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jpg


說書人與寫書人──《射鵰英雄傳》版本閒話

金庸先生的小說最初在報紙連載,後來出版了單行本,這被稱為舊版或連載版。

1970年開始,金庸先生花了十年時間修訂他的作品,這個版本稱為修訂版。由於這個版本在大陸最初由三聯出版社出版,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故而人們也稱這個版本為「三聯版」。


1999年,金庸先生再次修訂作品,2006年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這個版本一般稱為世紀新修版。

人們對金庸小說的認知,都在修訂版(也就是三聯版),大部分人沒有讀過舊版,無暇重讀新修版。我們將對比金庸小說的三個版本,看看金庸舊版寫了什麼,新修版改了什麼。以舊版、修訂版、新修版指稱金庸小說的三個版本。

《射鵰英雄傳》舊版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南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這首詩開頭,由此引入,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宋朝國勢不振,徽欽二帝被金所擄,高宗殺了岳飛,向金議和。寫高宗傳孝宗,孝宗傳光宗,光宗傳寧宗,故事就開始在寧宗慶元五年。

介紹完背景後,鏡頭一推,在牛家村,有一對結義兄弟正在喝酒……故事就開始了。

修訂版則以張十五說書開頭,說了一段葉三姐一家四口在金兵鐵蹄下的悲慘命運。說書完畢,在這聽眾之中有兩個大漢,拉著張十五喝酒。通過三人的談論,慢慢透出了當時的情況。說朝廷如何不用忠良,徽宗如何只想做神仙,欽宗如何罷免了李綱,徽欽二帝如何被擄,高宗如何無恥,岳飛如何被殺。直說到當今慶元皇帝,韓侂胄宰相,只是搖頭。

修訂版增加張十五說書這一節,金庸在修訂版的《後記》中給出的理由是:「我國傳統小說發源於說書,以說書作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個理由當然也成立,但這是小說文本之外的理由。金庸增加張十五說書一段,不可能沒有小說文本本身的考量。

就小說本身而言,增加張十五說書一段,是一個非常好的修改。

舊版中金庸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故事是發生在宋金矛盾的大背景之下的,可是這種背景介紹是空洞的,讀者不太清楚宋金矛盾到了什麼程度,具體是怎樣一種情況。修訂版張十五說的那一段葉三姐一家的悲慘故事,立刻就讓讀者知道,原來大宋百姓在金國的鐵蹄之下,都到了如此這般悲慘的境地。讀者立刻就對宋金矛盾以及他們之間的仇恨,有了最直觀的感受。

比如,我們說某兩個人有著血海深仇。這個表達很空洞,它傳遞了一個信息,但我們不太能感受得到,這到底是有多大的仇。

另外一種表達,你告訴我們,甲如何殘忍的殺了乙的父親,乙又如何殘忍殺害了甲的老婆。讀者就會有很強烈的感受,我們立刻就知道,這倆人的仇解不了了。

舊版的背景介紹,是讓讀者「知道」這麼個背景。修訂版的說書人的故事,則是讓讀者「感到」這樣一種環境和背景。在小說而言,顯然後者的表達是更高明的。

修訂版所透露出的歷史背景,其實比舊版還要多,只不過二者呈現的方式不同罷了。舊版是金庸直接介紹歷史背景,修訂版則是通過郭嘯天、楊鐵心、張十五三人喝酒聊天透露出來的。

如果修訂版那麼大段的背景資料像舊版那樣,由金庸介紹出來,那簡直是災難。我們看的是小說,又不是歷史論文,開頭一、二千字一個人物都沒出來,儘是背景資料了,讀者直接就讀不下去棄書了。

把你想讓讀者知道的背景資料融入到情節中去,融入到人物言行中去。讓書中的情節需要這些資料,讓書中人,而不是小說作者,來告訴我們,這是怎麼一回事

郭嘯天、楊鐵心、張十五三人喝酒聊天,情緒是很激動的,言語也就跟著粗糙了,什麼「無恥」「不要臉」「鳥皇帝」之類的話就都出來了。

中國舊小說脫胎話本,原是說書人直接面對聽眾說的,所以很多時候,說到某一情節,說書人都要發表幾句議論,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慨或態度,以引起聽眾的共鳴。按照舊小說的表達方式,寫到大宋朝廷無能,金庸就要筆鋒一轉,寫幾句議論,罵幾句無恥。

小說技法成熟的今天,作家們則都儘量避免在小說中直接議論表達自己的觀念,一切交給讀者來判斷,作家只提供情節和人物

作家當然是有態度的了,但他不能親自上場發表議論,作家通過人物說話,而不是自己說話。郭嘯天、楊鐵心罵的「不要臉」,難道不是金庸的觀念麼?但「不要臉」這話,金庸不能親自上場去說,他得通過郭嘯天,楊鐵心去說。既表達了觀點,又塑造了人物


金庸.png
上圖:射鵰英雄傳之梅超風(劇照)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說書人與寫書人──《射鵰英雄傳》版本閒話一(上)〉
(編按:部分錯別字及文字略作修正)
2018-10-27
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6z894r3.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