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石板屋.jpg
上圖:原住民石板屋


原文參見:
迷失的自我認同----黃春明:戰士,乾杯!(全文)

1.透過牆上的照片與熊的敘述,可看出其家人曾經與哪些族群或國家作戰?為何作者面對這些照片,覺得有「受審判」的感覺?請說說你的看法。
答:
(一)

戰士乾杯.png



(二)之後兩代個人的戰士身分及族群的命運,被統治者(亦即侵略者)所決定,每一代──甚至於不到一代之間換了侵略者(編按:指杜熊生父),就必須當別人的戰士,去攻打一個根本和他們無冤無仇的人,對他們本身來說,是極其無奈的人生苦難;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則是非常荒謬的。而前兩代的戰士固然為自身而戰,看似較有意義,實仍隱含被壓迫的血淚。因為漢人、日本人的侵略,逼使他們挺身而出,但最後仍不得不臣服於異族的統治之下。如此充滿血淚的苦難歷史令作者難過愧疚,他為對加諸原住民身上的結構暴力感到罪惡深重,因而有受審判的感覺。可見作者有深刻的省思能力,能面對歷史,探討過去的殘暴錯謬。

2.為何熊敘述他母親前夫、父親、哥哥的事時語氣淡然,但講到曾祖父和祖父時卻興奮激動?
答:
杜熊敘述他母親前夫、父親、哥哥的事時語氣淡然,因為他們混亂的戰士身分不只是個人遭遇的不幸,更是歷史的荒謬與弱勢族群的悲哀,但他們無從表達憤怒,不知向誰控訴。至於曾祖父和祖父是代表族人分別與漢人、日本人打仗,受羅牧師肯定讚賞,加上族群認同與情感基礎,杜熊引以為豪,所以會興奮激動。


3.文末作者與熊皆說出「戰士乾杯」,他們在歸途中還發出「不合時宜」的笑聲,試推想當時作者與熊的心情。
答:
作者為來開拓臺灣的祖先與我們加諸原住民,身上的結構暴力找到原罪,在這種愧疚傷痛的心情下,說出「戰士乾杯」,乃表達對原住民的歉意與敬意


杜熊並未理解作者的心情,但作者表示會再到好茶與戰士乾杯,乾杯是直接的、友好的情感傳達方式,他因自己及家人被對方肯定而開懷,所以跟著叫出「戰士乾杯」。

作者滿懷悲緒與歉意,杜熊不知其所以然,故也不知如何安慰作者。兩人都高喊「戰士乾杯」,豪邁奔放的語意似乎讓他們將胸腔中的鬱悶一吐而盡,於是便痛快的發出笑聲。之所以強調「不合時宜」可能是作者仍為前晚過度的情緒激動感到尷尬,熊則對作者離開感到不捨,而發出牽強的笑聲。

4.請查閱資料,簡述你所知的任一族原住民習俗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答:
以命名而言,不同的部族有不同的方式:
(一)達悟族命名的傳統是「從長子名」,作家夏曼‧藍波安在兒子出生後改名—夏曼乃對當上父親者的尊稱,藍波安則是其長子之名,故其名意即「藍波安之父」。
 
(二)泰雅族則採「父子連名制」,如作家瓦歷斯.諾幹,瓦歷斯是他的本名,諾幹是他父親的名字;而他兒子的名字將為××.瓦歷斯。
 
(三)布農族習慣名字在前,姓在後,且名字是隔代傳承,如孫子會以祖父之名為名,孫女則以祖母之名為名。在其社會中,把祖先的名字流傳下來是孝道的表現,這和漢人「避諱」的習俗有所牴觸。布農族長輩常鼓勵晚輩多生幾個孩子,因為他們想把自己的名字傳遞下去。

5.本文中的「戰士」指哪些人?作者面對他們的照片時為何有受審判的感覺?
答:
(一)本文中的戰士,包括杜熊母親的前夫、杜熊的父親與大哥──杜熊母親的前夫在日本據臺期間充當日本兵,戰死菲律賓;杜熊的父親在臺灣光復後充當國軍,並在中國大陸被俘而變成共軍,進而戰死;杜熊的大哥擔任國軍蛙人,突襲中國大陸而犧牲性命,他們都是身不由己、為他人而戰的「受難者」。杜熊的祖父與曾祖父是另兩位戰士,雖然他們並沒有照片可以懸掛,但他們的身影卻顯得十分高大,與前述杜熊母親的前夫、杜熊父親、兄長相較,他們先後與日本人和漢人作戰,是為魯凱族自己打仗。此外,杜熊的外祖父,也是沒有現出身影的戰士,透過杜熊的轉述,外祖父竟同時是一位「哲學家」,他的言論表達出原住民面對被欺壓宰制的命運,一次次克服險阻,磨練出生命的韌性。

