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滄浪亭.png
上圖:蘇州滄浪亭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曹丕.典論論文


題解

本文為明代中期古文大家歸有光所作,屬於描寫臺閣名勝的雜記體古文。


滄浪亭,是蘇州的四大古名園之一。它原是五代廣陵王錢元璙的池館,又是五代末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的別墅。到了北宋慶曆時期,被詩人蘇舜欽購得,其臨水築亭,題爲滄浪亭,園也因亭而得名,並留下一篇〈滄浪亭記〉。後來又屢易其主,南宋初爲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又名韓園。由元至明爲佛寺大雲庵,到了明代中期時,此亭又為文瑛法師所修復,仍名為滄浪亭。

本文〈滄浪亭記〉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於自春秋時代以來的遺蹟蕩然無存,五代十國錢鏐等人以權勢構築的樓館苑囿也已成陳跡,只有蘇舜欽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於千載的原因。

一般的雜記類文章,多半著筆逾記宮室、寫景物上,但本文若要寫景物,便會和北宋蘇舜欽已寫過的〈滄浪亭記〉雷同,因此作者把重點擺在「園→亭→庵→亭」的感慨之上。文末指出,士人如果想留名後世,自有其道理在。

此道理究竟何在?文中並不直接點出,這是歸有光寫本文的巧妙懸疑處,使讀者讀罷追思尋繹,頗有繞樑之音、餘韻不絕之感,與北宋蘇舜欽所作之〈滄浪亭記〉相比,別是一番氣象。

配合課程:典論論文


比較:蘇舜欽.滄浪亭記

蘇州滄浪亭.png
上圖:蘇州滄浪亭


滄浪亭記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爲亭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於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爲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爲滄浪亭也。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臺,望五湖之渺茫,羣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爲者哉?雖然,錢鏐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爲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於千載之後,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遊,呼之爲滄浪僧云。


【文章出處】
《震川先生集》
滄浪亭記
原作者:歸有光


蘇州滄浪亭.png
上圖:蘇州滄浪亭


註釋翻譯

(一)譯文:


浮圖(梵語佛陀的譯音,此指僧人)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蘇舜欽,北宋文人)滄浪亭之地也。
譯文:
文瑛法師居住在大雲庵中,那裡四面環水,從前是北宋詩人蘇舜欽建造滄浪亭的舊址。

◎全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主要說明寫作此文的原因。首句即點明文瑛所居之地乃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昔日所建滄浪亭的舊址。這是全文的一根主線,後文的記述歷史、抒發感慨,都是緊緊圍繞這根主線。

(屢次)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您)記吾所以(為何)爲亭者。」
譯文:
文瑛法師曾多次請託我寫一篇〈滄浪亭記〉,說:「過去蘇舜欽的〈滄浪亭記〉,是寫亭子的勝景風光,就請您記述我修復這個亭子的緣由吧。」

◎緊接著的「亟求」二字,不僅表達了文瑛對作者的敬慕推崇,也表明了作者謙虛的美德。
◎因為蘇舜欽曾寫過一篇〈滄浪亭記〉,自己若冒然而寫,則有不恭不敬之嫌,但「亟求」又是盛情難卻,不得不寫,故作者並非有意班門弄斧,掠美前賢。
◎按照常理,此種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滄浪亭優美的景色和精良的結構上,可本文卻並未涉及於此,原因就是作者沒有以自己之口,來進行滄浪亭的解釋說明,而是巧妙地設計了一段文瑛的請求之語,這段看似平常的對話,卻含深義。
◎原來蘇子美為此寫過記,且是「記亭之勝也」,作者不願拾人牙慧、步人後塵,而是另闢蹊徑,把重點放在「所以為者」之上。利用對話避免正面平鋪直敘的呆板,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受。這種藝術構思確實可謂巧妙。


(二)

余曰:「昔吳越(五代十國之一,錢鏐所建立,有今浙江及江蘇等地區)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蘇州),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
譯文:
於是我說:「從前五代十國的吳越錢鏐建國時,其子廣陵王鎮守吳中,曾在小城的西南修建了一個南園。


其外戚(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孫承佑,亦治園於其偏(旁)
譯文:
他的外戚孫承佑,也在旁邊修了園子。

