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png


台灣人擔心孩子太吵,美國人擔心「不吵就不像個孩子」

我的女兒是一個在家很外向、在外面很內向的小孩。雖然剛滿一歲的她還不太會說話,但每次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視訊時,都可以跟他們吧啦吧啦,你一來我一往的「對話」。但出門的時候她卻鮮少開她的金口,10 個月大以後幾乎不在外面哭,就算有時拉了滿尿布的大便,她也只是小聲的哼哼來表示不舒服。陌生人與她說話、逗她,更是她的無敵大罩門,不管前一刻她與我們玩得多開心,只要發現陌生人在注意她,馬上板起臉來,非常嚴肅;若是碰到步步逼近、意圖逗弄的陌生人,更是會馬上轉身往父母的懷裡躲。有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是挺輕鬆、挺驕傲的,不哭不鬧又會自我保護,如果帶她去坐飛機應該是不會大哭或吵鬧到被一些旅遊達人撰文投訴才對。但是其實身為父母的我,卻是隱隱地擔心著,而這樣的擔心背後隱藏著的是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

之前英國 BBC 電視台,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叫做《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中國學校,我們的孩子受得了嗎?),在這部紀錄片裡,一所英國學校邀請了 5 名中國的老師,以中國式的教育方法來教導 50 名英國學生。這 5 名老師原本信心滿滿認為經過他們的教導,學生的成績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他們按照在中國的教學方式管理這群英國學生:制定班級公約,全班都要遵守、愛說話的學生就坐到前面來、擾亂班級秩序就出去罰站,這些聽起來很熟悉對不對?是不是跟我們以前接受的台灣教育很雷同呢?但是這些管理方式卻完全無法用在英國學生身上。歐美的學生不懂得絕對服從,他們習慣對他們覺得不合理的事物提出質疑,他們的社會也尊重甚至是鼓勵這樣的行為,老師們也很習慣因應不同的學生,而制定不同的規劃,聽取並接受學生的建議。這樣的差異讓這群中國老師碰了個大釘子,十分的頭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DBze60Zu4&feature=youtu.be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從這支影片中,就看出東西方文化所欣賞的人格特質截然不同。東方文化欣賞內斂甚至有點內向、服從長輩命令、團結有集體意識的孩子;而西方文化則讚賞孩子的勇於表達、質疑命令、及與眾不同。也就是說,以前在你我班上那個老是與老師唱反調,把老師氣得跳腳的「壞」學生,或是常常提出一些無厘頭問題,讓老師每次都嫌他煩的「怪」學生,若是把他送來歐美的學校,他們反而變成被老師稱讚的「好」學生。

說到這,我想起了我以前在美國學校實習的一個經驗。我帶過一個午餐團體(利用午餐時間與輔導老師一起聊天、玩遊戲,學習人際互動技能的團體),團體中有一名華裔男孩,非常地聽話、沒有意見、沒有太多激動的情緒(例如開心地尖叫,或是比賽快輸時的焦躁)、成績非常的好。我一直以為這個男孩是這午餐團體的模範學生,甚至是示範正確人際互動給團體內其他學生的標準典範,但在和我的督導 Gayle 聊過之後,才發現這個團體,居然是為了這位華裔男孩所設立的。我當下非常驚訝,我的督導和我表示她覺得這個男孩太安靜、太冷靜了,「不像個孩子。」


「不像個孩子?」這個評論實在深深地震攝住我,我激動得跟 Gayle 說這孩子若是在亞洲的學校,可會是個每個老師都搶著要的好學生呢。Gayle 便問我亞洲的老師要的是怎麼樣的學生呢?我回答她說是「安靜、聽話、守秩序」的學生,Gayle 說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安靜的話,孩子們要怎麼從碰撞中、從衝突中,學會人我分際呢?而只是要求聽話,又要如何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呢?大人們若是只習慣聽「是、是、是」,那要怎麼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持續進步呢?這時我才明白,在欣賞這些人格特質的背後,除了是對於孩子成長的期盼之外,也帶著大人對自己自省能力的期許。

因此,我不禁思考,我家這個內向、不愛表達情緒的孩子,上學之後會不會也會讓老師認為她「不像個孩子」呢?我這個接受亞洲教育的媽媽,也許我無法改變自己內向的個性了,但我要如何突破自己教育的框架,培養出一個有獨立思考又能理性表達意見的孩子呢?我想我會先從不壓迫、願意花時間傾聽她的想法開始吧,也許這樣的教育方式對於父母而言是比較花時間、花工夫的,但是我相信在這樣親子彼此理解之下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僅是能適應美國社會,應該是能成為一個能自在行遍天下的國際人吧。


女童.jpg


【文章出處】
《換日線CROSSING》
台灣人擔心孩子太吵,美國人擔心「不吵就不像個孩子」
2015-10-05
網址: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5570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