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png


題解

《韓詩外傳》,是一部雜引古事古語,自為其說的書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其書雜引古事古語,證以《詩》詞,與經義不相比附,所述與周秦諸子相出入。」可見它與《詩經》關係不大,只因書中兩百多則故事多數引用《詩經》句子來作佐證與論斷,卻未能盡得《詩經》本意,才稱為《韓詩外傳》。

本文無題,題目為後人所加,內容描寫春秋時齊國卿士國子、高子逢迎君上、賢相晏子能言善諫、齊景公知過能悟,並譏諷貪生怕死、阿諛奉承的行為。類似的故事,亦同時見於《晏子春秋》〈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死晏子諫〉,為本文之祖本,但人物及對話略有出入。北宋錢公輔〈義田記〉亦有類似情節描寫,但其原始出處實依據《晏子春秋》〈晏子布衣棧車而朝,陳桓子侍景公飲酒請浮之〉一文,與本文無關。

韓嬰,《史記.儒林傳》說他是漢朝燕人,西漢文帝時,因為講解《詩經》而被立為博士;景帝時,任常山王太傅;武帝時,與董仲舒在帝前辯論,不分勝負。因《詩經》意旨難明,故推敲詩人之意而作《韓詩》內外傳數萬言,乃三家詩中最後亡佚者。其中《韓詩內傳》乃直接闡釋《詩經》經義,在魏晉時仍有傳習之人,後亡佚於北宋。今僅存《韓詩外傳》十篇。


韓詩外傳.jpg
上圖:韓詩外傳


齊景公游於牛山之上

齊景公游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鬱鬱泰山,使古而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國子、高子曰:「然。臣賴君之賜,疏惡肉,可得而食也;駑馬柴車,可得而乘也。且猶不欲死,況君乎?」俯泣。

晏子曰:「樂哉!今日嬰之游也。見怯君一,而諛臣二。使古而無死者,則太公至今猶存,吾君方將被蓑笠而立乎畎畝之中,惟事,何暇念死乎?」

景公慚,而舉觴自罰,因罰二臣。

【文章出處】
《韓詩外傳》
〈齊景公游於牛山之上〉
原作者:韓嬰


帝王.jpg


章句翻譯

齊景公(齊景公,諡景,在位五十八年,性奢侈,好犬馬之樂,左右多諛臣,有賢相晏子時加規勸,終無大過)游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鬱鬱(茂盛貌)泰山,使古而無死者,則寡人將去(離開)此而何之(往)?」俯而泣沾襟(意指景公有感於人之必死而悲傷)
譯文:
齊景公到牛山上遊玩,朝著北方眺望齊國國土,感嘆的說:「我的國家多麼美好啊!泰山多麼茂盛。假如從古至今人都不會死,(可惜不能辦到,如果有一天)我將離開這裡去哪裡呢?」他於是低下頭哭泣,眼淚沾濕了胸前衣襟。


國子、高子曰:「然。臣賴君之賜,疏(粗)(飯,音ㄙˋ惡肉,可得而食也;駑馬(劣馬)柴車(簡陋的車子),可得而乘也。且猶不欲死,況君乎?」俯泣。
譯文:
兩位跟隨的臣子國子、高子回應說:「對啊!臣等依靠國君的賞賜,粗糙惡劣的飯食能夠藉此維生,低劣簡陋的車馬能夠藉此代步。我們都還不想死了,更何況國君您呢?」兩人也跟著低頭哭泣。

晏子曰:「樂哉!今日嬰之游也。見怯(膽小)君一,而諛(奉承)臣二。使古而無死者,則太公(姜太公,受封於呂,因姓呂,名尚,年老時隱居渭水,周文王知其賢,禮請至京,佐武王伐紂,封於齊,為齊之始祖)至今猶存,吾君方將被(通「披」,音ㄆㄧ蓑笠而立乎畎畝(田畝)之中,惟事(農事)(語助詞,無義)(擔憂),何暇念死乎?」
譯文:
晏嬰說:「真開心啊!今天我登牛山遊玩,看見一個怯懦的國君,與兩個諂媚的臣子。假如從古至今都沒有人會死,那麼齊國先祖姜尚到現在還活著,我的國君現在應該正穿著蓑衣、斗笠,站在田地裡,只擔心農事,哪有空閒去思考死後的事呢?」


景公慚,而舉觴(酒器)自罰,因(隨即)罰二臣。
譯文:
齊景公感到慚愧,於是拿起酒杯自我罰酒,跟著也懲罰國子、高子兩人。

【編者評論】
貪生怕死,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心態。但晏子所指出的重點是,身為國家領導者,他所應關心的是天下人之生死,而非僅止於個人之生死。國子、高子身為輔臣,不能發現領導者思考方向的偏離,只能附合討好老闆,故也各打五十大板。



晏子春秋.png


比較:晏子春秋.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死晏子諫

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晏子獨笑於旁。

公刷涕而顧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與據皆從寡人而涕泣,子之獨笑,何也?」

 
晏子對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則莊公、靈公將常守之矣。數君者將守之,則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處之,迭去之,至於君也,而獨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

【文章出處】
《晏子春秋》
〈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死晏子諫〉
原作者:不詳


帝王.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