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jpg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雖然我們總提倡要「翻轉教育」,不斷追捧一些發明「創意教學」的老師或學校,但這些所謂創新的背後往往都戴著一樣「升學至上」的醜帽子。甚至我們的教材內容,仍然是換湯不換藥、說著同樣的大道理——這樣究竟翻轉了什麼呢?(責任編輯:林芮緹)


本文原為作者自我反省之作,文中雖批評某些時下流行的教學方法,且力道過猛,批評內容不盡公允,但本文的立意在於深刻反省國文課的存在價值,對一些根深蒂固的觀點進行最嚴厲的逼問。「藥性不猛,不足以治沉疴。」對某些教學方法的批評,並非本文章之重點,僅作為反省的案例而已,讀者宜得魚而忘筌。謝謝!(文/厭世哲學家)

台灣老師的教學其實都很有創意,但這些創意都是迎合「升學主義」罷了


就算國文老師能把課上得很精彩、讓學生對國文課很有興趣──那又怎樣?

今天要討論的不是哲學問題,而是要暫時回到我的老本行,來談談「國文課的意義在哪裡」。

這篇文章是受「國文課 ≠ 課文國」編輯的邀請而撰寫的。我覺得他們舉辦這個教學論壇,討論國文教育如何改革,雖然是很有意義的,但對我卻沒有太大的共鳴,儘管我是一個體制內的國文教師。

為什麼呢?我身在體制中,應該要深有所感,有很多話想說才對啊!

說實話,最近我正在經歷一個危機狀態。原本對我來說,要把課文上得很精彩,讓學生上課時目不轉睛,覺得好笑又學得到東西,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你們看我的粉專文章,應該就知道我上課是既有趣又充實的。

我不只是很會講課,而且我的生命歷程很豐富,在闡述一些課文的情意時,我的語言是很有力量、可以打動人心的;此外,我的思辨能力也很強,所以我能挑出學生思維的盲點,引導他們進行高層次思考,甚至對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反思。

看到這邊,你心中一定覺得:這個老師也太臭屁了吧!把自己講得這麼厲害,肯定是個目中無人的傢伙!

其實我只是想說──就算國文老師能做到這個程度,那又怎樣?

能把課上得很精彩,能把學生訓練得很有思考能力,能運用很多新奇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對國文課很有興趣──說實在的,那又怎樣?

我很會教書,我是個好老師,我教出一堆厲害的學生,但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當我抓著這一件事刨根究底追問的時候,我回答不出來,我不知道我到底要把學生帶到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去我不知道當學生被訓練得很有思辨能力、很有批判能力之後,他們在人格方面到底真正成長了多少他們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學什麼、在做什麼、在相信什麼當他們拿著「思考」這把利刃的時候,能不能妥善運用

我再也沒辦法當一個「好老師」

縱然我自己可以超脫整個升學體制、以及社會價值觀的束縛(實際上我當然還沒辦法完全做到),但當我在課堂上教學的時候,我又被逼著回到這個體制裡,期許學生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將來在社會上能得到很高的成就。

「君子不器」,孔子說過的話,每個人都學過,每個國文老師都會教,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教科書上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會像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所以孔子是在鼓勵我們成為全方位的人才嘍?

「器」字非單純指器物,而先是指一種實用性,一種實用價值。孔子是說,人不應把自己當成器物一樣,從精不精美、好不好用、值不值錢等標準來衡量自己,也不應以此來衡量別人。擺脫世俗的實用價值,為自己而活,其實是人類邁向真正成熟的第一步。

很反諷不是嗎?這是課本的內容,但一旦放進課本,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就全變了樣。孔夫子的教誨竟然都成了產品製造過程的一部分材料。

簡單來說,只要我還在體制裡,我就依然是一個生產者,我的責任就是要把學生製作成一個又一個精美的產品,送進「社會」這個百貨專櫃裡,任顧客挑選要是我的產品銷售得愈好,我就愈能被當成一個「好老師」。

搞什麼!?我還是在灌輸我自己的價值觀啊!我還是在灌輸社會普遍的價值意識啊!簡單來說,就是我還在企圖控制學生。

沒辦法,我沒有能力去承擔任何一個學生逸離軌道之後,他們生命的混亂與真空狀態,那對我來說太沉重了。我能做的,就是把課上好,按照進度一課一課地教學。雖然我也會在課堂上叫學生不要太看重成績,不要被社會的價值觀所束縛,不要成為產品,要勇敢尋找自己,但那都只是上課表演的一部分罷了身為一個老師,如果我都沒有勇氣把課本拋在一邊,沒有勇氣教真正應該教的東西,學生要怎麼相信我所說的「考試不重要、成績不重要、尋找自我最重要」這些鬼話?