 
(二)黃春明並不是剝奪、宰制原住民的始作俑者,但他身為一位既得利益的漢人,深刻感受到社會、國家強權對於弱勢族群的暴力宰制,因而在面對杜熊家族的照片時有受審判的感覺。黃春明在接受聯合文學專訪時,針對戰士,乾杯!的主旨說:「我們祖先來開拓臺灣,誠然有些地方可以歌功,但並不是那麼神聖得可以頌德。」他認為儘管我們這一代已不再輕視原住民,但我們仍生活在由漢人組織起來的社會,享受這社會結構所保障的機會,對於原住民來說,我們的社會結構就是一種無形的暴力,剝奪他們不少的生存、成長及出頭的機會,黃春明說:「我不是基督教原罪論的信仰者,可是我的原罪意識是來自這個社會的暴力結構。」

6.本文中,杜熊是個什麼樣的人?作者如何描摹他的形象?
答:
本文作者運用反襯的手法及生動的對話,以作者的好奇、多言與激動,襯托出杜熊的平和、沉默與淡然

杜熊正是原住民被迫服從強權下的一種典型,因為各種政府強權對原住民的宰制,除了軀體上的施暴,更有精神上的施暴,他們控制原住民文化傳統的延續、主宰他們的命運、限制他們發聲的機會,長久下來,原住民大都習慣沉默、順服,但他們並非無所知覺,所以當作者憤憤不平的問:「對這樣的事情,你不悲憤?」「你不覺得難過和憤怒?」杜熊的回答是:「悲憤?」「向誰憤怒?」這樣深刻的質問,使得作者覺得難堪,因而說:「熊的質疑,或許也是一種控訴。他讓我一時啞口無言以對」。

因此,杜熊其實是「屬於沉默而不木訥的人」,所以他對作者十分友善與關懷,也能對自己家族的過往侃侃而談,特別是在談到為自己族群而戰的先人時,他一反先前淡然得不能再淡然的口氣,轉而慷慨激昂,顯示出他對自己族群的驕傲,以及對自己族群必須面臨苦難命運的深刻無奈和沉痛抗議。他並適時引述了外祖父「螞蟻」的故事,在平靜的陳述中,寄寓著原住民堅韌的、令人尊敬的生命力,這都顯示杜熊是如何以自己族群為傲,以及不屈服命運的意志。

7.本文中,杜熊外祖父所說「一窩螞蟻」的比喻所指為何?
答:
本文中,杜熊外祖父說:「我們燒死一窩螞蟻,然後你又在別的地方看到螞蟻的時候,你就知道剛才那一窩螞蟻,並沒有被燒死」,這個故事可以有多種解讀,包括強調族群中沒有個人、只有群體,個人以團體的榮辱為榮辱、以團體的利益為利益;也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等含義。

本文作者的體認最為深刻,他認為這個比喻有徹底攻擊消滅的意義,但是「這個比喻的另一個意義是抵抗,只要還有一兵一卒,就還有希望」。因此他對「這種沒有個人,只有種族、民族的集體意識,把個人的犧牲視為度外的哲理」,感到吃驚,並對杜熊說起這個故事居然是雲淡風輕的口吻,而感到不可思議,認為這個道理或許已成為「山地人的文化中的文法」,他們都習以為常,不用懂得也會做。

這個故事同時也借喻原住民等弱勢族群對於自身的苦難並非無動於衷,反而以堅韌的生命力面對,因此作者寫道:外祖父又說:「上一次坡長一歲」,「坡」就像人生中的艱難險阻,原住民面對被欺壓宰制的命運,就在一次次「上坡」中,克服險阻,磨練出生命的韌性

8.第一段作者就透露杜熊家族四代分別為不同的侵略者打仗的荒謬情形,這樣的寫法有何作用?
答:
首段有序言的作用,勾勒全文的輪廓,也點出題目「戰士」的意涵。將荒謬的情況先提出,也能引發讀者一窺全文的好奇心。

