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png
(圖片引自網路)


鴻門宴

(一)寫鴻門宴前雙方形勢(劉、項兩軍駐地、兵力)及事件的起因,為故事揭開序幕。 

(項羽)軍夜擊,坑(活埋)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譯文:
楚軍在夜間襲擊秦營,把二十餘萬秦軍活埋在新安城南。
◎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表現其殘暴好殺。
◎但是突然有這麼多秦兵來降,楚軍糧食必需品不足供應,二十萬兵士被坑殺,也已是可以預測的結局。
◎秦國經過此一重創,大將章邯降楚,精銳部隊盡失,秦國再也沒有翻本的本錢,已經沒有和天下各路兵馬抗衡的武裝實力。


(即將)(攻略)(平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劉邦)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派)當陽君(英布,因曾犯法受黥刑,又稱黥布,後背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又叛漢)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戲水)西。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譯文:
項羽繼續進攻關中地區,至函谷關,有軍隊把守,無法進入。又聽說沛公已經攻破咸陽,項羽大怒,派部將英布攻打函谷關,於是項羽進入關中,到達戲水西邊。沛公駐軍霸上,還沒有和項羽相見。

◎劉邦先入關中及咸陽,派兵把守入秦要塞的函谷關,隔阻其他反秦友軍入關,顯示沛公確實有野心。
◎項羽挾鉅鹿之戰大勝、秦軍二十萬被坑殺的威望震懾天下,揮師西進所向無敵,未料被劉邦趁機捷足先登,先入關中破秦自立,又派兵據守函谷關,使這位叱吒風雲的統帥一代名將吃了一記「閉門羹」、「踢到鐵板」,項羽不容一世威名受損,已讓他怒火中燒,此為一怒。


鴻門宴.png
(圖片引自網路)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秦三世帝,父不詳,一說為扶蘇)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明日)(犒勞)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譯文:
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打算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為相,秦國所有的珍寶都歸他所有。」項羽聽後大怒說:「明日用酒食好好犒勞士卒們,準備擊敗沛公的軍隊!」

◎再加上劉邦陣營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密告的挑撥離間,更在項羽怒氣上火上加油,此為二怒。
◎劉邦陣營的曹無傷判斷局勢發展,為自己的前途(貪生怕死)著想,以及日後榮華富貴的誘惑,決定派人向敵營告密,挑撥項羽、劉邦兄弟之情。
◎項羽大怒原因有二,其一為函谷關有兵守關,項羽軍隊不得入,其二為沛公已破咸陽城,自己在前方浴血奮戰,卻讓沒出多少氣力的劉邦捷足先登。而當初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劉邦成了項羽鉅鹿之戰的戰果最大獲益者,項羽當然嚥不下這口怨氣。
◎項羽短短兩次「大怒」,已寫出他情緒化的人格特質

◎《史記會注考證》引梁玉繩語:「范增曰:『沛公入關,財物無所取。』沛公謂項伯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樊噲謂項羽曰:『沛公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又,《史記.高祖本紀》謂:『沛公封秦重寶財物府庫,是高祖之不取秦寶物,皆張良、樊噲一諫之力,而曹無傷珍寶盡有之語,徒以媚羽求封耳。』但,《史記.蕭何世家》云:『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然則曹無傷之言,未盡虛妄。謝項羽之玉璧與亞父之玉斗,高祖何從得之?可知非毫無所取也。」
◎《史記.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譯文:
在這時候,項羽擁兵四十萬,駐紮在新豐鴻門;沛公擁兵十萬,駐紮在霸上。

◎楚漢雙方實力相差懸殊。
《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函谷關以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寵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譯文:
范增勸項羽說:「沛公在山東地區時,貪於財貨,喜好美女。如今入關以後,沒有索取任何財物,沒有親近任何婦女,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小。我派人觀察他那邊的雲氣,都像是龍虎的形象,五彩斑斕,這是天子的雲氣啊,要立即進攻,不要錯失了良機!」

范增提醒項羽千萬別小看劉邦(項羽通常自視甚高),並以「王氣」(天子命格)之說,增強項羽出兵殺劉的決心
◎范增一番深入剖析、添油加醋,讓項羽思考到過去的同僚劉邦已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若是不除,不啻將成為自己未來發展的隱憂。
范增說:「今入關,財物無所取」,與曹無傷所言明顯有所出入,內容不盡相同,可見范增未被曹無傷矇騙,可是項羽卻輕易上當
◎范增言下之意,財物、美女等眼前近利已不能滿足劉邦的慾望需求,因為他有更遠大的目標──稱霸天下(當然也可能是劉邦刻意表現無慾望企圖的態度,藉以取信於項羽)。
「吾」是范增與項羽為平輩的口吻,有倚老賣老托大之嫌,不像張良與劉邦言談時皆自稱「臣」。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賒)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鎮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
◎范增「急擊勿失」(不要失去機會)的建言,對照最後項羽縱虎歸山,形成強烈對比。
「王關中」與「有天下」層次不同:項羽不希望劉邦王關中,范增怕的卻是劉邦有天下。可見項營的主帥與謀臣層次有高低之別
◎請注意:本文前段描述,項羽在得知劉邦入關及曹無傷進讒言曾出現二次「大怒」,而范增詆毀劉邦之後,卻未記項羽有何反應,這代表了什麼?
◎注意項羽對范增諫言「沒有任何反應」,不似前文二次「大怒」,可看到兩個細節:
1.項羽寧可聽信外人曹無傷,也不完全信任自己人范增之言,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2.項羽只看重財貨珍寶美姬,卻未能看到更遠大的天下(帝位),短視近利。
◎本段極力抬高項羽的氣燄、對劉邦的不滿,彷彿一根火柴就可引爆所有火藥,形成滿弓待發、山雨欲來之勢。


