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png


題解

本文為書信,是蘇軾謫居黃州一年後寫給李端叔的一封回信。

蘇軾在文中陳述自己對世事的新的體會,解釋世人對自己的一些誤解,記述了謫貶後自己的處境、世態的炎涼,以及對自我的反省。這是一封內容豐富,感情複雜的書信,真實地反映了蘇軾在貶謫黃州以後的生活和思想情況,寫得真摯動人,推心置腹。

蘇軾感於友人李端叔對自己的殷殷關切而作此文,又諄諄告誡他,各人各自有喜好,不必受別人的影響。作者因文章得罪,希望混跡眾生,不為人識以求避禍,連此信也不願示人,可知心有憂懼,始終惴惴不安,足見因寫文章獲罪一事,對蘇軾心靈的打擊很大。

蘇軾認為,昔日自己那些品評古今人物人物,縱論為證是非的策論文章,其實不過是書生的泛泛空論,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恰恰是應試科舉養成的毛病,實在不足稱道。

蘇軾從名滿天下的知名文士,歷經烏台詩案幾近乎死、貶謫黃州後,唯恐為聲名所累,重新體會「無名」的可貴,混跡於普通百姓中間,別人不識則喜,李端叔讚譽則憂。這本是一篇私人往來書信,因此反映出蘇軾的真實心理狀態,非常可信。


蘇軾.jpg
上圖:蘇軾


答李端叔書

軾頓首再拜。

聞足下名久矣,又於相識處,往往見所作詩文,雖不多,亦足以髣髴其為人矣。尋常不通書問,怠慢之罪,猶可闊略,及足下斬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書,又復嬾不即答,頑鈍廢禮,一至於此,而足下終不棄絕,遞中再辱手書,待遇益隆,覽之面熱汗下也。

足下才高識明,不應輕許與人,得非用黃魯直、秦太虛輩語,真以為然耶?不肖為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以二子為妄則不可,遂欲以移之眾口,又大不可也。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以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足下又復創相推與,甚非所望。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乎?抑將又有取於此也?此事非相見不能盡,自得罪後,不敢作文字。此書雖非文,然信筆書意,不覺累幅,亦不須示人,必喻此意。

歲行盡,寒苦。惟萬萬節哀強食。不次。


【文章出處】
《東坡全集》
答李端叔書
原作者:蘇軾


米芾離騷經.png
想像示意圖


註釋翻譯

軾頓首再拜。
譯文:
蘇軾頓首再拜。


聞足下名久矣,又於相識處,往往見所作詩文,雖不多,亦足以髣髴其為人矣。
譯文:
我久仰您的大名早已很久了,又常常在朋友那裡,讀到您所作的詩文,雖然不算多,但也足以想像評斷您的為人了。


尋常不通書問,怠慢之罪,猶可闊略,及足下斬然在疚(臥病在床),亦不能以一字奉慰。
譯文:
平時沒有書信往來問候, 對您的怠慢之罪還可以稍加寬恕,可是等到您臥病在床,也沒有隻言片語來慰問,(這就不可饒恕了)。

舍弟子由至,先蒙惠書,又復嬾(懶)不即答,頑鈍廢禮,一至於此,而足下終不棄絕,遞中再辱手書,待遇益隆,覽之面熱汗下也。
譯文:
倒是我弟弟子由捎來先生的書信,(即便如此),我又犯懶而沒有立即回復,我愚頑遲鈍無禮,禮數欠周竟到了如此地步,可是您始終不責怪拋棄我,不和我斷絕朋友關係,從旅途中再次得到您的親筆信,您對待我更加尊重寬厚,覽信之餘,真令我臉熱汗流、無地自容啊。


足下才高識明,不應輕許與人,得非用黃魯直、秦太虛輩語,真以為然耶?
譯文:
先生才華橫溢,見識高明,應該不會輕易讚許一個人,莫非您是採納了黃庭堅、秦觀這些人(對不才過譽)的話,真是這樣子嗎?

