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jpg

禮儀師:看遍無數葬禮,學到四件事讓此生不遺憾!

「我常和別人開玩笑形容,我們是天使走進人間。看了那麼多死亡,讓我們對怎麼活更有感觸。」入行超過10年的禮儀師彭大維如此說道。

不論以何種方式離開,每個人生命的最後一程,幾乎都會經由禮儀師送行。從遺體的更衣、入棺、舉辦喪禮到下葬,這份工作的性質讓他們比常人更常面對死亡。亡者所留下的遺憾或感動,揭示了人生在世的不同課題。從看過最多人生終點的禮儀師的角度來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功課?

第一件功課: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與財的糾紛

死亡總給人陰暗、駭人的印象,但龍巖禮儀師謝志偉認為,只要抱持著尊敬的心態,往生者其實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反而是還活著的人。」


從業14年、看過700多件遺體,謝志偉觀察,喪禮上的爭執不外乎幾個原因:家人感情不睦、爭後事的主導權,以及最常見的爭產。

繁瑣的後事細節,會讓潛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張力浮上檯面。這些爭執也讓人驚覺,即便是朝夕相處的家人,也不見得了解彼此的心意。

謝志偉回憶,有對兄妹對於母親的葬法意見相佐。哥哥說:「媽媽常去法鼓山,應該想要環保葬。」,妹妹則認為,「是嗎?媽媽明明早就買好牌位了」。最後只好把骨灰分成兩罐,一半海葬,另一半送進納骨塔。

此外,錢幾乎最常見的衝突原因。謝志偉坦言,不少家屬會在討論喪事時爭吵,例如常見的「久病床前無孝子」。身為照顧者的子女認為,自己為了照顧年邁的雙親勞心勞力,不願再為喪事出錢。更有人為了爭產,要求告別式由保全看守,不讓父親的非婚生子女入場。

彭大維形容,葬禮是家族關係的「總體檢」。家族關係原有的不睦,到了這個時刻更易被激化。可能的話,生前就交代好後事,化解家人間的心結。畢竟,「告別式是對離開的人表示敬意的最後機會。再怎麼勉為其難,都要處理好。

葬禮.jpg

第二件功課:何謂善終?走到最後仍有人惦記你

與爭執不斷的喪禮相反,一場生死兩相安的後事,又是什麼樣的景象?


所謂善終,其實和成功一樣,沒有絕對的定義。」彭大維說。在他的執業經驗裡,有兩種喪禮特別讓人感動。一種是排場盛大的喪禮,代表往生者生前累積了一定的事業成就,或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

另一種則是規模不大,但溫馨動人的喪禮。例如,他曾協助一位90多歲的奶奶舉行告別式。老人家一生平凡,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和後輩的感情卻非常密切。兒女、子孫合計5、60個人,喪禮上哭聲不絕於耳,足見奶奶在家人心中的地位。

喪禮上的出席者,反映了往生者生前的為人處事。彭大維記得,有位同樣是90多歲獨居的奶奶,過世時身邊沒有其他血親。熱心的鄰居以義子、義孫的名義為她捧斗,按照奶奶的叮嚀處理後事。儘管彼此沒有血緣關係,情感的份量卻不遜於真正的家人。

只要往生者曾付出過、在別人心中有地位,有人會為了他的離開而傷心,就是人生的圓滿了。」彭大維說。

燈.jpg

第三件功課:沒有準備的人 反而容易超支

對於死亡,人們的準備往往出乎意料的少。不論是因為忌諱不談,或者單純的「沒有想到」,最後都可能變成後人的負擔或懸念。


龍巖營業處分處長、業務曾小樺觀察,對後事完全沒有概念的喪家,最容易預算超支。「因為家屬六神無主,別人提出意見你只能說好,然後衍生的費用就一筆筆加上去。」

另一種情況,則是事前準備的預算不足,在生者心中留下遺憾。曾小樺遇過一個案子,往生者59歲心肌梗塞過世。在民間信仰中,不足60歲的死亡算「枉死」。除了基本的喪葬儀式外,家屬還希望幫往生者舉辦其他法事,包括燒庫錢、請道士設壇、超渡接引等。最後因為沒有預算、親戚也不願協助,只能作罷。

「這位太太直到最後都認為,他們給往生者的東西太少了。」曾小樺指出,死亡如人生中所有的大事,準備做足,結果才能操之在己。她笑說,台灣一場喪禮平均支出高達37萬以上,「如果你買了生前契約,大概可以省10萬!」

隨著社會風氣改變,如今有愈來愈多人不懼談死,拿回生命終點的主導權。謝志偉舉例,他曾有位乳癌末期的客戶。往生前10幾天,她自行準備了入殮用的假髮,希望禮儀師能為遺體化上口紅、擦指甲油。讓飽受化療所苦的身體,能在親友面前留下漂亮的最後一面。

提前規劃身後事,不是觸霉頭,反而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的表現!

蓋棺.png

第四件功課:立下「預囑」,從此刻開始的每一天都有意義

殯葬業內流傳一句老話:「棺材裡裝的是死人,不是老人。」活在當下的道理,懂的人多,但實踐的少。


50歲那年,彭大維在日本旅行,買了一份「50年的年曆」。這份年曆本是為高中生設計,鼓勵大家寫下未來半世紀的年度目標,把人生進程具體化。例如,哪一年進大學?哪一年進公司?哪一年希望升職?

看在中年人眼裡,卻另有一番風景。「未來不是遙不可及的。這張年曆的期限到2064年,我能活到那時候嗎?」彭大維感慨的說。同一年,他寫下了一份人生的「預囑」,分為4個部分,包含生命最後一段的醫療規劃、財務分配、情感遺囑與人生回顧

在這份筆記當中,他表達了自己對父母、太太、兒女的愛與感謝,也回顧前半生的經歷。整理往事,更讓他看見自己尚未完成的人生目標,決定重新規劃生活。像是:離職飛到美國,陪女兒度過高中的最後一個學期;以禮儀師為志業,推廣生命教育,用自己的專長助人。

預囑簽上姓名與日期,夾在日常使用的行事曆裡,可以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遺囑,也是一份人生的願望提醒清單。「我現在到處推廣大家立預囑。說真的,你想要它變成遺囑還沒那麼容易咧!」彭大維笑說。

因為貼近過死,從而懂得生的喜悅。知道生命總有結束的那天,所以努力讓活著的每一日,都充滿意義。

天空.jpg

【文章出處】
《給生命的情書》(龍巖)
〈禮儀師:看遍無數葬禮,學到四件事讓此生不遺憾!

網址:

http://talkinglove.tw/?p=4590
作者:陳莞欣
【作者簡介】
陳莞欣,禮儀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