(等到)淮海(錢鏐之孫錢俶降宋,被封為淮海國王)納土(獻地),此園不廢。
譯文:
等到吳越被宋朝滅亡時,這個園子還沒有荒廢。

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僧人)居之:此滄浪亭爲大雲庵也。
譯文:
當初北宋蘇舜欽在園中造了滄浪亭,後來人們又在滄浪亭的遺址上修建了大雲庵,改為僧人所居:這就是從滄浪亭到大雲庵的經過。

◎文章的第二段主要記述滄浪亭多次發生變化的歷史過程,作者抓住了由「園」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變化,不到一百字的篇幅,表現了長達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說明作者俱有高超的概括能力和廣博學識。

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恢復、重建)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爲滄浪亭也。
譯文:
大雲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了,文瑛法師尋訪滄浪亭的遺蹟,又在荒殘湮沒的餘燼廢墟中,按原來的樣子修復了滄浪亭。這是從大雲庵到滄浪亭的演變過程。

(三)


夫古今之變,朝(朝廷)(市井)改易,嘗(曾)登姑蘇之臺(位於蘇州,是吳王闔閭、夫差兩代君主所建),望五湖之渺茫,羣山之蒼翠,太伯、虞仲(周先祖太王長子,相傳太王欲傳位給季歷,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開發吳地,爲吳國的始祖。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虞仲,即仲雍)之所建,闔閭(一作闔廬,即姬光。他派專諸刺殺吳王璙,代立爲王,後爲越王勾踐戰敗)、夫差(吳王闔閭之子。繼位後,誓報父仇,雖大敗越兵,後又被越王勾踐所攻滅)之所爭,子胥(伍員,字子胥。吳國大臣)、種(文種,越國大夫)、蠡(范蠡,越國大夫)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
譯文:
古今在變遷,朝代人世在改替。我曾經登上姑蘇臺,遠眺浩渺的五湖,蒼翠的羣山,那吳太伯、虞仲建立的吳國,闔閭、夫差爭奪的王位,伍子胥、文種、范蠡所經營謀劃的事業,到如今都已消失殆盡了!
◎世事變化無常乃古今之必然,登高台,眺望山湖想到早在春秋時,許多人為吳越之地爭奪不休,「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今像太伯、虞仲、闔閭、夫差、子胥、文種、范蠡已是歷史洪流中的匆匆過客。

庵與亭何爲者哉(又算得了什麼呢)
譯文:
那麼大雲庵和滄浪亭的興廢,又算得了什麼呢?
◎與上述公侯將相、歷史人物相比,微不足道的庵與亭的變化就能算不得什麼了。透過感慨,作者那種欲超脫於塵事羈絆的淡然就呈現出來。

雖然,錢鏐因亂攘(掠奪)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傳)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爲釋子(僧人)所欽重如此。
譯文:
雖然如此,錢鏐趁天下動亂竊據了權位,佔有吳越地方,國富兵強,傳了四代,他的子孫親戚,也趁機逾份越禮,廣建宮殿園囿,盛極一時。而蘇舜欽的滄浪亭,卻被後世的僧人(編按:指此時的文瑛法師)如此重視。

◎作者將筆一宕,又落在滄浪亭上。此地在錢氏吳越之時是「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今不僅漸然而盡,甚至未給後人留下任何印象。與之相反的,是蘇舜欽建造的一座小亭,卻令後人「欽重如此」。

可以見士之欲垂名於千載之後,不與其澌然(滅盡的樣子)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譯文:
可見一個士人若要想垂名千載,不與吳越一起同歸於盡,是有其道理的。」

◎通過對比,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可以見士之欲垂名於千載,不與其漸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一篇曲折文字,主意只在此一句。作者未作更明白的揭示,不言明而令人盡可意會,留下豐富的想像餘地。
◎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在抒發自己因園亭的變化而產生的感慨之同時,強調了「士之欲垂名於千載」、「則有在矣」的道理,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的胸懷。

滄浪亭能被流傳下來,是因為蘇子美的文章被後人所欣賞(立言),所以知識份子要能努力以名傳後世,就不會像一些帝王名園一樣,雖極盛一時,卻隨著時間而消逝湮滅


(四)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吾輩)遊,呼之爲滄浪僧云。
譯文:
文瑛法師喜好讀書,也愛做詩,常與我們一同交遊,我們都稱呼他爲滄浪僧。

【賞析出處】
《海博學習網》
滄浪亭記.賞析
(編按:文字及段落已重新修改調整)
網址:

http://www.exam58.com/gwgz/9273.html
作者:不詳

蘇州滄浪亭.jpg
上圖:蘇州滄浪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