張良.png
上圖:張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項伯.png
上圖:項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二)敘述項伯夜訪張良,張良為劉邦拉攏項伯,劉邦巧言藉項伯遊說項王

楚左尹項伯(項纏,字伯,項羽堂叔,與先前死去之項梁非同一人)者,項羽季父(叔父,一般指最小的叔父)也,素(平素、向來)(友好)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至)沛公軍,私見張良,(詳細)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一起離開),曰:「毋從俱死也!」
譯文:
楚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平素和留侯 張良友好。張良這時追隨沛公,項伯於是當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見到張良,把事情詳細告訴張良,想叫張良與他一同離去,說:「不要跟著劉邦一起送死!」

◎項伯不顧自身安危,連夜到敵營通風報信,報答張良救命之恩的情誼,這就是朋友間「義」的表現,也是人情世故上的投桃報李、知恩圖報。
◎張良是本文危機處理的靈魂人物,其人歷史形象如下:

1.《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史記.留侯世家》:「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史記》屢稱劉邦為「沛公」,稱張良為「留侯」,相較之下,表現出太史公對張良的偏愛與敬重。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逃)去不義(道義),不可不語(告訴)。」良乃入,(詳細)告沛公。
譯文:
張良說:「我為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臨難逃走,不合道義,不能不告訴他。」張良於是進入,把事情詳細告訴沛公。

◎當項伯夜訪張良,要他放棄劉邦改投項羽,張良以「今事有急,亡去不義」為由,表面上市表明自己的身分態度,實際上已是張良內心當機立斷,在項伯面前發起心理攻勢,張良也用「義」來打通項伯──一個「義」字,已經暗暗在項伯內心產生潛在的感染力。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對此事該怎麼辦)?」
譯文:
沛公大為吃驚,說:「這件事該怎麼辦?」

◎劉邦突然面對此生死一線的變局,一時間也慌了手腳,手足無措。

張良曰:「誰(替、向)大王(音ㄨㄟˊ,謀劃)此計者?」曰:「鯫生(鯫,音ㄗㄡ,小魚,指淺薄無知者)說我曰:『距(拒,據守)關,毋內(音ㄋㄚˋ,納)諸侯,秦地可盡王(音ㄨㄤˋ,統治)也。』故聽之。」
譯文:
張良問:「是誰替大王出這計謀?」沛公說:「是一個見識淺陋的人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讓諸侯入關,秦國的土地就可以完全歸我所有。』所以聽信了他。」

◎劉邦曾罵儒生或曰「鯫生」、或曰「豎儒」、或曰「腐儒」,都是對儒生的蔑稱。
◎注意:以劉邦處理部下的快速果決,為什麼這裡的劉邦卻不去處置建議這條餿主意的「鯫生」?這代表什麼?

◎《史記.高祖本紀》:「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項羽)來,沛公恐不得有此(秦地)。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


良曰:「料(估量)大王士卒足以當(擋)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當然)不如也,且(將)為之奈何?」
譯文:
張良說:「大王估量您的士卒,能夠抵擋項王的軍隊嗎?」沛公沉默不語,說:「本來就不如,將怎麼辦?」

◎劉邦先入關,理所當然自認為關中王,張良在請劉邦託項伯轉告「不敢背項王」之前,鋪陳許久,為劉邦點明情勢,梳理心情,要劉邦說出「固不如也」,讓劉邦打從心底認定此時還沒有稱王關中的實力,才能真心接受張良意見,向項羽稱臣。
◎本段中出現了二次「為之奈何」(本文共出現三次),顯示沛公當時六神無主,慌亂得不知如何主張。


張良曰:「請(請允許)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譯文:
張良說:「請讓我前去告訴項伯,就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

◎「不敢背叛項王」就是「不敢對項王忘恩負義」,張良教劉邦以不敢忘「義」來打動項伯,同樣是利用一個「義」字前後一脈相承。
◎張良定下應變基本方針──此時不可和項王公開翻臉。


沛公曰:「君安(怎麼)與項伯有故(舊交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遊,交往),項伯殺人,臣活(救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幸虧)來告良。」
譯文:
沛公說:「你與項伯怎會有交情?」張良說:「在秦朝時項伯與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是我救他。如今有急事,多虧他前來告知我。」

