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主義.jpg

 

定義

象徵主義(Symbolism),是約1885-1910年間歐洲文學和藝術一個運動。反對客觀、現實、理性,而以一種晦澀、朦朧、象徵、暗示的方式來追求主觀、內在、感覺的文學藝術運動。

起源

十九世紀末,受到叔本華美學、尼采的唯心主義哲學、柏格森反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影響,一種悲觀的世紀末氛圍情緒,在法國的藝術思潮中慢慢擴大開展,象徵主義因而產生,強調以象徵手法表達內心對生與死的不安與苦惱。

背景

19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在工業革命後,進入了近代工商業繁榮的都市文明生活。當時人們將這個利益至上、社會富足的時代稱為『美好年代』(Belle Epoque)。尤其是世界藝術之都---巴黎,更是洋溢在華美享樂的氣氛之中。但是相對的,在繁榮歡樂的背後,總隱藏著對文明進步虛華表象的厭惡,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產生落差,於是衍生出一股世紀末的氛圍---不安、苦惱、空虛、頹廢。

風格

象徵主義摒棄客觀,背棄對現實的直接再現,偏愛主觀,側重個人想像與內心情感的描寫,通過多義的象徵、隱喻、對比、聯想、暗示來取代空泛的修辭、生硬的說教,傾向於內心情感、靈性、想像力和夢幻的感覺。

象徵主義主要強調感覺,反對理性與客觀。在創作中融入夢境的表現手法,追求怪誕的境界,甚至歌頌死亡,作品經常以暗示性的文學主題詮釋出想像般的夢境和詩意感情。

象徵主義者認為,藝術應用間接的方式來表現更絕對的真理,因此他們用極其晦澀和暗示的手法寫作,反對平鋪直敘、就事論事的滔滔雄辯

在題材上較少涉及社會題材,而是側重個人想像與內心情感。

由於他們反對工業社會對物質及理性的過度強調,主張創作應該要表現內在的抽象情感,因此象徵主義有時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的一種復甦。


比較

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注重以細節表現現實,象徵主義是對印象主義和寫實主義注重客觀對象的描寫的反動,是對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挑戰。

不同於印象派記錄自然物像與光影的瞬間變化,或寫實主義者所追求的事物真實面貌,象徵主義強調藝術應該傳達主觀的意念、情感和詩境般的想像,主張以主觀解釋自然,意圖達到自由自在的表現,不必去描寫視覺世界的外觀,而注重對現象的象徵性之追求,此派為現代美術的發展打開了門戶。


代表

象徵主義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最初表現於文學作品中的詩歌。1857年,法國年輕詩人波特萊爾發表詩集《惡之華》(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思潮的開山之作。波特萊爾在作品中,剖析自己內心對邪惡、墮落的沉迷、掙扎,對『死亡』的嚮往,因為他認為:『死亡』是在身處絕望中最終的一個理想。他曾說:『任何時刻,每個人心中都有兩種傾向,一種朝著上帝,一種朝著魔鬼。』這種思維與19世紀末哲學思想交相激盪,啟發一股對內心世界探索與冥想的藝術風潮,大約於1885—1910間滲透到文學、音樂、戲劇以及繪畫等各個領域。

影響

象徵主義自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其影響力遍及歐洲各國,並波及各類藝術部門。中國當時的象徵主義藝術家有詩人李金髮


台灣戰後現代詩社紀弦曾引介象徵主義等現代思潮,並提出象徵派導源於波特萊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