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jpg

民國史中的「韻目代日」

近日查閱抗日戰爭時期關於常德會戰的資料,有一段電文讓人頗感費解,差點以為是文本轉換出現的謬誤,大家請看下文加粗的部分。

十一月二十八日晨,橫山勇下達全面總攻令,以各種炮百餘門,飛機20餘架,輔以毒氣、燃燒彈,對東西北四門展開猛攻。

就在這天,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來電云:「我軍已向敵猛烈進攻,感日必到德山,傳令士兵堅守成功」。後又來電說:「我軍確於密日寅攻到德山南部,正激戰中」。嗣後第三次又來電說:「我軍感日攻至近郊與敵激戰,現繼續猛烈進攻,期儉日與兄握手,本部已今飛送彈藥給兄」。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存有疑惑,不妨繼續往下看。


密碼.jpg
密碼.jpg

這些加粗部分明明是指代日期,卻讓人一頭霧水,聯想到這是戰時電報,莫非是什麼軍用暗語?其實這只是清末民國時期通用的一種電報紀日方法──韻目代日。

1870年,電報通訊方法傳入中國後,要先將常用漢字轉換成由四個阿拉伯數字構成的代碼即中文電碼,再按莫爾斯電碼法拍發。郵電部預先編好統一的電碼本,供全國電報局使用。

話說清代電報開通之初,發送電報按字論價,費用非常昂貴,節約用字就顯得非常重要,人們真是到了「惜字如金」的程度。(他們絕對體會不到今天我們拿著不限流量的手機卻不知道打給誰,說些什麼的淒涼。)

為了節約時間和傳輸費用,也為了避免日期與電碼混淆,清代的狀元洪鈞發明了「韻目代日」,這是一種新的紀日辦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韻目代替日期,如:子東就是指一月一日,寅江就是三月三日。

韻目表.png

韻目表.jpg

上圖:韻目表

這裡所說的「韻目」就是《平水韻》中韻部的標目,舊時文人要填詞作詩,就必須學習韻書,才懂得如何押韻,因此舊時文人對韻目比較熟悉。清人就從韻目中挑選了三十個字作為每個月三十天的替代字。這三十個字的前面十五個,全是韻目上平聲;從第十六個到二十五個,則都是韻目上聲;最後五個則是韻目去聲。三十日,按規定該用「陷」,但是於軍隊不吉利,忌用,便用「卅」(卅,拼音:sà,就是三十)字代替;又公曆三十一日沒有韻目可用,通常都用「世」或「引」字來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寫,「引」字則像31阿拉伯數字。

後來,這個韻目代日法的使用逐漸擴大到其他方面用以記載歷史事件,如馬日事變(1927年5月21日),文夕大火(12日晚上)等。在皖南事變前夕,國民黨給新四軍發來限期北遷的「皓電」,這個「皓」即代表該月十九日。再比如,大漢奸汪精衛1938年逃到越南河內後,於12月29日(即艷日)發出向日本鬼子投降乞憐的「艷電」。


電報.jpg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發現冷知識──民國史中的「韻目代日」〉
2018-09-11
網址:

https://kknews.cc/history/kbo6l2r.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