◎「君安與項伯有故?」深刻寫出劉邦機警心細的個性,甚有謀略心機,劉邦此問,足可見其政治上的敏感度,一來探詢張良與項伯有何關係,二來為拉攏項伯而預作打算。
◎《史記.留侯世家》:「項伯常(通「嘗」)殺人,從良(張良)匿。」


沛公曰:「孰(哪一個)與君少(小)(大)?」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以兄禮事之)。」
譯文:
沛公說:「項伯和你相比,年齡誰小誰大?」張良說:「他比我年長。」沛公說:「替我把項伯叫進來,我要用對待兄長的禮節侍奉他。」

◎劉邦對項伯「兄事之」(以事兄之禮對之),可見沛公身段柔軟,能屈能伸。

張良出,(音ㄧㄠ,邀請)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獻)(音,杯)酒為壽(祝福),約為婚姻(相約結為親家)
譯文:
張良出來,邀約項伯,項伯立即入見沛公,沛公獻上一杯酒,祝福項伯長壽,又與他約做兒女親家。

◎劉邦尊項伯為兄長(其實劉邦年紀可能大於項伯或相差不多),敬酒,相約為兒女親家,都是拉攏項伯、拉近兩人關係的方式。
◎劉邦之所以不去見項伯,而是邀請項伯進入自己大帳,是因為當夜局勢渾沌不明,對方是否暗藏心機不得而知,也不得不防,自己主動去見敵營人士恐落入其預先布置的圈套,最好利用「主場優勢」讓項伯來見自己,以便控制全場。


曰:「吾入關,秋毫(細微)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項王)。所以(為何)遣將守關者,備他(別處)盜之出入與非常(突發的意外變故)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希望)(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忘恩負義)也。」
譯文:
(沛公)說:「我入關以後,對秦室的財富絲毫不敢動,調查戶口,登記在簿冊上,封了府庫,只等待項羽將軍到來。之所以派遣將士守關,是為了防備別處盜賊的入侵和突如其來的變故啊!日夜盼望項羽將軍到來,哪敢有反叛之心?希望您對項羽將軍說明我不敢忘恩負義。」

◎用「不敢」二字而不用「不曾」,更能看出劉邦身段柔軟,故意示弱,對項羽陣營恭順敬畏,降低對方戒心。
◎用「待」字可看出劉邦裝得何等虔誠有心,用意同上。
◎用「望」字也可看出劉邦裝得何等卑躬屈膝、殷切期望項羽盡速前來,用意同上。
◎「德」指恩情,由於項羽調虎離山,擊敗秦軍主力(即前文所說的鉅鹿之戰、坑殺秦卒),劉邦才能乘秦國內部空虛襲取關中,因此劉邦說這是項羽有恩於自己。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利用項伯這層關係,針對象與性格「重義氣」這一項要害,設計一套說詞,身段極其柔軟,陪盡小心。
◎劉邦信誓旦旦將自己原本收攬秦地民心的權謀,偽裝為「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是為了迎接項羽日後入關,才這麼預做準備。
◎劉邦信誓旦旦將自己原本「王關中」(遣將守關)的野心,美化為「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也是為了迎接項羽日後入關的治安穩定才如此為之。

◎《史記.高祖本紀》:「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蕭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彊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蕭何)具得秦圖書也。」
◎劉邦擺低姿態,善於隱忍,能屈能伸,降低對方防衛心,無怪乎蘇軾〈留侯論〉說:「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明日)不可不蚤(早)自來謝(謝罪、請罪)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又)夜去。
譯文:
項伯答應了,對沛公說:「明日一定要早一點來親自向項王謝罪。」沛公說:「是!」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

◎項伯答應了,這也表示項伯中計,落入劉邦、張良預設安排的圈套,項伯一方面幫劉邦著想,囑咐他「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劉邦毫無猶豫遲疑餘地,立刻答應項伯,定下明早之約,親身入險境說明致歉,以取信於項伯、項王。
◎當天晚上,劉邦大概無法安穩睡上一覺,劉邦陣營想必徹夜不睡,緊急召集核心幕僚徹夜開會,進行隔日工作計畫的沙盤推演,做好預備安排。


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於是)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趁機)善遇(對待)之。」項王許諾。
譯文:
(項伯)回到軍中,把沛公所說的話報告項王。接著就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您又怎能進入呢?如今別人有大功卻要攻擊他,這是不合道義的,不如趁此機會善待他。」項王答應了。

