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文.png

你所不知道的國文老師

身為學生的你或妳,不知心目中對於每個學習階段的國文老師,留下的或所想像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是如沐春風、諄諄教誨的良師益友?還是飽讀詩書、出口成章的夫子?抑或找出錯字、糾正發音的嚴師?還是引經據典、保守傳統、不知今夕是何夕的老學究?

如果讓學生票選「最廢」的學習科目,國文應該榜上有名,而且名次應該還遙遙領先。

學生不知道的是,站在台上的國文老師,其實沒比學生懂多少,不過是比學生早接觸一點、稍微多了解一點,但和浩瀚的國文領域相比,不論國文老師還是學生,大家都是──五十步和一百步,沒有太大差別。差別只在,有的老師可能自己知道這點,有人的這些反省忽明忽滅,有的假裝得久了,也自以為自己好像真的懂了。

「老師」這個詞,在校園裡有二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它只是校園內的一個教學工作上的職務,講白了,就是教書的人;另一層意義是,它是「老師們的老師」,是真正在教育上懂得思考、反省、方法、具有真正教育理想的人。前面那種意義的老師很多,至於後面那種老師,真的非常非常難得,而後者與名氣無關,與年齡無關,與學歷無關,但是一定和人生閱歷和教學經驗有關。法律上規定,只要具備條件通過教甄,就是「老師」了,但要成為「老師的老師」,那是需要時間淬鍊和大量經驗累積出來的。至於還有一種,姑且可以稱之為「國文教練」、或者「訓練國文的考試機器」。至於最後一種,那就不必提了。

這裡要談的不是最高理想的「老師的老師」,也不是一般的「老師」,主要是名為「老師」但實為「國文教練」的人,筆者教的是國文,能談的也只能是自己有限的經歷所看到、接觸到的「國文老師」這個行業,也許看到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側面。但老師可以考學生,學生卻不知道怎樣測試老師們是否夠用功努力,教學可以相長,如果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提問,可以幫助刺激你/妳的老師更精進努力。


1.他們不可能認識所有的中文字

沒有人能記得所有的中文字,能正確讀出所有的中文字,其實也沒有必要,除非他/她們是為了應試。即使指導或熱衷參加國語文競賽字音字形的老師,也不可能記得所有的中文字。所以,請同學別再拿康熙字典的怪字問老師了!

2.他們記得許多專有名詞但也僅止於專有名詞

許多老師對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都信手拈來倒背如流,比如:古詩十九首、搜神記、詩鬼、西崑體、宋詞集大成者、西廂記、玉茗堂四夢......,但如果細問這些人物或作品的內容,很多人可能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他們對大多數的作者生平軼事,其實不會比學生懂得多更多,他們對許多文學經典是只知其名,也許一輩子都未真正翻過其書。

3.他們懂的古文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大部分老師懂的古文,大概就是課本裡的古文,頂多加上延伸選讀、試卷裡常出現的古文,除此之外,他/她們一旦沒有翻譯或解析,馬上就會顯得緊張困窘,但老師們還是會在學生面前,裝得好像很懂所有的古文的樣子,不斷告訴學生學習古文的必要。

4.他們懂的詩詞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上面的文字,古文置換成詩詞也一樣,他/她們一旦沒有翻譯解析的協助,就會顯得緊張困窘。

5.很多人其實不閱讀

很多老師雖然教文學,但很奇怪的是他們反而很少接觸現代文學,很少主動去了解一篇現代作品背後的深意,或者他們只讀一些簡單輕鬆不必花大腦的小品,不太讀長篇嚴肅的所謂文學經典,所以他/她們一講到白話文的課文時往往捉襟見肘,為了怕被學生發現自己的淺薄,往往就點到為止、匆匆帶過,理由是白話文學生自己得懂,但真相是,老師自己沒有比學生懂。

6.很多人只看備課用書及參考書

但很多國文老師的備課,只讀廠商給的備課用書,或者書商給的升學參考書,閱讀來源決定一個人變成什麼,所以許多老師他/她們很會考試,很會選出正確答案,學生只要看看辦公室裡老師們的書桌,就知道他們平常在看些什麼。

7.很多人上課常不經意傳達自己既定的偏見

因為許多老師不常深度閱讀,以及進行深度閱讀後的自我省思,因此上課常不經意流露個人的主觀成見、意識形態、文人優越感,只用自己的有限經驗,解讀他們難以企及理解的作品。

