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png
上圖:陳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第一等的功名人物──史記〈陳丞相世家〉

陳丞相,指陳平,漢初丞相,是劉邦政治集團中的重要智囊。雖然不在劉邦口中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中,卻是隨身最親近的幕僚。

司馬遷在篇末贊語中,用了三句話總結:一是「意固遠矣」,二是「常出奇計」,三是「以榮名終」。


陳平.jpg
上圖:陳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什麼是「意固遠矣」?就是有想法,不甘於現實。傳記一開始,就在呈現陳平這個性格特質。不僅是後來身在豪門、主宰祭祀時,從「分肉公平」說到「天下事照樣分得公平」那種過人的心懷與見地,在此之前也是。家裡窮,堅持讀書,不肯去賺錢,幸好有哥哥養活。到適婚年齡,他又高又帥,但有錢人「莫肯與者」,都把女兒看得緊緊的,生怕被他的俊美騙走。而反過來,「貧者平亦恥之」,這句話要緊,直接挑明了說陳平同樣看不起窮人。如同我們今天說,娶個富家女或嫁入豪門,可以省二、三十年的奮鬥。陳平恨死了貧,他要富,他就是嫌貧愛富,而婚姻是他翻身的唯一機會,何況他顏值高!他終於等到機會,娶了五嫁夫死、沒人敢要的千金小姐,取得第一筆政治資本,邁向政治。

接下來是「常出奇計」。我們可以用「智囊」來說明陳平,因為這篇傳記中司馬遷刻意突出的,就是陳平之「智」。在楚漢激烈的鬥爭中,陳平是以「智」貫串一生的難得人物,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劉邦,成就了漢朝。而「智」的表現,就在智謀,也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計」。

在劉邦之前,寫他以智娶妻、以智擇主、以智保身。劉邦之時,寫他「六出奇計」(應該是指「離間范增」、「夜出女子」、「立封韓信」、「背約擊楚」、「詐捕韓信」、「解平城圍」)。劉邦之後,寫他「卒誅諸呂」,這些將來我們逐項慢慢說。種種計謀,充滿了對情勢的精確計算,使局面從不可能的險境中脫困。不過,他與張良不同。張良是戰略家,是從大格局、從形未成形、勢未成勢,也就是從事情都還沒有徵兆的未來中規劃。而陳平的表現則是智多星,偏向巧計、險計這類的「奇計」

「計」是「奇計」,也因為「智」是「急智」,陳平總是能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想出辦法,應急救急。他對人心足夠敏感,觀色察情,簡直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書中有兩段非常精彩。

第一是他離開項羽渡河時,船夫看他是「美丈夫獨行」,立刻「疑其亡將,腰中當有金玉寶器,目之,欲殺平」。這是非常短暫的眼神交會。船夫看了陳平,陳平看了船夫。一眼對一眼之間,陳平馬上明白。你看他的心思多細膩?司馬遷緊接著用一個「恐」字,刻畫心理。

這當口,陳平腦海中不知模擬過幾個情境?他有佩劍,但到底不是武人。能不能動武,不得而知?即使動武能贏,人在河上,船夫熟悉水性,取勝機會大減。倘若棄船,水波之間,恐怕任人宰割。或者靜觀其變,等船夫過來搶奪時,再表明身無分文。但衝突一旦爆發,恐怕船夫將錯就錯,一不做二不休,也極為凶險。輸贏安危,全在一瞬間,沒有時間多想。因為船夫可能下一秒就動手。陳平心中的驚恐,急迫、巨大。匆促之間,他計上心來,竟然「解衣裸而佐刺船」,脫光了全身衣物,裸著身體,主動去幫船夫划船。身體一裸,衣物都在船板,歷歷在目,便是無錢無財的鐵證,從根本一舉打消了對方殺人越貨的動機。真是釜底抽薪的急智!


陳平.png
(圖片引自網路)


第二件事也是如此。

劉邦晚年為了皇位繼承的爭奪而震怒,要陳平帶著周勃前往燕地前線,換回樊噲,然後斬立決。不久陳平抓了樊噲,卻不肯殺。他認為這人既是皇親,又有軍功,殺不得。再說,就算是劉邦執意要殺,他只是聽命,萬一將來他後悔怎麼辦?要殺,把人送回長安讓劉邦自己殺。他寧可抗命也不淌渾水。陳平本來安排妥當,不料囚車還在半路,劉邦就死了。陳平一聽,嫌帶著樊噲慢,把他丟下來,一個人火速奔回長安。半路碰上呂后的使者,詔令他在滎陽屯駐。陳平收了詔書,根本不聽,以奏稟死者為由,衝回長安,在劉邦靈前痛哭。哭到呂后捨不得,讓他回去休息,他都不肯,堅持在宮中守喪。