◎項伯先分析事實:「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再用道德勸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最後再提出解決方法:「不如因善遇之。」由項伯的說法可知,項伯已完全信服先前劉邦的說法。
◎項羽對於自己陣營的項伯夜通敵營毫不在意(或者毫無察覺),未做任何過問懲處,對比劉邦迅雷不及掩耳處置曹無傷,形成強烈對比。
◎項伯同樣是用一個「義」字來說服項羽,用「擊之不義」去勸說項羽,以「義」來化解項王的殺機。
◎對項羽而言,「義」和「勇」是他內心價值觀的最高準則,項王重視身為英雄應有道義,否則是沒有道義的小人,因此項羽答應了項伯的提議。一個「義」字若隱若現,前後一脈相承。
◎「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此為全段之警策。
◎項羽同意「善遇之」,這也表示項羽中計,落入劉邦、張良預設安排的圈套了。
◎項羽於該擊之時而不擊,坐失大好良機,這是項羽一次重大失誤。
◎項王許諾顯示他的輕敵、自視甚高:
1.對於項伯洩漏項羽欲攻擊劉邦之事,項羽表現出無所謂之態。
2.項羽也接受劉邦之所以遣將守關的說詞,顯現他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


鴻門宴.png
想像示意圖:鴻門宴(圖片引自網路)
鴻門宴.png
想像示意圖:鴻門宴(圖片引自網路)


(三)「鴻門宴」於此段正式登場。先寫對話,表現劉邦之謙卑與項羽之大方。再細寫宴會座次,表現雙方之高低姿態。接著著重項羽陣營之行動,凸顯項羽的猶豫寡斷、范增的必殺之念、項伯的義氣

沛公旦日(明日)(音ㄗㄨㄥˋ,帶領、使......跟隨)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罪、請罪)曰:「臣與將軍戮力(合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料到)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音ㄒㄧˋ,嫌隙)。」
譯文:
沛公第二天一大早帶著百餘名隨從前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對項王賠罪說:「我和將軍一同努力攻打秦軍,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沒想到我能先入關攻破秦軍,才能在這裡和將軍相見。現在有小人進讒言,使得將軍和我之間有了嫌隙誤會。」

◎「謝」(謝罪)字顯示劉邦採取低姿態,為「先入咸陽」「遣將守關」向項羽卑躬屈膝、表示道歉。
◎當時項羽尚未稱王,劉邦自稱「臣」是迫於現實,擺低姿態向項羽示弱輸誠,表明項羽才是真正老大,從頭到尾,裝出一副受盡委屈、自己滿腔苦心不被人理解。
◎劉邦鴻門謝罪,卑躬屈膝,言必稱「將軍」,再三強調自己絕無二心,讓自恃勇武、天下第一的項羽悅目順心、舒坦入耳。

◎「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表明自己沒有料想到會比項王早一步入秦,自己的成功只是偶然的機緣,不是自己真正的實力。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將項羽暴怒下決定開戰,「歸咎」於項羽身邊有小人在說他的讒言(將項羽的過失「推給」小人的挑撥,言下之意,暗指項羽的頭號謀士范增),另一方面有趁機「套話」誰是那個小人?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於是)留沛公,與飲。
譯文:
項王說:「這是沛公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會產生如此的懷疑?」項王當日即留沛公一同飲酒。

◎項羽將一切歸責於曹無傷,隱然顯露內心的慚愧(兄弟相殘,不合道義)與婦人之仁
◎項羽竟然將自己的深喉嚨(消息來源、密告者、暗線)的真實身分脫口而出,可知項羽性情直率,缺乏心機,坦言不諱
◎劉邦知道自己部屬通敵密告後,史記完全未提到他有任何反應,可知劉邦喜怒不形於色,心機深沉
◎項羽聽了劉邦說詞,覺得他乖乖聽話,因而項羽推心置腹,留他飲宴,頗有盡釋前嫌之意。


項王、項伯東(向,朝向)坐,亞父(亞音ㄧㄚˋ,次於,亞父意指次於父親,項羽對范增的尊稱)南嚮(向)──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譯文:
項王、項伯面東而坐,亞父面南而坐──亞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北而坐,張良面西而侍。

◎人君對有如父輩的宰臣,有時敬稱為「仲父」,如齊桓公稱管仲,秦始皇稱呂不韋等皆是。
◎項羽為聯軍領袖,地位最尊,故面東坐於主位,而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族叔),屬於尊長,故也坐於項羽旁邊。
◎從「侍」字可知張良的從屬地位。
◎當時天下未定,劉邦、項羽尚未正式稱王,鴻門之會正所以決定領導權誰屬(誰才是老大)。劉邦冒奇險前來赴會,便是表示自己願意接受項羽的領導,項羽則是要趁此機會收服劉邦,政治上下尊卑的考慮,使鴻門宴不再只是一個普通賓主飲宴的場合。(余英時語)
◎范增倚北面南而坐(坐在來客沛公之位),有意屈辱劉邦,給劉邦下馬威;劉邦倚南面北而坐(自甘降級),能屈能伸,委婉表達稱臣示弱之意。
◎項羽繼承叔父項梁的領導權,他在鴻門宴上東向而坐,是一項有意識的行為,他並不把劉邦當作一個平等的賓客來看待,而是把他視為自己的部屬,並正式接受了劉邦臣服的表示,因此當主客都入坐定位時,項羽已不復有殺劉邦之心。(余英時語)
◎古代的「室」一般是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向東,次是坐北向南,再其次是坐南向北,最卑是坐東向西,這就是所謂「東向為尊」的來歷(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八見解亦同)。項羽自己東向坐,讓范增南向、劉邦北向、張良西向,是有意簡慢以示威勢之意。茲列鴻門宴座次尊卑的次序如下:


