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jp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jp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選自《華麗緣》,是作者二十歲時參加徵文比賽的得獎作品,為一篇具有自傳性質的散文。

文中描述作者自小被視為天才,對於文學、藝術上的天賦表現和敏銳洞察力相當自豪,並自許以發展天才為夢想。然而經由母親提醒,她才察覺到自己生活能力不足、不懂待人接物,雖嘗試改變但全然無效,因此體會到「生命的美好與痛苦是不可分割的」。以自負及自嘲的口吻,寫出對自身優、缺點的覺察與接納,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全篇文字細膩,想像力豐富。文中處處可見對自我的審視與生命的體悟,充分展現出作者鮮明的個性與文學上的造詣,恰能與篇名「天才」相呼應。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天才夢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疎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籐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畫複雜的字,我常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絕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存了這一點。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遊記》
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並不為它們所束縛。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快樂村人是一好戰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徵賦稅,並予自治權。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保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我特地將半打練習簿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去了興趣。現在我仍舊保存著我所繪的插畫多幀,介紹這種理想社會的服務、建築、室內裝修,包括圖書館、「演武廳」、巧格力店、屋頂花園。公共餐室是荷花池裡一座涼亭。我不記得那裡有沒有電影院與社會主義──雖然缺少這兩樣文明產物,他們似乎也過得很好。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
、「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現在,我仍然愛看《聊齋誌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學校裡我得到自由發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暌隔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
,」她告訴我,「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裡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

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環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後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

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我的兩年計畫是一個失敗的試驗。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活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作品出處】
《張看》
(轉引《西風雜誌》第37期,1939-09)
天才夢

作者:張愛玲
【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張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公共租界。張愛玲的祖父母分別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張佩綸和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藕。生母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孫女,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之女。張愛玲出生名門,受到極好教育,特別是當時處於中西合併價值觀的形成。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震動上海文壇。1952年張愛玲離開中國大陸,其後赴美。在美國期間翻譯了清代小說《海上花列傳》,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1956年時,張愛玲就已經和大自己36歲的德裔美國人賴雅結婚,賴雅逝世後,張愛玲在美國終老,張愛玲一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漂泊於上海、香港、天津、美國各地,最後在美國定居,於1960年取得美國國籍。1995年9月8日,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去世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壽74歲,20世紀知名女性小說家。

 

張愛玲.jp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jp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解析

(一)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被視為天才的成長過程。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視,看作)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首段破題,從「天才」和「夢」剖析自己,藉由內在特質與外在眼光的對立,思索自我的價值。
◎作者對自己的天賦優異早有自覺,發展天才也是自己對人生發展的唯一目標。


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顏色脫落或變淡。褪,音ㄊㄨㄣˋ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性情固執孤僻)缺點。
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轉化(形象化)。
◎從後文可知,她認為自己具有文學藝術上的天才,但現實生活能力不足,所以擁有的只是如夢一般的幻想。

世人原諒瓦格涅德國作曲家、文學家,代表作《尼伯龍根指環》。涅ㄋㄧㄝˋ的疎狂(狂放不羈的樣子。疎,同「疏」),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因為瓦格涅有偉大的作品傳世,所以世人會包容他的疎狂;而當時年輕的張愛玲尚未成名,所以不會被世俗接納。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jp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二)總括童年的天才表現。
◎以時間為軸,分說自己的天才表現。從背誦到寫作,從寫實到想像,從寫作到人生事業的選擇,層次分明的描述天才的資質與早熟。

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指誇大、幽默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

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
(前朝舊臣)的籐椅前朗吟「商女(歌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花〉原為南朝陳後主詞,唐代成為教坊曲名。因其詞輕浮,曲調哀怨,後以喻亡國之音歌女無法體會亡國的悲恨,隔著江依然唱著〈後庭花〉。語出杜牧〈泊秦淮〉),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
滿清遺老的籐椅前:可知當時是清末民初,改朝換代不久。張愛玲出身於書香世家,具備傳統古典文學的根柢。
◎陳後主〈玉樹後庭花〉:「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初)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此指美女)流光(流動、閃爍的光彩)照後庭。」(語譯:樓殿、樓閣高聳對望,芳林花草競相爭豔,嬪妃們本就貌美如花,盛裝打扮後更加顯出傾城之貌。當年她們嬌羞地徘徊後宮門外,不好意思見駕,如今變得笑容可掬,含情脈脈地走出帳幕迎接君王。她們的臉容像帶著晶瑩雨露的鮮花,姿態如玉樹那樣綽約,映照整個皇宮後庭。)
◎本詩寫嬪妃見駕的儀態萬千,在花木繁盛的宮殿裡,更顯相得益彰。此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反映出末代王朝的奢靡荒淫。

