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png
上圖:八股文

明知八股文不好,為什麼明清兩朝科舉考試堅持採用八股文?

我國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到清朝末年結束,共延續了一千多年時間。其中,明清兩朝在科舉考試中,採用了一種叫「八股文」的文體。那麼,究竟什麼是八股文呢?

所謂八股文簡單的說就是要將文章分為八個部分文章的題目必須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文章的格式、語氣、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由於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須模仿古人語氣「代聖人立言」,考生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這是八股文最主要的弊端

歷史上對八股文的負面評價很多,明末思想家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對八股文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這是直接把八股文和秦始皇「焚書坑儒」之舉划上了等號。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也在《聊齋志異》的不少篇章中諷刺了八股文的不合時宜。此外,清代著名學者錢泳、李慈銘也都曾對八股文發表過非常負面的評價。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那些給八股文打差評的人,自己本身就是八股文的受害者。他們中有不少人學識淵博,文章也寫的很好。可偏偏在科舉中屢次名落孫山。由於屢試不第,他們就在詩文著作中罵科舉制度、罵考試官、罵八股文。這就好比今天許多人買股票虧了錢,要去罵證監會是一個道理。

當然,八股文確實有很大的弊端,這一點不僅讀書人清楚,連當時的統治階層也很清楚。從康熙、經雍正、到乾隆,關於八股文的存廢之爭就一直沒有間斷。可是最終,清朝的統治階層還是決定堅持採用八股文進行科舉考試,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八股文雖然很死板,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不失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好方法。

首先,八股文考試的內容均出自於四書五經,這些書籍在當時已經很普及了,而且價格也讓大眾都能接受。這樣無論是京城的學子,還是遠在萬里之外的邊疆學子,都有統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角逐,讓寒門學子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否則,如果考試的內容五花八門,那在當時書籍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勢必就會產生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富人家可以買大量書籍供孩子學習,而窮人家不僅買不起書,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都買不到書。這樣就等於關閉了寒門學子登上天梯的機會。

其次,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這樣對閱卷的考官來說,也能相對公平、公正的給試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規範,考官就不能因個人喜好而將其淘汰。這樣也相對減少了考察舞弊的情況。

此外,八股文雖然講的內容都很空泛,但對提高寫作能力很有幫助。能寫好八股文的人,在寫其他文章的時候往往就是信手拈來。《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對八股文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對提高寫作能力的作用。他曾在文章中寫道:「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麼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有人說八股文學的內容都空泛無用。但事實上,明清兩朝統治者採用八股文進行科舉考試,原本也就沒打算讓學生學到經世致用的學科。考八股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天下學子中,挑選出最肯努力的人至於具體工作方面的能力,等考上以後再慢慢培養也來得及。只要是願意付出努力、能吃得苦中苦的學子,完全不用擔心他們無法學會具體工作業務。在這一點上,八股文考試其實和我們今天的高考也很類似。雖然今天我們讀書學習的知識很多,但絕大多數是永遠用不到的知識。之所以要高考,就是從中選拔出最努力的學子,而非最聰明的學子

因此,即便是現代人能穿越到明清時期,誰能想出比八股文更適合當時歷史條件的科舉制度嗎?


八股文.jpg
上圖:明代八股文狀元試卷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明知八股文不好,為什麼明清兩朝科舉考試堅持採用八股文?〉
2018-02-27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6e54k3q.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