鴻門宴.png
(圖片引自網路)


范增(音ㄕㄨㄛˋ,屢次)(以眼神示意,動詞)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文:
范增屢次對項王以眼神示意,三次舉起他佩帶的玉玦,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數目項王」的行為,已逾越軍師合宜的尺度,是不適當的行為,透露出項營內的矛盾。
◎以范增的動作而言,范增、項羽事前應有既定之計畫。玦、決諧音,暗示項羽要盡速下定決心。
◎項王默然不應,表明項羽優柔寡斷,猶豫再三,當決斷而不決斷。


范增起,出召項莊(項羽堂弟),謂曰:「君王為人不忍(不夠狠心)。若(你)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趁機)擊沛公於坐,殺之。不(否)者,若屬(你們)皆且(將)為所虜!」
譯文:
范增起身,出來召喚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心軟不忍下手。你上前敬酒祝福長壽,祝福長壽完畢,請求為他們表演劍舞,你就趁機在座席上擊刺沛公,殺死他。不然的話,你們將來都會被他俘虜了!」

◎范增對劉邦必殺之而後快,一計不成,另生一計。
◎但是范增「召項莊舞劍」的行為,已逾越軍師合宜的尺度,是不適當的行為,透露出項營內的矛盾。
◎范增幾個動作「起」、「出」、「召」一氣呵成,連續而急促,范增焦急煩躁之情,溢於言表。
◎借范增之口,評論項羽心軟不忍心下手,是婦人之仁。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曾批評項羽是婦人之仁:「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溫和的樣子),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磨損、殘缺),忍不能予(封官的印章都磨損了,還捨不得給),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從下文項莊言行回看范增之叮囑,可知項莊只懂得聽命行事而已。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
譯文:
項莊於是就進入敬酒祝福長壽,祝福長壽完畢,說:「君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可以取樂,請以劍舞助興。」項王說:「好!」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掩護)沛公,莊不得擊。
譯文: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以身體遮護沛公,使項莊不能擊殺沛公。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現今用法: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際上卻別有用心。
◎項莊不能先發制人,提早一步擊殺沛公,等到項伯發現苗頭不對,代為擋劍,已經錯失最佳機會。

◎以項羽征戰沙場經驗,不太可能看不出項莊舞劍意圖,但項羽未加阻止,可見其仍猶疑在殺與不殺沛公之間,即使沛公要殺,也可借項莊之刀殺之,自己不必負擔不義罪名。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以身翼蔽沛公,可見項羽陣營內部意見不一致,未能事先整合完成;而劉邦有先見之明,先與項伯結為親家,以利自己赴宴時有所照應。
◎「莊不得擊」看出項莊面對項伯的掩護,不能臨機應變,機智不足。


鴻門宴.png
想像示意圖:鴻門宴(圖片引自網路)


(四)寫樊噲闖帳護主,斥責項羽,項羽反生英雄相惜之心

於是(此時)張良至軍門,見樊噲(劉邦妻子呂雉妹夫,屠狗為業)。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共生死)!」
譯文:
這時張良來到軍營門口,見到了樊噲。樊噲說:「現在事態如何?」張良說:「非常緊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是要取沛公的命。」樊噲說:「情勢緊迫了啊!請讓我進入,與沛公同生死!」

◎張良出帳之後,樊噲不待張良告急,就迫不及待詢問帳內情形,可知其個性之急,關切沛公之情溢於言表。
◎樊噲得知沛公危急,不顧自身安危,願意與沛公同生共死,足見他對劉邦的忠義之心。


噲即帶劍擁(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納),樊噲側(側轉)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揭開帷幕),西嚮(向)立,瞋目(怒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音ㄗˋ,眼眶)盡裂。
譯文:
樊噲隨即帶劍擁盾進入軍營門口,持戟交叉守在軍營門口的衛兵想阻止不讓他進入,樊噲側過手中盾牌來撞擊他們,衛兵們倒在地上,樊噲於是進入,掀開帳幕面西而立,張目怒視項王,頭髮向上直立,眼眶都睜得快裂開了。

◎用詞短促、簡潔明快,凸顯情況的緊急。
◎本處人物摹寫以樊噲的形象最為突出,動作之刻劃極其細膩,足以引起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氛圍。


項王按劍而跽(長跪挺腰聳身)曰:「客何為(是)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警衛)樊噲者也。」
譯文:
項王按著寶劍直起上身,說:「來者是什麼人?」張良說:「這是擔任沛公護衛的樊噲。」

◎「按劍而跽」寫出項羽的警戒神態,讓局勢再度緊張。
◎張良以平淡之語帶過樊噲的身分職務,不希望太引人注意。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音,杯)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譯文:
項王說:「這是一位壯士!賜給他一杯酒。」屬下就給了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起身,站著飲了這杯酒。