◎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語譯:煙霧及月色籠罩著秦淮河和沙灘,我把船停靠在秦淮河邊的酒家附近。那些歌女不能體會國破家亡的痛苦,隔著江面仍舊唱著〈玉樹後庭花〉之類的亡國樂曲。)
◎本詩描寫河畔夜色,豪門貴族尋歡作樂的景象。詩中呈現知識分子憂心國家大事,達官顯貴卻縱情享樂,流露委婉諷刺與無限的感慨。


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畫複雜的字,我常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
可見張愛玲的早熟,也隱約透露她的家庭狀況。

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
年幼的張愛玲,對於愛情的關注點與一般人不同。

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絕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投水自盡)。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存了這一點。
張愛玲自小就有對浪漫的堅持和剛烈的個性,與母親務實的觀點不同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遊記》(明代吳承恩所著長篇章回小說,敘述孫悟空自大鬧天宮後,和豬八戒、沙悟淨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終成正果)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並不為它們所束縛。
經由閱讀課外讀物得到啟發,並且思想並不因此受限。

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烏托邦Utopia,英國摩爾(Thomas More, 1478-1535)所著小說,書中虛構了一個擁有理想社會型態的島國,後世以「烏托邦」代稱理想或空想)的小說,題名〈快樂村〉。

快樂村人是一好戰
熱衷戰爭)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徵賦稅,並予自治權。

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保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快樂村與世隔絕,寄託張愛玲對理想家園的嚮往。

我特地將半打練習簿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長篇鉅作。洋洋,盛大的樣子),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去了興趣。

現在我仍舊保存著我所繪的插畫多幀
(音ㄓㄥˋ,量詞,計算照片、字畫等的單位),介紹這種理想社會的服務、建築、室內裝修,包括圖書館、「演武廳(操練武藝的地方)」、巧格力英語chocolate的音譯,今譯為巧克力)店、屋頂花園。公共餐室是荷花池裡一座涼亭。
古代與現代建築並列,流露孩子的純真與想像力。

我不記得那裡有沒有電影院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種思想或體制,主張所有生產工具與財富,皆為社會公有)──雖然缺少這兩樣文明產物,他們似乎也過得很好。

九歲時,我躊躇
(音ㄔㄡˊ ㄔㄨˊ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
除了文學造詣外,作者也會彈鋼琴、善繪畫,可見其多才多藝。

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
如果當畫家可能會窮困潦倒,因此選擇當生活優渥的鋼琴家。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
在藝術方面,張愛玲十分敏銳且充滿想像力。

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音ㄎㄥ ㄑㄧㄤ形容聲音清脆悅耳的字眼,如「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英文,華麗、燦爛、輝煌、莊嚴)、「melancholy」(英文,憂鬱、哀傷),因此常犯了堆砌(形容文章中堆積大量華麗而無內容的詞藻。砌,音ㄑㄧˋ的毛病。

直到現在,我仍然愛看《聊齋誌異》(清代蒲松齡所著文言短篇小說,內容多記花妖鬼狐之事,用字精準簡鍊,情節曲折獨特)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這些色彩濃厚、有吸引力的字眼,對張愛玲的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她擅長以奇詭的視覺印象,營造出小說裡華麗蒼涼的氛圍。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三)張愛玲的生活能力被母親全盤否定,從天才的夢境被拉回現實。
◎全文轉折。張愛玲從母親的眼中看到一個不合格的女兒,察覺到自己並非天才,而是現實社會中的廢物。