8.很多人只會教現成的內容而沒有能力自行設計一套課程

很多老師只會教現成的課本,或者書商提供的課外延伸選讀、參考書講義,很多人幾乎不自己製作教材,不自己製作多媒體教材(音樂、影片仍需要剪輯),甚至直接利用他人的課程大綱、教案、他人的上課講義,因為教材其實是很個人化的東西,對於課本重要性逐漸降低,開始要開發設計彈性選修課程,很多老師其實深感焦慮。

9.很多人很會寫應試的作文,但寫不出真正的文學作品

教文學的老師沒有想像力,是很危險的事,老師會改作文,但要讓他/她們寫作文(即使是應試的作文)可能要大傷腦筋,但除了老師本身就是文人,否則寫不出真正文學的作品。

10.很多人只會因循他們老師教的默寫方式

默書一直是學習國文的核心價值,很難被推翻,老師們的理由是透過吟詠背誦涵養情感、先有記憶才有理解、背誦可寫作文可加以引用,但許多理由都是不堪一擊,其實國文考默書真正的原因都不是這些,而是對老師們而言不必費心出題,其次是容易操作,客觀公平,這樣即使非國文老師都可以來主持默寫考試及評閱,學生在分數至上面前被迫折腰,訓練出來的,只是奴性順從的學生。

11.對思想史的解讀能力不足

對思想史這一塊很多人也是弱項,理性的思考力如果未經訓練,很難摸清楚頭緒,不知如何客觀反省,雖然他/她們也講孔孟儒學、先秦諸子,但其實很多人見樹不見林,講得很心虛。因為思想理解有限,所以老師們只能專注於表面上的字形、字音、解釋、修辭的枝微末節,老師們的理由大概是不學走路,怎學游泳?

12.很多人有堅定的封建思維而不自知

以傳統方式鑽研儒學的老師似乎都出現類似的人格氣質,他們彷彿帶有衛道者的信仰,面對時代社會的變化,他/她們堅守單一價值信念,彷彿是活在象牙塔裡的一群,對多元的聲音置若罔聞,一旦觸碰到這些人意識行態的底線,他們馬上變臉為另一種人。

13.對現代詩的解讀能力不足

對於許多老師而言,現代詩是他們的弱項,因為現代詩與西方現代思潮及現代社會處境緊密相關,傳統中文系的訓練這一塊較為不足,除非國文老師自己是詩人,或者常自己進修讀各種詩集,看各種詩評詩論,大多數的老師大概只熟悉課本裡的現代詩(如鄭愁予的
錯誤、或更早的徐志摩再別康橋〉之類),一旦沒有備課用書及詳解,他們也很難進入一首陌生的詩的核心。

14.......


以上是暫時想到的,其他等想到再補充吧。

「國文老師」是學文學、學語文的,但「學文學」「學語文」,和「創作文學」絕對是兩件事。大多數國文老師能教的「創作」,我們習稱為「作文」或「國語文寫作」,這若不是為了教學生如何應付「考試」,就是訓練選手如何參加「國語文競賽」,這和真正的文學家進行「文學創作」是不同的。這一點,「國文老師」教學上明確的功利性、規範性、指引(導)性,往往與真正文學的無目的、無方法、不限制讀者思考,有所不同。

如果要做個比喻,真正的文學創作家,很像是表現自我個性、人生經歷多采多姿的諸多文學大師,而國文教師就像是強調寫作方法、多以教書謀生的桐城派(如嚴標義法的「桐城派」)了。因此,許多懷著文學創作夢想的文藝青年,一旦進入中文系就讀,面對浩浩群經、牢不可破的傳統,很少能不感到窒息苦悶的,出身「中文系」的作家或出身「外文系」或其他科系的業餘作家,一個深愛文學的讀者幾乎可以很快看出他們風格的不同,至於彼此的文學成就如何,是可以受到公評的。

如果國文老師沒有這個自覺,不斷自我進修,不斷打開自己的胸襟視野,那麼教得越久,只會更加變得僵化不能變通,拒絕新的刺激或接受新的改變了。


當然好的老師還是有很多的,有心想做出改調整改變的老師也很多,我們即使對國文教育失了信心,但,請別冷卻了對文學的愛,在文學及教育的路上,我們並不寂寞。

看書.jpg

【文章出處】
〈你所不知道的國文老師〉
作者: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