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jpeg


編按:有同學問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不同,這個問題有點難,對高中生來說不容易理解,老師說明如下: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是什麼?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出自清末民初知名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一書,是王氏所提出的一種文學作品歸類方式。

王國維《人間詞話》: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譯文:
文學作品裡所謂的「境界」有二種,有一種是「有我之境」,另有一種是「無我之境」。......「有我之境」的作品是用「我」的角度看一切萬物,(編按:簡言之「帶著主觀的角度」,是浪漫主義),因此讓一切萬物都沾染上我的心情(編按:我的內心情緒投射(移情)向所有外在的事物)。「無我之境」的作品是用萬物的角度看萬物,不用「我」的角度看待萬物(編按:簡言之「用客觀、旁觀者的角度」,是寫實主義),因此分不清什麼是我(編按:因為已經渾然忘我),什麼是外在事物。古人寫詩詞,寫「有我之境」的比較多,但也未必不能寫「無我之境」,有智慧的人自能創作這種「無我之境」的作品。「無我之境」人只能從內心平靜中獲得,「有我之境」則需要在動態中剎那間的安靜獲得。「無我之境」是優美,「有我之境」則是宏壯。


(一)有我之境:

特徵1.主觀
特徵2.情感(喜怒哀樂)非常明顯
特徵3.句中可代入「我」


馮延巳〈鵲踏枝〉:「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譯文:
(我)流著眼淚詢問落花的消息,凋零的花瓣無聲無息飛過鞦韆架。

說明:
場景是淚眼、花、亂紅、秋千,整個場景是透過主角眼中所見的畫面,景物都明顯帶有作者主觀的哀愁,屬於「有我之境」。


李後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譯文:
落花隨流水一去不回,今昔對比(我覺得)有如天上與人間的差別。

說明:
場景是落花、流水、天上、人間,整個場景是透過主角眼中所見的畫面,景物都明顯帶有作者主觀的哀愁,屬於「有我之境」。


秦觀〈踏沙行〉:「霧失樓臺,月迷津度,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李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
(我)怎能忍受在料峭春寒中獨自幽閉在孤寂的旅舍,聽杜鵑鳥在日暮斜陽裡一聲聲悲鳴著。

說明:
場景是孤館、春寒,杜鵑、斜陽,整個場景是透過主角眼中所見的畫面,景物都明顯帶有作者主觀的哀愁,屬於「有我之境」。


(二)無我之境:

特徵1.客觀
特徵2.情感幾乎消失不見(近乎進入禪定的寧靜)
特徵3.句中不能代入「我」


陶潛〈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在屋子東邊籬笆下採摘菊花,悠閒自得間望見南山。

說明:
作者像抽離在外的第三者,並未參與其中,而是以旁觀者遠看著採菊、見南山,作品幾乎看不出任何情緒起伏(就算笑也只是微笑,不是狂笑),主觀的「我」似乎消失了(物我合一=物我兩忘),只有淡淡的寧靜之感,屬於客觀的「無我之境」。


元好問〈穎亭留別〉:「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鬱崢嶸,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譯文:
寒冷的水波淡淡而起,白鳥悠悠而下。

說明:
作者像抽離在外的第三者,並未參與其中,而是以旁觀者遠看著寒波、白鳥,作品幾乎看不出任何情緒起伏(就算笑也只是微笑,不是狂笑),主觀的「我」似乎消失了(物我合一=物我兩忘),只有淡淡的寧靜之感,屬於客觀的「無我之境」。

延伸閱讀:

朱光潛: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

漁火.jpg


【文章出處】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是什麼?
編者: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