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樂亭.png
上圖:滁州.豐樂亭一角


題解

北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慶曆新政以失敗收場,執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繼被罷(編按:事見范仲淹〈岳陽樓記〉首段)。慶曆五年(1045年)八月,歐陽脩因上書爲他們辯護,也被羅織罪名,由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他在〈滁州謝上表〉中,猶憤憤不平地辯解:「謗讒始作,大喧羣口而可驚;誣閣終明,幸賴聖君之在上。」究其根源,實乃「嘗列諫坦,論議多及於貴權」,因之「若臣身不翻,則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裏之閒處,使其脫風波而遠去,避陷阱之危機。」

歐陽脩三次遭貶,使他對冷酷的社會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官場的人事傾軋,使他希望擺脫世俗紛擾,嚮往恬靜的歸隱生活。

滁州在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安徽,正是「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的「閒處」,山高水清,風景宜人。這裏地處偏僻,民風淳厚。歐陽脩被貶至此,心情慢慢轉為也悠閒自在。在這裏,清山綠水滌除他心頭的煩惱,大自然觸發了他無拘無束的天性和豐富的感情。他幾乎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由於他把「與民同樂」看成是「刺史之事」,雖然是「載評流徙」,遠離了政治鬥爭的中心,不能再直接向朝廷指陳時弊,但是其心反而轉為安然,人生觀變得曠達。

慶曆六年(編按:同年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歐陽脩被貶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建亭於城南豐山之下,亭下清泉甘美,歐陽脩有感於皇恩化育,人民樂得豐年,將亭命名為豐樂亭。滁州本為兵家征戰之地,而昔時用武,民不聊生,而今日承平,年豐民樂,乃充分讓百姓休養生息所致,〈豐樂亭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屬於描寫臺閣名勝的雜記類古文,與歐陽脩同樣被貶於滁州所作之〈醉翁亭記〉,可以稱得上姊妹篇。

配合課程:醉翁亭記


豐樂亭.png
上圖:滁州.豐樂亭
豐樂亭.png
上圖:滁州.豐樂亭


豐樂亭記


脩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爲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輝、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輝、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爲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於百年之深也。

脩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爲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文章出處】
《歐陽文忠公集》
豐樂亭記
作者:歐陽脩


豐樂亭.png
上圖:滁州.豐樂亭
蘇軾豐樂亭碑.png
上圖:蘇軾書豐樂亭碑(局部)


註釋翻譯

(一)


(作者歐陽脩自稱)既治滁(滁州,今安徽省滁縣)之明年(第二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發現水源)於州南百步之遠。
譯文:
我歐陽脩擔任滁州太守後的第二年夏天,喝滁州的泉水才覺得甘甜。向滁州當地人詢問泉水的發源地,得知就在距離滁州城南面一百步附近的所在。

◎首段簡介建亭的緣起。文章一開始就特意點明時間,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績之時,其中已隱含「樂」意

其上則豐山,聳然(高聳貌)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幽暗深遠貌)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水勢盛大貌)而仰出。俯仰(環顧)左右,顧(向四周看)而樂之。
譯文:
它的上面是高聳地矗立的豐山,下面則是幽深的溪谷;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洶湧向上冒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喜愛這裏的風景。

◎滁地「山州窮絕,比乏水泉」。而當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於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歐陽脩《與韓忠獻王書》),作者喜出望外,親臨考查:「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文章至此,正面點明「樂」

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爲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譯文: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鑿開岩石,開闢出空地,建造了一座亭子,於是我和滁州百姓在這美景中往來遊樂。

至此喜悅之情,一氣流注:「疏泉鑿石,闢地以爲亭。」而築亭的目的,又是欲「與滁人往遊其間」。由自我慶幸到與民同樂,在一片歡樂意緒中默定題旨

(二)

(滁州)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
譯文:
滁州在唐末五代戰亂的時候,是各方武力相爭奪的地區。

第二段轉而通過對滁州歷史的回顧和地理位置的介紹,歌頌了宋王朝結束戰亂,使人民安居樂業的功德。

昔太祖(宋太祖趙匡胤)皇帝,嘗以周(五代之後周)師破李景(編按:本名李璟,南唐中主,李後主李煜之父)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輝、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
譯文:
從前,宋太祖皇帝趙匡胤曾經率領後周軍隊,在清流山下擊潰南唐李景的十五萬軍隊,活捉了南唐大將皇甫暉、姚鳳於滁州東門外,於是平定了滁州。
爲了突出主題,作者只寫了宋朝以前故亂的歷史。並通過今昔對比的手法來表現主題。這一段是寫歷史。表現了滁州過去的戰事和宋太祖趙匡胤的勇武,讚揚了宋朝開國皇帝的武功。