雖然我也不知道究竟「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但我大概有個模糊的輪廓:教育是要讓人脫離幼稚蒙昧狀態,成長為真正的成人的。但我們社會所理解的教育卻是:由父母把學生送進工廠,經由老師去皮去骨並用心烹調之後,推出來的精美產品。(如果產品本身被送到國外喝過洋墨水,再回來市場,那就更有價值了。)

在這個體制中,人文學科最重要的功能大概就是包裝了吧。一個再好吃的食物,如果沒有精美的外觀,沒有素雅的擺盤,大概也就只是路邊攤等級的小吃,無法登上高級西餐廳。所謂「人文素養」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仍然是為了鞏固體制,並非真的要把學生培養為獨立的「成人」。

真的,現在我已經沒辦法回去當一個「好老師」了。

這就是我最近正在經歷的危機狀態。

也許你覺得我把事情想得太嚴重了。


「嘿,只是一堂國文課而已,不用想這麼多啦!」

「我們想知道的是國文課應該要教什麼、又要怎麼教。」

「體制的問題太大了,我們暫時也沒辦法去處理。」

如果今天大家是「認真的」要來反思國文課的意義,要來討論國文課怎麼進行改革,那我覺得以上提出來的就是最核心的問題。

甚至應該先思考:國文課到底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如果國文跟其他學科一樣,終將被異化為一直趕進度,背一堆字音字形、修辭法還有文義解析之類的垃圾課程,甚至成為灌輸大中華意識或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工具⋯⋯那也許讓它早點消失,對我們大家都好。

因為在這種體制下,不管用什麼創新的教學法,都是徒勞無功的。以下舉時下最流行的學思達教學為例。(非針對任何人,只因為學思達教學法是我身邊許多老師、包括我曾經實踐過的教學方法。)

學思達教學法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把教育的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動手找答案,老師本身只在旁邊擔任顧問。然而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將「老師填鴨學生」轉變為「學生自己填鴨自己」而已,此外再也沒有其他新的東西了。

學生是需要被好好地引導的,而不是直接丟一個問題給他們,要他們想破頭,這樣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學生更討厭思考。重點是,學思達講義中列出的問題,依然沒有跳脫考試取向,表面上好像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找答案的能力,實際上只訓練到「如何讓自己的思考跟課本或老師一致」的「自我規訓」能力這裡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學生依然被困在框架中,他還是沒有看到課本以外的世界。

另外一點,是學生大多只想要學習考試會考的東西,這樣才能得到投資報酬;至於其他課外的問題(與人生真正有關的問題),因為不考,所以他們就沒什麼興趣,隨便思考、隨便回答而已,反正也沒有標準答案。(也有可能是題目設計得太爛了。)

老師自己本身也有問題,他們在實踐學思達教學法的時候,也還是很擔心考試成績,他們不敢真正地冒險,這導致講義最後還是被設計成考試取向,而這些老師們最後也常常自鳴得意:你看,自從用了學思達教學法之後,我的學生思考能力提升了,而且成績也進步了呢!好棒棒!

──夠了,我已經受夠這些人了!

怎麼會以為設計了一份新式的講義,就是翻轉教育了?我不懂。

要翻轉的是你的腦袋、家長的腦袋、社會的腦袋,這才是真正的翻轉教育。


應該進行翻轉教育的地點,不是在教室裡,從來不是。

如果你問我要怎麼做到「從國文課帶出真正的思考能力」,我會跟你說,我還不知道;但我可以跟你說,我知道大部分的老師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並不是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停止你現在正在實踐的學思達教學。

停止你現在正在努力補充的課外教材。

停止你現在正在推廣的桌遊融入教學。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停止就好,因為這一切已經走火入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了;因為你唯一會做的,就只是用各種花招,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就好像要學生學會對腐爛的老鼠肉產生食慾一樣,然後享受著被稱讚為是一個「好老師」的快意。