◎樊噲無畏項羽威儀,勇猛闖帳護主,項羽賞識他的勇氣,稱之為壯士。
◎項羽面對突然闖入、可能有威脅的樊噲,非但未立刻叫人拿下,項羽反而賜樊噲酒,表現「英雄惜英雄」之氣度,但也可見其感情用事的一面。

◎項羽的命令為「卮酒」,下屬卻給予「斗卮酒」(古代一斗相當於現在二升左右),可見下屬有故意要刁難樊噲,但也可知鴻門宴上其實還有其他人。
◎描寫樊噲動作的幾個動詞「拜」、「起」、「立」、「飲」斬截有聲,虎虎生風,面對大場面毫無所懼,項羽想必看在眼裡。


項王曰:「賜之彘肩(豬蹄膀)。」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平放)其盾於地,加(置放)彘肩上,拔劍切而啗(音ㄉㄢˋ,啖,吃)之。
譯文:
項王說:「賜給他一隻豬肘子。」屬下就給了他一隻沒有煮熟的豬肘子。樊噲把盾牌平放在地上,把豬肘子放在盾上,拔劍切開吃了。

◎項羽對樊噲的欣賞相惜之情更加強烈。
◎項羽的命令為「彘肩」,下屬卻給予「生彘肩」(三分熟),可見下屬故意要刁難樊噲,卻無意間促使樊噲壯士無畏的形象更加凸顯。
◎描寫樊噲動作的幾個動詞「覆」、「加」、「拔」、「切」、「啗」同樣斬截有聲,爽快俐落,面對大場面毫無所懼,項羽想必看在眼裡。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譯文:
項王說:「壯士!還能再飲酒嗎?」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何)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盡),刑人如恐不勝(盡),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秋毫)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小人讒言),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延續)耳!竊(私下)(謂,認為)大王不取(不該採取這種作法)也。」
譯文:
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何足推辭?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唯恐殺不完,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他。懷王和諸將約定說:『先破秦國入咸陽的人可以稱王。』現在沛公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對秦室的財富絲毫不敢動,封閉宮室,退出軍隊,駐紮在霸上,等待大王來臨。所以派遣將士守關,是為了防備別處盜賊的入侵和突如其來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獎賞,而您聽信小人的讒言,想誅殺有功的人,這樣做是走秦朝滅亡的老路啊!我私下認為大王不應該這樣做。」

◎樊噲「擁盾入軍門」是表現忠忱護主的勇者形象,而對項羽的一番言辭,有說明、有責備、有表功,不卑不亢,則兼具智者形象。
◎樊噲本屠狗為業,隨劉邦起兵,娶呂后之妹呂須,為劉邦之連襟(小姨丈)。

◎樊噲搬出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暴虐史事,說明暴政不得人心支持,其結局終將走向「天下皆叛之」的覆亡結局,藉此提醒項羽應以德服人,以免步上秦王朝滅亡的覆轍,解除項羽對劉邦的殺機。
◎樊噲所言「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是不仁,「以待大王來」「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是不義,不仁不義,刺中項羽內心的敏感神經。
◎樊噲硬闖入帳,並且敢對當時威震天下的項羽怒目而視,當面斥責,此難以事前沙盤推演、演練偽裝,足見樊噲對劉邦的忠勇之心,臨機才能有此無懼神色。
◎本段藉座次安排、范增示玦、項莊舞劍、項伯護敵、樊噲護主,依序生動逼真地描述一場危機四伏的宴會。

◎根據《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記載,漢朝建立後,高祖病重,厭惡見人,拒見大臣,群臣都不敢入。多日後,唯獨樊噲直入宮中,見劉邦臥枕在一宦官身上休息,因此流涕諫曰:「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劉邦聽了笑而重理政事。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挨著)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往)廁,因(趁機)招樊噲出。
譯文:
項王無言以對,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沛公起身去廁所,順便把樊噲叫出來。

◎項羽聽聞樊噲之言,認同樊噲所言,自覺理虧。
◎樊噲與張良同為沛公臣屬,身分最低,故與張良同坐,西嚮侍。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應該是劉邦出帳門前向樊噲使眼色示意,要其一同出去,可知樊噲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


樊噲.png
上圖:樊噲(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五)寫劉邦伺機脫身回營的經過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陳平後來叛楚降漢,成為劉邦手下重要謀士)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告辭)也,為之奈何?」
譯文:
沛公出來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召沛公。沛公說:「現在我出來了,沒有告辭,這將怎麼辦?」

◎沛公起如廁,對照此處「未辭也」,可知「如廁」只是逃離現場的藉口。
◎現場上的每個人的動靜進出,主控者必須隨時留意,有如球場上緊迫盯人。
◎項羽派陳平出召沛公回帳,不似項羽的粗疏個性,可能是出自范增的授意。
◎沛公驚魂未定,六神無主,一時間慌了手腳,無法定奪或去或留、輕重緩急。


