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png
上圖:熊(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說」,是一種文體,或敘事兼議論,或議論兼敘事,將敘述和評論結合起來。唐宋以後以「說」命名的文章,大多著重於結合敘事來闡發說明,寫法也就更為靈活多樣。

 

〈羆說〉一文為寓言體,主旨借鹿、貙、虎、羆「一物制一物」的道理,來比喻世上「不善內而恃外者」,只知假借外力,而不思自立自強的愚昧行為。故事中一個沒有真正本領的獵人,卻企圖以「吹竹為百獸之音」的小技來捕獲獵物,這個獵人虛借外勢,不斷玩弄權術的結果,卻是一次比一次陷入更窘迫的境地,最後自食惡果,葬身羆的腹中。

本文形象逼真,情節雖是虛構,卻又在情理之中。想像豐富奇特,語言犀利精煉,篇幅雖短而寓意深刻。


鹿.png
(圖片引自網路)


羆說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寂寂持弓矢罌火,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惑其類,伺其至,發火而射之。貙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文章出處】
《柳河東集》
羆說
原作者:柳宗元


鹿.png
上圖:鹿(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鹿畏貙(音ㄔㄨ,類似豹的猛獸),貙畏虎,虎畏羆(音ㄆㄧˊ,一種熊)。羆之狀,被(通「披」)髮人立(像人一樣站立),絕(極)有力而甚害人焉。
譯文:
鹿畏懼豹,豹畏懼虎,虎畏懼羆熊。羆熊的樣子,頭上披著毛像人一樣站立著,力氣非常大,而且經常對人們造成很大的傷害。


花豹.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二)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寂寂(悄悄)持弓矢罌火(裝在瓦罐裡的火),而即之(往)山。
譯文:
楚國的南方有個獵人,能吹竹管模擬各種野獸所發出的聲音。有時他悄悄的拿了弓箭和裝在瓦罐裡的火藥,就往山裡走去。

為鹿鳴以惑(吸引)其類(同類,指鹿),伺(暗中窺探)其至,發火(擊發槍火)而射之。
譯文:
獵人模仿鹿的鳴叫聲,吸引牠的同類(鹿)前來,等被引來的鹿上鉤後,便使用槍火來攻擊牠。

(豹)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於是)為虎(模仿虎的聲音)而駭(嚇)之。
譯文:
豹聽見鹿的聲音,也飛快地奔來,急著想要獵追鹿。獵人很害怕,就吹起虎的聲音想來嚇退豹。


(豹)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熊),虎亦亡(逃)去。
譯文:
獵人模仿虎的聲音把豹嚇跑走了,卻又引來了老虎。獵人更加害怕,就又吹出熊的聲音。

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揪住)(撲打)(撕裂)而食之。 
譯文:
獵人模仿熊的聲音把虎嚇跑走了,結果熊聽到了同類的聲音,也過來尋找牠的同類,到了這裡只看到人在偽裝熊的聲音,不見它的同類,熊不甘被騙,就撲向獵人,將他揪住搏鬥,最後把獵人撕裂開來,然後吃了。


虎.png
上圖:虎(圖片引自網路)


(三)

今夫不善內(內在自強)而恃外(倚賴外力)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譯文:
如今那些不知道強化好自身真實本領,而卻想倚賴外在力量的人(指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專靠外表虛名騙人的那一類人),沒有不失去援助,而成為羆的食物被吃掉(借指被外滅亡)的。


熊.png
上圖:熊(圖片引自網路)


文本賞析

全篇結構分成敘事與說理兩大部分。

首段敘事:起筆先寫獸,「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或可影射社會上層層欺壓的事實。

接著突出羆的形狀和力量,隨後獵人和四種野獸依次出現。開篇九個字就把鹿、貙、虎、羆四種野獸的主要關係介紹得一清二楚。

故事中的獵人雖有使用吹竹管模仿百獸之音的特殊技能,但這和打獵的本事卻沒有絕對必要的關係,他「持弓矢罌火而即之山」,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態;可是當貙一出現,他便「恐」;等老虎一來,他就「愈恐」;讓人彷彿看到獵人驚恐慌亂、失張失智的窘況,形象鮮明地表露出虛張聲勢,有名無實的人面臨危機時只想短閃、轉移焦點的狼狽模樣。

可憐的獵人錯上加錯,又學羆叫,終於將自己逼入險境,難逃「熊掌」而慘死於羆熊之口。文中「捽搏挽裂而食之」七字,共用了四個動詞,準確而傳神地表達出羆食獵人時動作的快速、兇猛、連貫性。故事達到高潮,情節異常緊張,呈現在眾人面前的結局,是那麼悽慘可悲。


第二段說理:在文章末尾用「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一兩句話點出主旨,讓讀者抓住要領,增強行文的警策力量。提醒人們:如果忽視內涵,只是注重外表,所招致的禍患往往出乎當事人的想像。正如阿房宮賦所言:「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我們應以獵人的遭遇當作前車之鑑,別再做些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以免自食惡果!

全文條理井然,結構分明,敘事簡潔,層層遞進,語言明快、犀利。從故事的一般寓意來看,主要是說明缺少真才實學,而只想利用卑躬屈膝、拍馬逢迎伎倆,依靠某人的權勢來求取名位的人,終究難免慘遭對方回噬,失去僥倖取得的富貴,身陷囹圄,甚至慘遭毒手,到時就悔之晚矣。

柳宗元被貶永州時已經清楚看到藩鎮力量的擴張,中央集權的削弱,而他所參加的「永貞革新」,正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衛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定。然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卻昏聵無能,鼠目寸光,一方面依靠閹宦和保守派打擊排斥革新派,一方面又極其錯誤地施行「以藩制藩」的政治措施。

這則寓言就是告誡最高統治者,在強藩割據的嚴重局勢下,不革除弊政,不迅速加強中央集權,而幻想「以藩制藩」,勢必要面臨故事中的獵人一樣的處境,雖企圖「以一物制一物」,卻落得可悲的下場。對上位者提出這樣的嘲諷是大膽而深刻的。


熊.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