 
9.第二、三段未立即接續首段,介紹杜熊家族的歷史,而是用追述的筆法,寫此事乃作者十五年前的偶遇,如此是否過於累贅?
答:
黃春明善於說故事,本文雖是散文,卻有如一篇短篇小說。作者先娓娓道來,為後面的震撼作鋪陳。進入好茶村的這段山路,作者用細膩的筆法描繪辛苦的過程,反映出原住民生存環境的惡劣,也說明了為何這裡是馬拉松選手輩出的地方

10.杜熊家族的四代戰士分別為誰而戰?代表什麼意涵?
答:
(一)為自己族人而戰:曾祖父與漢人作戰、祖父與日本人作戰。為他人而戰:母親前夫為日本人而戰、杜熊父親為共產黨而戰、大哥為國民黨而戰

 
(二)家族四代不能安居,必須應戰,代表入侵政權對原住民的壓迫,雖是「戰士」,卻 是「受難者」。曾祖父、祖父為捍衛自己的族人而戰,尚能保有主權,母親前夫、 父親及大哥卻是為侵略者而戰,身不由己的命運,令人悲憫。

11.經由照片呈現原住民命運時,作者運用了哪些筆法?
答:
(一)形象的類比:作者用耶穌受難圖中耶穌受難的形象與意涵,類比出其他三幅照片中  的人物亦為「受難者」的意涵。

 
(二)生動的對話:本文偏重在敘事,運用大量的對話,引領情節的發展,頗有小說的風格。透過對話,既對歷史客觀陳述,也加入了作者主觀的評價。

12.作者透過哪些細節呈現「杜熊」這個人物的個性與特質?
答:
杜熊警告黃春明去好茶的路不好走,在黃春明表示想去,除非他不歡迎時,杜熊立刻發誓絕沒有不歡迎之意,還邀請他到家裡住。寫出杜熊對人的單純熱情、沒有心機。在談論家族歷史時,作者的激動對比杜熊的淡然語氣,代表了在強勢政權的高壓下,原住民已習慣沉默與順服。但杜熊提到為族人而戰的曾祖父與祖父,流露出引以為傲之情,代表原住民在順服之下,還是有著堅韌不屈的生命力。

13.母親與外祖父的角色在本文中有何特殊意涵?
答:
(一)母親的人生苦難而卑微,象徵原住民女性弱勢的處境。母親的「靈歌」,傳達出原 住民對自身命運的無奈與控訴

 
(二)外祖父是「精神的戰士」,傳達原住民的生存哲學。「一窩螞蟻」的譬喻,借喻原住民以堅韌的生命力對抗外來的壓迫,不向命運低頭。「上一次坡長一歲」,說明環境的困頓苦難,能增長生命的智慧,象徵原住民面對劣勢命運的樂觀態度。

14.杜熊的外祖父說:「上一次坡長一歲」,意謂著歷練可以使人成長。請舉出其他類似的生活智慧諺語。
答:
如「沒有暗礁,便激不起美麗的浪花」、「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等。

15.文章中哪些景物的描寫,具有象徵的作用?
答:
(一)「圍繞著燭火飛舞的夏蟲,翅膀被火燒焦,掉到桌上亂爬,我隨意的用指頭,一隻一隻把牠彈掉。」撲火的夏蟲,被擺弄的命運,象徵原住民的處境。

 
(二)「燈芯在搖,我的手在發抖,小火心不安的跳著,眼前的人像累了,晃了晃身子,但那逼視我的眼神,一直沒變」、「而雞心大小的火蕊,不安的想掙脫燈芯,由它的晃動使燭淚化得快,冒出來的燈芯越燒越長,雞心的火蕊變成火焰開了花。熊的影子打在牆上顫慄得厲害,牆壁上的人像,在光影閃爍中開始生動起來。」這兩段都是藉由跳動不安的火芯,象徵作者愧疚不安的心情藉由人像、人影的逼視,表達作者彷彿「受審者」的反省與痛苦

魯凱族圖騰.jpg


【資料出處】
問題1-4
《國文教師用書5.A冊》(翰林出版)
〈戰士,乾杯!〉
問題5-15
《國文教師用書5.B冊》(康熹出版)
〈戰士,乾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