(作者歐陽脩自稱)嘗考(考察)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輝、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
譯文:
我曾經考察過滁州地區的山水,考察過滁州地區的圖籍,登上高山來眺望清流關,想尋找昔日皇甫暉、姚鳳被捉的地方。可是當時老一輩的人都已經不在,因為天下已經昇平很久了。
這一段是寫當代。昔日的戰場,如今已經難於考察其具體地點了。因爲故老都已不在,天下太平日子已經很久了,這是第一層對比。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爲敵國者,何可勝(盡)數?及(等到)宋受天命,聖人(指宋太祖)出而四海一(統一)。向(從前)之憑恃險阻,鏟削(被剷平)消磨(自己消亡)
譯文:
自從唐朝政局失修以來,全國四分五裂,群雄全都起來爭奪天下,唐朝各地到處都是敵對的政權,哪能數得清呢?到了宋朝受了天命,聖人一出現,全國就統一了。從前各地藩鎮國家憑藉靠險要的割據勢力,都一一被削平消滅。

自唐失其政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層對比。這一段通過對人間滄桑的感慨,又一次頌揚了宋王朝統一國家、讓人民休養生息的功德。
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又寫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都是爲了說明當時的百姓不能豐樂


百年之間,漠然(安靜)(獨)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先朝舊臣,此指經歷過那些事的人)盡矣!
譯文:
這在一百年來,這裡靜靜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問問那時的情形,歷經這些往事而留下來的老人,早已經不在人世了。
作者俯仰今昔。反覆抒發感嘆,使文章充滿了感情,這兩層對比,也都是與文章題目和主題相照應的。

(三)

今滁(滁州)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田地)衣食,以樂生送死。
譯文:
如今的滁州,處在長江、淮河之間,是乘船坐車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遊者所不到的地方。這裡的百姓,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只是安心種田,飽食足衣,樂生送死。

而孰知上(皇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潤澤溫暖,指養護化育)於百年之深也。
譯文:
有誰能曉得,這其實是皇上的功德,讓百姓休養生息,經過百年覆育的深恩啊!
聖人出而四海一以後,百姓能夠豐足安樂,則是上之功德。進一步證明四海安樂的局而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四)

(作者歐陽脩自稱)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公務簡單),又愛其俗之安閒。
譯文:
我來到這裏,喜歡這地方僻靜,而施政人事簡單,又愛這裡的風俗安恬閒適。

迴應開端,具體寫出與滁人往遊其間之樂,歸結主題。
段中作者交錯使用四個字,琳漓酣暢地抒寫了歐公此時的愉悅情懷
首先作者慶幸自己遠脫風波而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一樂也。


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譯文:
既然我已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於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來遊玩,抬頭望山,低首聽泉。

作者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的四時之景,凝鍊而生動;道滁地風俗之美,淳厚而安閒。

(拾取)幽芳(採摘幽香的花朵,意指欣賞清秀芬芳的風景)而蔭喬木(在大樹下乘涼),風霜冰雪,刻露(清晰地顯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譯文:
春天採摘幽香的鮮花,夏天在濃密的大樹下乘涼,秋冬風落霜結、冰雪紛飛之時,更能鮮明雕琢顯露出滁州清肅秀美的氣象,四時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

歐陽脩寫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僅用掇幽芳而萌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這十五個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時之景的特點表現出來。掇幽芳而蔭喬木是通過人的動作來寫春夏之景;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則是用人的感受來寫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僅反映出當時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確的表達能力。

又幸(慶幸)其民樂其歲物(收成)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
譯文:
我又慶幸能遇到民衆為了豐收而高興,樂於與我同遊。

滁人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二樂也。

因爲(於是)(根據)其山川,道(稱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慶幸)生無事之時也。
譯文:
於是,我根據這裏的山川景觀,描述這裏風俗人情的美好,讓民衆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爲有幸生於這太平無事的時代。

作者縱談古今,意在讓人民瞭解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三樂也。

(五)

夫宣(宣揚)(皇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太守)之事也。遂書(寫下)以名(命名)其亭焉。
譯文:
至於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衆共享歡樂,這是地方太守職責範圍內的事。於是我寫下這篇文章,來作爲這座亭子的名字。
凡此種種,皆因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是地方官應做之事,四樂也。
以上四樂將首段疏泉鑿石,闢地以爲亭與滁人往遊其間之事,說得端莊入理。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借寫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筆墨寫滁州的山水景色,從中流淌出作者豐富的情感。戰亂之時,好山好水不過是爲了割據稱王的憑侍險阻在世事變遷的過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樂業的當時,則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賞析出處】
《讀古詩詞網》
豐樂亭記.賞析
(編按:文字及段落已重新修改調整)
網址: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1705/prose_appreciations/7911
作者:不詳

豐樂亭.png

豐樂亭.png
上圖:滁州.豐樂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