樊噲曰:「大行(作為)不顧(不拘)細謹(小節),大禮不辭(不拘)小讓(小節)。如今人方為刀俎(刀和砧板),我為魚肉(任人宰割),何辭(告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謝罪、請罪)
譯文:
樊噲說:「做大事不須拘泥小節,行大禮不須計較小禮節。現在別人正像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像是被宰割的魚和肉,還告辭什麼?」於是決定離去,因而命令張良留下來謝罪。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意指事有輕重緩急,行事應明辨何者最為重要,不應拘泥成規。
◎樊噲提醒劉邦,眼前最緊要以「全身而退、迅速脫身」為首要之務,其他事務均屬枝微末節。

◎劉邦聽了樊噲之言,馬上回神,心意已定,回到正常狀態下的劉邦,開始調兵遣將,安排任務。

◎本文劉邦先後有二次由心慌意亂中重新安定心神,第一次項伯夜訪,張良為其穩住情緒,冷靜面對,第二次是鴻門宴上起身如廁,樊噲為其提醒輕重緩急,保命為要。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攜帶)?」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酒器)一雙,欲與(送給)亞父。會(恰逢)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
譯文:
張良問:「大王來時攜帶了什麼禮物?」沛公說:「我帶了白璧一雙,想獻給項王;玉斗一雙,想送給亞父。恰逢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獻給他們。」張良說:「謹遵命!」

◎張良也在對話之中,可見推知以下可能情節:
沛公起身如廁→向樊噲使眼色示意一同出帳→項羽(或范增)召陳平出帳緊盯沛公→沛公樊噲帳外商議→一段時間後張良請求找回沛公→張良讓陳平先回→沛公讓張良回帳獻玉→沛公樊噲趁機逃跑。

◎「白璧」之「白」易引起「表白」之聯想;「玉斗」之「斗」能容物,易引起「請多包容」之聯想。
◎劉邦陣營三人全部出帳,但未見帳內的項羽、項伯、范增、項莊有任何說明,完全不覺得異樣,最有可能的情形是,項羽陣營在劉邦等人不在營帳內時,帳內可能酒酣耳熱、笙歌起舞,以致無暇注意劉邦的蹤跡,同時也對劉邦不可能從楚營插翅逃走信心滿滿。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拋棄)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徒步快跑),從酈山(驪山)下,道(經)芷陽閒(間音ㄐㄧㄢˋ,抄小路走)
譯文:
在這時候,項王的駐軍在鴻門一帶,沛公的駐軍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拋棄來時的車駕和騎兵,脫身溜掉,他一人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手持劍與盾跟著大步快跑,從酈山而下,經由芷陽抄小路走。

◎戰國秦漢時一里約415.8公尺,楚漢二軍距離約相當於今日16.6公里。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沛公「置車騎」為「障眼法」,目的是為了製造仍在鴻門帳中的假象。
◎史記雖未明言劉邦如何逃脫,但可能有以下規劃:
1.劉邦單獨騎馬、四大護法(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貼身護駕,奔行尾隨,此五人優先撤退。
2.其餘人馬,分批、分時段依序撤退(若一次同時撤退,將驚動項羽陣營),甚至分別以不同路徑方向撤退,製造難以分辨沛公何去何從的假象。
3.事前要求蕭何在酈山芷陽小徑安排伏兵接應、預先修築沿線退路。
4.劉邦等五人可能偽裝欺騙楚營兵士以利逃脫。
 ◎如果沒有劉邦、張良等人事先周密籌劃,幕僚隨從前一晚整夜沙盤推演,加上赴宴當日隨行團隊果決地臨機應變,劉邦隻身前來兇險之地,想必難以全身而退。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音ㄉㄨㄛˋ,估計)我至軍中,公乃入。」
譯文:
沛公對張良說:「從這條道路回到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到達軍營以後,你才進去。」

◎戰國秦漢時一里約415.8公尺,抄近路芷陽小道距離約相當於今日8.32公里。
◎劉邦要張良斷後,並要張良在自己確定安全返營時才公開消息,可見其心思縝密,城府深沉。


鴻門宴.png
上圖:項羽與范增(圖片引自網路)


(六)寫張良入內謝罪,范增暗責項羽,劉邦立刻誅殺內奸

沛公已去,閒(音ㄐㄧㄢˋ,抄小路走)至軍中。張良入謝(謝罪、請罪),曰:「沛公不勝桮杓(不勝酒力),不能辭(辭行),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譯文:
沛公已經離去,從小道回到軍營。張良入帳謝罪,說:「沛公不勝酒力,不能親自告辭。委派臣下謹奉白璧一雙,再拜獻給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給大將軍足下。」


項王曰:「沛公安(何)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追究責備)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譯文:
項王說:「沛公現在在什麼地方?」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的過錯,脫身獨自回去,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聽後就接受了璧玉,放在坐位上。

