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陸九淵.JPG
「鵝湖之會」隨想

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宋代兩位學術大師朱熹和陸九淵應友人呂祖謙的邀請,到江西鵝湖寺相會討論學問,這就是學術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會上,陸九淵的哥哥陸九齡寫了一首詩,表達了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一派的立場和觀點。這首詩的重點是「留情傳注翻蓁塞,著意精微轉陸沉」這兩句。意思是說,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一派,其闡釋注疏的繁瑣方法像雜草荊棘一樣充塞道路;而以陸九淵為代表的精致微妙的心學,反而隱沒沉寂。陸九淵認為陸九齡之詩表達的意思還不十分到位,於是又和了一首。這首詩的重點是「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兩句,明確表示自己做學問是「易簡工夫」,而朱熹的方法是「支離事業」。朱熹當然大不高興,後來也寫過一首詩,其重點是「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兩句,意思是說自己的方法是「邃密」、「深沉」。

朱熹和陸九淵都是學術大師,二人的學術爭辯不僅在當時影響很大,而且成為後人不斷探討的一個問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鵝湖之會」的爭辯不僅關乎二人的哲學思想,而且涉及如何治學和如何修養這兩大問題。而這兩大問題,無論古代還是當今,都是學者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朱熹、陸九淵爭辯的問題概括起來說,就是二人各自標榜的「邃密」和「易簡」之爭,也可以說是二人互相指責的「支離」與「空疏」之爭。在如何治學方面,朱熹主張「邃密」,要探奧鉤玄、嚴實深細。他強調「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簡單地說,就是要多讀書、熟讀書,最後才由「博」到「約」,由量的變化達到質的飛躍。這一方法類似北禪宗的「漸悟」,更像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路徑。但在陸九淵看來,他這一「邃密」的方法則是支離瑣碎的。陸九淵主張「易簡」,認為治學要提綱挈領、以綱統目。他強調先「發明人之本心」,由質的突變再到量的擴張。這一方法類似南禪宗的「頓悟」,更像從抽象到具體的認知路徑。但在朱熹看來,他這一「易簡」的方法則是「空疏」的。在如何修養方面,朱熹主張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積月累,最後對「理」的體認會豁然貫通。陸九淵則認同「先立乎其大者」,也就是先要立一個人的「心」,以統馭整個身心修養,然後達到盡性窮理。


應該說,朱熹、陸九淵關於治學方法和如何修養的觀點,各有優點,也都有偏頗。朱熹的「邃密」,深邃細致、泛觀博覽是優點,但也隱藏著走向支離破碎的危險,所以應有陸九淵的「易簡」方法來補充。陸九淵的「易簡」,提綱挈領、簡明精到是優點,但也隱藏著走向空疏無當的危險,所以應有朱熹的「邃密」方法來補充。理想的狀態和境界應該是「邃密」與 「易簡」相結合,實現二者的互融、互通、互補。而就如何修養來講,則既要像朱熹強調的那樣從一事一物著手,日積月累,格物致知,最後達到良好的道德境界﹔又要像陸九淵強調的那樣先立其大,先有高尚的道德追求,然後不斷提高修養。

在當前的治學和修養方面,類似於朱熹、陸九淵800多年前「鵝湖之會」的爭辯並不少見。比如在歷史研究中,注重微觀研究的學者認為,宏觀的「大歷史」研究因為缺乏扎實細致的具體研究而空疏無當、枯燥無味﹔而注重宏觀研究的學者認為,微觀的「小歷史」研究糾纏於歷史的細枝末節而導致歷史的「碎化」。這些爭論跟「邃密」與「易簡」之爭頗有相似之處。比較合理的研究方法,應當是將二者統一起來,融為一體。

【資料出處】
人民網
「鵝湖之會」隨想
文/盧忠仁
網址: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0076281.html

延伸閱讀:理學與心學的相遇——鵝湖之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