我們必須先知道,一個十歲的小孩,跟一個三十歲的老師,他們的境界可能沒有相差太多。當然三十歲的人經歷的事情跟讀過的書,比十歲的孩子要多得太多了,但很可能他們所認知的世界並沒有根本的差異,他們一樣充滿欲望、充滿控制欲,極為無知、獨斷、不懂得愛,永遠也不能了解「讓學生是其所是」是什麼意思,還以為控制住學生就是為學生好呢。

老師很有可能也是一個小孩,只不過是一個很有經驗的小孩而已。現在的教育,就是小孩在帶小孩,結果互相折磨,苦不堪言。

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是要把學生培養為一個真正成熟、脫離幼稚蒙昧狀態的人,那老師本身就必須先「清醒」──離開這個體制,到體制外的世界去看一看,讓自己有真正的成長,然後再回來思考該怎麼辦;而不是一群小孩關在房間裡面想破頭,不知要怎麼做得更好。

這就是「國文課 ≠ 課文國」的討論無法引起我太多共鳴的原因。也許來這邊的人,真正想探討的問題是:教材的內容要怎麼調整、要用什麼方法教、要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意與審美、要如何讓國文課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學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等等。但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枝微末節的問題,遠遠沒有問到核心。

雖然體制的問題很麻煩,不是能立刻處理的問題,但我比較希望老師自己要有一點自覺,知道自己在參與的「國文課 ≠ 課文國」這個活動不只是要改變課堂的教學方法,而是參與到一個翻轉社會、甚至翻轉自己的長期目標裡面去。教學方法很重要沒錯,但重點並不是教學方法。

不要停止在目前的教學方法中沾沾自喜,不要停止在好老師的名聲中沾沾自喜,而是要拋下這些,然後看得更遠。也許,國文老師真正需要的是一點戰士精神吧。

這篇文章沒有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方案,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也許有些人看完這篇文章,會感到不舒服,好像被冒犯了,那我也只能說聲抱歉,但這就是我所思考的,這就是我所面臨的真實情況。


謝謝你們!

後記:


國文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這邊附帶討論一些相關的問題。

國文課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不用「國文」這個充滿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的字眼,暫時稱為「文學」課好了,在一堂高中文學課上,我們到底應該學習什麼?

我想,應該是「閱讀」的能力。我所謂閱讀的能力,絕對跟考卷上面的「閱讀測驗」所要測驗的能力是完全不同檔次的東西,而是比較接近於──《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教導的閱讀書籍的能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教授莫提默.艾德勒的作品。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將近八十年。我在二十幾歲第一次讀到它,書中提出的許多問題,就在我心中種下種子,成為我往後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資產。

閱讀一本書的過程,跟追求真相的過程是一樣的,都需要讀者「主動地閱讀」──把自己完全丟入文本之中,思考思考再思考,直到完全了解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或者找到問題的答案為止。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不斷推翻舊有的自己,然後達到一個更新的高度讀完一本好書或好文章,應該要感到過去的自己完全被摧毀,你得到了一個新生命,用完全不同的眼睛在看這個世界如果一個人讀了好幾本書,他還是原本的他自己,思考模式都沒有改變,那就表示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好好閱讀一本書。

莫提默教授說:

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後盡你可能的找出答案)。」(《如何閱讀一本書》新版,頁 55。)

你不該忘了,你的閱讀是別有用心的──也就是說,你是為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才閱讀──而不是為了這本書的目的而閱讀。」(頁 314。)

學思達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講義上的「問題」根本不是學生提出來的,而是老師提出來的。說真的,這些講義上的問題到底跟學生有什麼關係呢?


國文老師最大的作用不是教書,因為你根本沒辦法教學生什麼東西──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過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切外人的幫忙反而都是阻礙──你能做的就是引導,而且要好好地引導,從提出問題、釐清問題開始,教學生應該怎麼問出一個真正的問題,如何精確描述這個問題,證明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成立的問題。然後才是指引他們如何動手去找答案。

「憑著你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感覺上確實就是如此。」(頁 18。)

簡言之,如果一個學生讀了高中三年的國文課本,國文成績都是滿分,但他還是原本的他自己,什麼也沒有改變,那就表示我們的國文教育完全失敗。教什麼不是重點,考試成績也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成長,然後看得更遠,走得更遠。


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頁 336。)

只要將這段文字中的「書」替換成「國文老師」,你就知道一位真正好的國文老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