷花.jpg


補充:李清照〈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常扃,柳梢梅萼漸分。
​​​​​​​譯文: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深,雲霧繚繞的樓閣門窗經常關閉,只見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來越分明。


春歸秣陵樹,人客建安城。
​​​​​​​譯文:
在古秣陵城的周圍,樹木漸綠,宣告春已歸來,但我卻無家可歸,看來要作客老死建康城了。


感風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
​​​​​​​譯文:
憶往昔多少回吟賞風月,飲酒作詩,那是多麼幸福,而如今人已老去,什麼事也做不成了,還有誰會憐憫妳的憔悴與衰敗?


試燈無意思, 踏雪沒心情。
​​​​​​​譯文:
元宵節試燈也好,踏雪賞景也好,都已沒有這份心情了。


荷花.jpg


補充:李清照〈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譯文:
曾記得(時常記起,難忘)一次臨溪的亭台飲酒到黃昏,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
譯文:
興致盡了之後,天黑路暗才划船歸返,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譯文:
怎麼划過去?怎麼划過去?(最終)驚起水邊滿灘一群水鳥。


藕神祠.jpeg

藕神祠.jpg


補充:老殘遊記.大明湖(節錄)

老殘心裡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什麼遊人?」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裡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著曲折的迴廊,到了荷池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舫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下了船,盪到歷下亭的後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蹦到船窗裡面來。老殘隨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著,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藕神祠.jpeg


補充:大明湖水仙祠到底在什麼方位

大明湖景區南豐祠東側的竹林深處有一小門,進得門來,只見院牆潔白,頂覆小青瓦,牆壁留有圓形、扇形、方形透窗,院內卵石鋪地,松柏蓊鬱,石榴飛紅,竹搖綠影,十分清雅。

迎門處是一祠堂,前出廈,花槅扇,青磚青瓦,古樸端莊。匾額「藕神祠」三字,為台灣當代著名書法家王鳳嶠先生手書。內楹柱有徐北文先生撰書的隸體對聯:「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歸去來兮,宋代詞宗才女魂。」外楹柱有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為山東當代著名書畫家劉如璞先生手書。

祠堂正中,是一彩塑宋代仕女坐像,為雕塑家薄自洋的作品。像高2.8米,座高1.5米。相貌清麗,身材窈窕,玉指纖纖,捲軸在握,溫文爾雅。兩側侍女塑像高2.7米,一位手持紅荷,一位手持綠蓮。三面壁上是彩色壁畫,描繪的是李清照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中的情景。

史料記載,藕神祠又稱水仙祠,不知建於何年,也不知藕神是誰。至清代同治年間,濟南一些文人經過商議,決定推戴宋代濟南傑出女詞人李清照代替原來的藕神,並將原來的藕神祠加以修葺,為李清照安位設祭,還推舉符兆綸撰寫《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記》,刻碑立石,說明原委。時過境遷,這座重修的藕神祠終又毀掉,杳無遺痕了。

1995年濟南舉辦荷花節期間,有人倡議重修藕神祠。1998年終得建成。

那麼歷史上的藕神祠在大明湖什麼地方呢?劉鶚在《老殘遊記》一書中曾提到過:在鐵公祠欣賞完佛山倒影后,他「迴轉身來,看那大門裡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著曲折的迴廊,到了荷池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盪到歷下亭的後面。」《老殘遊記》對濟南風土人情、地方特色以及風景名勝的描述非常傳神到位,該書成了今天大家了解清朝末年濟南的珍貴史料。不過,劉鶚畢竟不是濟南人,他在濟南一共生活了三年(1890-1893),《老殘遊記》一書創作於1903年,離開濟南多年,劉鶚記憶難免有誤,他在書中說水仙祠在鐵公祠的東面,就把方位記錯了。查《續修歷城縣誌》所附清末民初濟南府地圖,上面清楚地標註著藕神祠(水仙祠)位於今大明湖的西北角、鐵公祠以西。


【文章出處】
《壹讀》
大明湖水仙祠到底在什麼方位
網址:

https://read01.com/zh-tw/NyBADeQ.html#.Wu5-uPmFOU
作者:不詳

藕神祠.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