不肖為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音ㄔㄨˋ,菖蒲根的醃製品)、羊棗(一種果實),未易詰其所以然者,以二子為妄則不可,遂欲以移之眾口,又大不可也。
譯文:
不才的我被別人憎恨,可是唯獨這兩人喜歡讚揚我,就像一個人喜歡吃昌歜、羊棗,(這種個人之所好),是不容易問他為何有這樣的原因的。可是如果認為這兩個人的口味就不對,這樣也是不行的,可是如果把他們的口味強加為眾人的口味,(認為眾人都應該和他們一樣恭維我),那又更加不對了。


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以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
譯文:
我年少時讀書,研習寫作政論策論,不過專門為了應對科舉考試罷了。進士及第之後,又貪得無厭,再去考什麼制策,實際上我哪有什麼真實才能呢?

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
譯文:
制策的科號叫「直言極諫」(制策原意是在選拔直言極諫之臣),所以每每在考縱論古今,評議是非,直言陳諫曲直,這些不過是來符合這個科名罷了。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音ㄋㄠˊ,爭辯)至今,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譯文:
做人苦於沒有自知之明,我已經得到了這個官職,於是就認為自己實際上已懂了這一套,(有了經天緯地的才能),所以看看今日,竟淪為階下囚,獲罪幾乎要死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齊人以口舌得官(漢朝時齊人婁敬,憑藉能言善辯,得到官職)」,(其實我是在炫耀自己的無知),實在太可笑啊!


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
譯文:
然而世上的人,於是就認為我直言進諫,是想要確立與變法派不同的政治主張,(誤以為我是想要拉幫結派),那就錯了。


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
譯文:
妄論為政的利害得失,這正是制科之人的不良習氣。譬如候鳥時蟲自鳴自唱, 對於民生社稷哪裡談得上什麼損害和幫助?


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
譯文:
我每每驚訝於現在的人過於看重我,現在您又像這樣稱讚我,這就越發不是我的真實情況了。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
譯文:
獲罪以來,我的活動範圍就只局限於謫居境內小小範圍,(我也努力地封閉住自己),常常穿著草鞋,駕著一葉扁舟,放浪形骸於山水之間,與鄉野的樵夫漁民一起,常常被路上碰見的醉漢推擠詬罵, (生活倒也自由自在)。

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譯文:
每遇到這種情況,我就很高興那個曾經名滿天下的蘇軾,漸漸不被人認識了。平生親友,(知道我獲罪被貶的狀況),沒有隻言片語寄給我,即便我寫信給他們,他們也不敢回覆,大多還暗自慶幸免受我的連累吧。


足下又復創相推與,甚非所望。
譯文:
(在這種情況下),您又開始來讚揚我,這非常不是我期望的(,惟恐這樣牽連到您啊)。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
譯文:
奇木有樹瘤,奇石上有暈斑,犀角有洞腔,它們以此缺陷來取悅於人,這原本都是事物的病態。

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
譯文:
被貶以來,我無事可做,默默深自反省,回首我這三十年來的所作所為,大多都是這樣的病態啊。


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乎?抑將又有取於此也?
譯文:
先生知道的印象都是過去的我,不是現在的我。您恐怕是只聽到我名聲,沒有考察我的實情,只採取了花朵(比喻美麗表象),沒有摘取果實(比喻真實精華)是嗎?還是想要從我的這些病態中,有所收穫呢?


此事非相見不能盡,自得罪後,不敢作文字。此書雖非文,然信筆書意,不覺累幅,亦不須示人,必喻此意。
譯文:
(您或許還想更進一步了解我吧),這些事不當面相談,不能盡言其詳。自從我犯罪後,就不敢再輕易提筆作文。這封回信雖然不算文章,但隨心寫來,抒發一些感想,不知不覺話已累積成長成篇了, 您也不必給別人看,希望一定要明白我的這個意思。


歲行盡,寒苦。惟萬萬節哀強食。不次。
譯文:
一年將盡,天候嚴寒。希望您千萬要節制悲傷,好好進食,(多多保重)。好了,就這樣,就不再一一說了。


群山.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