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png
想像示意圖


題解

金龍禪寺位於台北內湖山上,本詩是一首很有名的哲理詩,富有禪意,畫面有山水畫的意境,沒有說理,沒有認知,抽離情緒,只有剎那的領悟。本詩詩境近於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石鳴春澗中」。


石階.png
想像示意圖


金龍禪寺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作品出處】
《魔歌》
金龍禪寺
作者:洛夫

【作者簡介】

洛夫,本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運端,台灣現代詩詩人。洛夫生於中國湖南衡陽,初中三年級時,因閱讀大量俄國文學作品,將自己名字由「莫運端」改為俄國風味的「莫洛夫」,筆名洛夫、野叟。1949年國軍在湖南招考青年入伍,洛夫隨軍隊抵達台灣,1951年考入政工幹校第一期,1953年畢業,分發至左營海軍陸戰隊,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及《創世紀》詩社,歷任總編輯多年。後就讀於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1973年畢業,軍職退役後,曾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後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華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西中北大學任客座教授。1996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2016年夏返台定居,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文,曾入圍諾貝爾文學獎。2017年獲國立中興大學頒贈名譽文學博士。2018年3月初出版最後一本詩集《昨日之蛇》,同月19日凌晨3點21分,洛夫病逝,終年91歲。

石階.jpg
想像示意圖


註釋解析

(一)外在的實境

晚鐘 
◎「鐘」有「暮鼓晨鐘」「警鐘」之意。鐘與小路平行,似乎漸行漸遠的鐘聲,暗示是指引某條心靈之路。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晚鐘、羊齒植物相對立,兩者各自一句,是首段主要兩種意象。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把晚鐘(聽覺意象)與小路(視覺意象)相連結,創造出全新的驚喜。奧登(W.H.Auden)認為:「平庸的詩,只能喚起讀者對許多事物既有的感覺,只有偉大的詩,才能使讀者如夢初醒地發現,從未經驗過的感覺。」
◎羊齒植物被擬人化,由植物變形為羊,「齒」的名稱,使詩人獲得「嚼」的暗示,這是把無情世界化為有情世界,化不可能為可能,「嚼」字令人驚艷,非常鮮活點出這種植物的生長情況。
◎洛夫曾以「月出驚山鳥」一語為例,說明詩歌用字的重要,「月出」「山鳥」本來是自然界尋常元素,但因為連結兩個意象的動詞「驚」用得巧妙,頓時產生強大的戲劇張力,充滿新奇創意。
◎晚鐘與小路、羊齒植物與一路嚼了下去,均為現象界的關係換位。
◎本段原意,其實只是說當遊客從小路拾級而下時,有禪寺傳來的鐘聲在耳邊一路迴盪,路旁有羊齒植物,一路上蔓沿生長。
◎夢幻與現實,這兩種原本不相容的狀態,在詩歌裡融合為一體(如上文的「嚼」),故稱做「超現實主義」,詩人洛夫為箇中代表。

(二)內在的心境


如果此處降雪    
◎本段僅一句突發一問,此刻為夏天,不應有雪。這一問,是天外飛來一筆,是妄念,是突發奇想,是剎那錯覺,是瞬間恍神,是迷。
◎對冰涼的雪的「渴欲」,可能來自燠熱夏天環境下的一份憧憬。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本段從虛境再度返還實景,先是驟見灰蟬飛起,心頭一驚,也是一瞬間詩人見到了美----滿山的燈火(原先可能只視而不見)。
◎「蟬」是「禪」的雙關。「禪」產生於「不立文字」「語言思維所不存在之處」,這是可以會心卻又難以道破的境界,全詩的詩境、情感,均產生自這剎那的錯覺及領悟。
◎驚起的飛蟬,相當於禪宗公案中經常出現的「棒喝」,有截斷上段幻想妄念的作用。禪宗公案中,屢屢出現弟子以「知識性思考」詢問師父「禪」「佛性」之類問題時,師父以怪異的行為、前後矛盾的言語、當頭棒喝(以棍棒大聲喝斥)回應弟子知識性的提問。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第一段所述為外在的現實,第二段是「有意」的人為層次,本段轉化為更高一層的「內在」「無意」「自然」「悟道」的層次。
◎「驚起的灰蟬」「山中的燈火點燃」其實毫無關聯,但在詩人筆下卻將兩者巧妙連結在一起,這種不相干的事物並置,打破尋常的理性認知(佛教稱為分別心),就是禪。
◎燈火點燃,意近於「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當火闌珊處」,燈火的點亮,象徵內心光明的頓悟,是智慧的甦醒。
◎首段的禪寺鐘聲彷彿仍迴盪山中(詩中),裊裊不散。


金龍禪寺忠勇山步道.png
上圖:金龍禪寺附近忠勇山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