在學校裡我得到自由發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暌隔(分離。暌,音ㄎㄨㄟˊ,同「睽」,分開)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直到我十六歲時:張愛玲的人生轉捩點。
◎張愛玲的母親因無法容忍丈夫花天酒地、吸食鴉片,在張愛玲四歲時出國留學。後來父親答應戒除鴉片,所以才回國。

「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病名,症狀為發燒、發冷、腹痛等,可能引起肺炎等致命的併發症),」她告訴我,「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張愛玲三歲時曾罹患傷寒,當時父母尚未離異,在父母合力看護的過程中,她感覺到自己被母親緊緊摟著。雖然生了一場重病,但對張愛玲來說,這場病卻是兒時少數的幸福回憶。
◎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母親擔心張愛玲的生活能力不足,希望她可以留意社會現實。


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教我織絨線(毛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裡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海方言,指人力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
◎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連用三個「怕」字,強調自己性格乖僻,不擅與人交際。

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
◎針對上述種種缺失的總結,自貶意味濃厚。

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環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後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
◎張愛玲的母親希望她可以考取國外大學,為了能夠在國外留學,必須學會待人接物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而這些都是張愛玲所欠缺的:不懂做家務、走路儀態不佳、不擅與人互動、不留意生活細節、面部儀態不佳、不擅與人說笑話互動。

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

我的兩年計畫是一個失敗的試驗。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
◎張愛玲努力符合母親的期望,但顯然不符標準,她在寫作中建立的信心,一下子被母親擊潰,內心失去平衡。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四)總述自我接納與生命感悟。
呼應首段「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張愛玲體悟生活本身就是美好與痛苦並存,如同「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
張愛玲能從生活中領略美感,這是她的天才所在,也是下文「充滿了生活的歡悅」的原因。

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七月變幻無窮的雲彩。農曆七月七日,女子登樓或出門仰望,看天上的彩雲以乞求雙手靈巧,俗稱看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英文,風笛),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活的歡悅。
孤僻、不擅與人交際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音ㄋㄧㄝˋ,咬)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寄生在人或牲畜身體上的小昆蟲,會吸食血液。蝨,音
咬嚙性的小煩惱:轉化(形象化)。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譬喻(隱喻)、映襯。
文學藝術的天才如同「華美的袍」,孤僻與生活能力不足如同「蝨子」,兩者形成巨大反差。意指張愛玲懂得感受生活,卻無法克服不懂待人接物的煩惱。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賞析

本文是張愛玲對自我的審視與剖析,以順敘筆法,從童年的種種天賦表現寫起,自述其成長過程中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

全文可分成四大段,以「總說、分述、總結」的結構謀篇布局:第一段總說天才與乖僻,自嘲自己擁有的只是天才的夢。第二大段分說童年的天賦表現,自敘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蘊涵了對美的堅持以及理想世界的嚮往。第三大段分說生活上的笨拙與古怪:十六歲的青少時期,是成長的轉折處,因母親全盤否定自己的生活能力,內心開始面臨衝突與失衡。第四大段以自我接納與生命感悟總結。

本文以對比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歡悅和痛苦:作者自知擁有天賦,同時又覺察在現實生活上的笨拙;自信能領略生活的藝術,同時又懊惱與世俗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作者觀察世俗的角度細膩敏銳,字裡行間經常呈現強烈的個人色彩。例如:以「華美的袍」比作文學天分,以「蝨子」比喻乖僻的缺點和生活能力的不足,「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在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暗喻生命看似光鮮亮麗,卻不完滿的本質,引發讀者的新奇感受;而「咬嚙性的小煩惱」則形象化描繪那困擾不安又無法擺脫的心理感受,寫來細膩又寫實。

作者以自我解嘲的筆調書寫成長歷程,說明自己雖擁有文學藝術上的「天才」,在現實生活中卻一無是處。尤其是自己的興趣,即使能夠獲得發展的機會,似乎也不符合社會期待而感到痛苦。

透過本文,我們可以學習接納自己的優、缺點,在夾處自我實現與社會認同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面對現實,展現自己的優點,樂觀迎向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張愛玲.jpg
上圖:張愛玲畫像(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畫像(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