◎項羽對沛公的逃脫,沒有任何表示,項羽一生除去對手的最佳機會,就此擦身而過,但他仍毫無警覺。
◎項羽接受張良獻璧,代表項羽已經原諒沛公,此事不再追究。

◎對照之前項伯夜奔敵營,回來後在項羽面前對劉邦的美言,想必此刻項伯應當也會繼續婉言,為劉邦的不告而別,設法開脫罪名。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小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我們)今為之虜矣!」
譯文:
亞父接過玉斗,棄置地上,拔劍擊碎它,說:「唉!小子!不能夠和他們共同圖謀大事!奪取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啊,我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了!」

◎范增不滿項羽缺乏決斷,錯失殺死劉邦的時機,但又不便直接責罵項羽,只好指桑罵槐,表面上罵項莊是「豎子」,實際上暗罵項羽成事不足(由後文「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一句可知,如果「豎子」是對項羽的稱呼,則該句「項王」應使用「你」為是。)
◎由項羽、范增不同的態度可知:項羽已接受劉邦的說辭,原諒了劉邦;范增則是憤慨憾恨不已。面對張良代獻之禮,項羽、范增二人的態度不同。前者陶醉在虛假的勝利之中,後者認為這是走向失敗的起點。一個粗疏寡謀、天真輕信、不以為意、自視不凡,一個雖具見識、忿忿不平、器度褊狹,兩者適成對比,從而也表現項羽陣營的內部衝突。
◎范增老謀深算,深謀遠慮,只可惜所事者非人,又加上個性容易動怒,後因項羽中了陳平的離間之計,懷疑范增和漢王劉邦私通,逐漸削減范增的權力。范增大怒說:「天下事大體已定了,君王自己去處理吧,請讓我帶著這把老骨頭退出行伍吧!」還沒有回到彭城,就因背上的疽癰發作而死。
◎鴻門宴前後項羽有三大錯誤:宴前欲擊而不擊,宴中可殺而不殺,宴後宜追而不追。坐失大好良機,縱虎歸山。從此以後他的形勢便江河直下,種下日後覆亡的後果,終致兵困垓下、全軍覆沒、烏江自刎的結局,留下「天之亡我,非戰之罪」、愧對江東父老的感嘆!
◎劉邦既全身而退,從此龍歸大海,項羽再也沒有翦除他的機會,短短四年之後(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取得了項羽的天下。事後回顧,劉邦、項羽的成敗雖然最後決定於戰場之上,但也可以說,當鴻門宴坐席既定之際,雙方勝負已分了。(余英時語)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譯文:
沛公回到軍中,立即誅殺了曹無傷。

◎曹無傷是貫串首尾的人物,劉邦返營立刻誅殺通敵內奸,對比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性格顯得果斷明快,賞罰分明,懲處叛徒絲毫不手軟。
◎同樣身為與敵營暗通款曲的內奸,項伯是基於私人情誼,為報答昔日救命恩人;而曹無傷則是貪生怕死、追求個人榮華富貴,是典型的「西瓜偎大邊」代表。
◎曹無傷是鴻門宴八個主要人物中,唯一被殺的一個,而他為了個人利益出賣主子,不忠不義,也是罪有應得。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鴻門宴情節如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
(明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適逢)項伯欲活(救)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公從(率領)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謝罪)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項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為樊噲本傳,其中記鴻門宴情節如下:「沛公從
(率領)百餘騎因項伯面見項羽,謝(謝罪)無有閉關事。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令項莊拔劍舞坐中,欲擊沛公,項伯常屏蔽之。時獨沛公與張良得入坐,樊噌在營外,聞事急,乃持鐵盾入到營。營衛止噲,噲直撞入,立帳下。項羽目之,問為誰。張良曰:『沛公參乘樊噲。』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肩。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項羽曰:『能復飲乎?』噲曰:『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默然。沛公如廁,麾樊噲去。既出,沛公留車騎,獨騎一馬,與樊噲等四人步從,從閒道山下歸走霸上軍,而使張良謝項羽。項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矣。是日微(無)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危)。」視樊噲為沛公從鴻門宴上平安脫逃的第一功臣。
◎後續故事發展之一:鴻門宴後,項羽引兵入城,西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盡收其貨寶婦女而歸。對比劉邦入秦約法三章,秋毫無犯,以仁義德政收買民心,二人形成強烈對比。
◎後續故事發展之二:項羽之後定都彭城,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項羽以為「富貴不歸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言猴子不能像人久著冠帶,以喻楚人性躁暴。)項王聞之,烹殺說者。對比劉邦之後捨棄家鄉,定都長安,坐擁關中天險,二人見識眼界形成強烈對比。
◎鴻門宴後正式拉開楚、漢相爭的序幕,在這場宴會的明爭暗鬥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躍然紙上,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劉邦工於計謀,長於權變,精於審度時勢。
2.項羽剛愎自用,胸無城府,自大好名,優柔寡斷。
3.張良足智多謀,沉著冷靜。
4.范增老謀深算,躁急易怒。
5.樊噲勇猛豪邁,機智果決。
6.項莊聽命行事,機智不足。
7.曹無傷挑撥是非,不忠不義。
8.項伯重視情誼,公私不分。


鴻門宴.png
上圖:范增與張良(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