陳平在這突發事件中,極為警覺。司馬遷連用「恐」、「畏」來形容。陳平預知了在權力重整的階段中,一切可能發生,一切可能變卦。所以他必須處在權力正中心,才有機會掌握變數、因應局面。

陳平的一番恐懼、機警,對比清咸豐去世之後的政局,就分外清楚。

1861年8月,咸豐死於熱河,遺詔交代了顧命八大臣。可惜肅順沒有陳平這種警覺,居然拖了兩個多月,才隨靈柩晃回北京。這時慈禧早已聯合慈安、奕訢,安排妥當,就等他進門就政變。清朝政權,從此落入慈禧之手。

最近長榮集團的總裁張榮發去世,私立遺囑要四子張國煒繼承。這形同「廢太子」的大事,法律面允不允許暫且不提,張國煒沒有沈潛去聯絡組織,不顧實力,拿遺囑曝光宣揚,還在這個時間點,離開台灣到新加坡,同樣是不知險惡。

陳平的智、急智,的確是從恐懼而來。


陳平.png
上圖:陳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司馬遷最後讚美陳平「以榮名終」,這是全篇精要處。陳平固然是汲汲於功名,但他是功名中的第一等人。因為他有分寸,所以司馬遷極力描寫。

當他決定離開項羽,司馬遷寫他「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這是在講這個人的品質。陳平沒有說,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該順手拿一些當旅費。他既然要走,那麼所有項羽的錢,就原封不動退還。也虧得他退還,不然渡河時,不免就死於船夫之手。

然後他投入劉邦軍中,卻接受諸將賄賂。劉邦來查,陳平回答「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然後回答,如果覺得行,就留他。如果覺得不行,「金具在」。換句話說,收賄的帳是清楚的,沒有一分拿進自己荷包,是為你做事。你認為不對,可以全部還給你。劉邦一聽,立刻道歉,還加碼給他錢。

天下底定,劉邦要封陳平,他感謝當年肯推薦他的魏無知。因為沒有魏無知,就沒有今天的陳平,這是魏無知的功勞。

文帝繼位後,他把右丞相的尊位讓給周勃。他說:「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平。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右丞相讓勃。」他讓周勃,不是權謀的讓,是真讓,是清清楚楚自己該讓,因為此一時彼一時。他不會委屈自己,卻也不會膨脹自己。


這些都不是司馬遷的偶然隨筆。陳平這個人要權力、要富貴,但要的在理、有分寸。他心中有一把尺,所以絕對不貪,不會見利忘義。因為不貪,知道該拿不該拿,知道該進該退,這是操守。廉潔的人有操守,愛錢的人一樣有操守。關鍵時刻能守,不貪,不讓私慾遮蔽了判斷,以至於毀去了一切成果。司馬遷最後說他「善始善終」,這真是功名中人的難中之難,所以說他是富貴中人的佼佼者,通篇宗旨所在。

陳平與張良都懂道家,都以智謀見長,人生意態卻不同。走過事業成就的高峰,面對死亡的感慨也不同。陳平是功名中人,第一流的功名中人。張良是神仙中人,第一流的神仙中人。〈陳丞相世家〉的結尾,結在「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彷彿有一種留戀、一種遺憾。而〈留侯世家〉結尾,結在呂后硬拉張良出來,逼著請客,如同街坊裡最平庸的老太婆念念叨叨著「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只能耐著性子陪著吃了大餐。這呈現了張良是不受世間牽絆,飄然淡泊於這群人事之上的,不帶留戀,不帶遺憾。


陳平.png
上圖:陳平(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未來的國文課》
第一等的功名人物──史記〈陳丞相世家〉
2016-03-01
網址:

https://classics123.wordpress.com/2016/03/01/%E7%AC%AC%E4%B8%80%E6%B5%81%E7%9A%84%E5%8A%9F%E5%90%8D%E4%BA%BA%E7%89%A9%E3%80%88%E9%99%B3%E4%B8%9E%E7%9B%B8%E4%B8%96%E5%AE%B6%E3%80%89/
作者:何英傑
【作者簡介】
何英傑(1967年12月22日-),台北市人,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現旅居紐西蘭。電影評論人,作家,教師,就讀建國中學時曾於國學社、台灣大學庠序會聽辛意雲老師講課。創作文類包括:散文、小說及劇本。散文內容以旅行見聞為主,充滿年輕人的活力與生命的撞擊。小說則以細膩的抒情手法,描繪人類原始生活的氣息,文字精練,於作品中傳達作者獨特的思想見解、對文明的看法。編注《丹大札記》、《滄海樓詩詞鈔》,著有《嚮往之旅》、《後山地圖》、《後山地圖劇本》、《電影素描》、《鏡頭之外的人生》。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及國家文藝獎補助,有個人部落格《何英傑.電影部落格》、《未來的國文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