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jpg

美麗與哀愁

我已經了解到生命中
唯一的美麗
──
就是在可能與不可能的認知裏
發現了某種不可抗拒的可能;

譬如在一個陰霾密佈的早晨,
驅車到十里外的市鎮,
靜靜的飲著咖啡或檸檬茶,
在淡薄荷的氣味裏,
關切地聆聽生命趨向成熟中
某一章回的內心獨白,
也許是歸宿的渴切,
也許是獨身的探求;
然後在中午一杯白葡萄酒後,
低頭輕啜著小口的法國洋蔥湯,
在粉紅鮭魚與雪白海貝之間,
似乎有一顆透明的眼淚,
在掉與未掉,
能與不能之間
悄然為了某一刻深情傾注
眼神的美麗
而輕輕垂下。
而我更明白在生命中
唯一的哀愁
──

竟然是在有限度的可能裏
發現了它本身全然不可能的事實,
譬如在大雨傾注的下午裏,
任何姿態的擁抱均是徒然,
任何終身的私定均是空言,
只有在某一刻檸檬酸澀的寒顫裏,
才會憶起某一個山城的春夜──

唇間殘酒的餘味還在,
午夜夢醒的齒痕還在;
至於曾經依偎在右衣領的氣息,
則似乎已被雨後的晚風
緩慢而有恆地散拂,
彷彿在生命無盡的嬗變裏,
永遠旋繞交替著──

陰天與晴天,
展望與追悔,
噢!可能與不可能!
還有那些從未短缺過的
──
美麗與哀愁。


黑暗世界.png

【文章出處】
《中國現代詩選II》(洪範出版)
〈美麗與哀愁〉
作者:張錯
【作者簡介】

張錯(1943年10月25日-),本名張振翱,筆名原為翱翱,直至1980年才改名為張錯。祖籍廣東惠陽,出生於葡屬澳門,詩人、學者,《星座》詩刊創辦人之一。1962年進入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後獲美國楊百翰大學碩士、華盛頓大學博士,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及東亞語文學系教授。張錯詩風豪邁兼具婉約,題材多元,擅長以典故入詩,賦予詩作歷史背景和文化意涵,看似散文的句法,卻能在段落轉折間,以意象逼出意境,詩作重音樂性,常使用連接詞和轉折語,不但稀釋了詩的密度、鬆弛了詩的結構,使詩句拉長、節奏舒緩如同散文詩,加上適時的典故夾雜,給人既古典又現代的浪漫感受。 由於長年居住在異鄉,作品常有詩人漂泊的身影,曾自言:流浪有兩層意義,肉體的流浪,是追求生命經驗不同時間空間的反覆變奏。心靈的流浪,是一種內在超越,企圖在經驗歷程及自我探索中獲得領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