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jpg
 

知人識人:古籍中至少有182個「觀其」可借鑑

「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說完這句話後,孔聖還是給出了個「九徵識人法」——君子(王)識人,或人識君子:「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猝)然問焉而觀其知(智),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則(儀態),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徵(徵驗)至,不肖(表裡不一)人得矣。」此見《莊子.列禦寇》。九徵,即人品素養的9個方面:忠、敬、能、知、信、仁、節、則、色——通過如此9個「觀其」而得人之「九徵」,乍看都不像是陽謀呢?有似於今之「釣魚執法」。

《六韜.龍韜.選將》中,姜太公則以「八徵」教周武王識別「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中外不相應,也即孔聖給出「九征」前所另言之「有貌願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釬」。八征,即:辭、變、誠、德、廉、貞、勇、態;涉及8個「觀其」,手法手段和前述「九徵」差不多,都是基於人多表裡不一而思考並提出的。同一試,可看出不同「徵」,比如試之以財,貪則不廉亦不仁——仁者愛人,不愛財物,不自私身外之物。

上所引二書之外,談到「觀(視、知、論、效、察、別、驗)其」以知人識人的古籍古書還有不少,如《大戴禮記》《化書》等(下文中所引皆簡稱書名前兩字,個別再加章節一字),此錄20種(見文後所附);或互相抄襲,或刪節篡改,或別有發揮,不考慮重複,累計「觀其」等竟有182條之多!——這肯定不是古籍中「觀其」之類的完全統計。

泛泛182條,其所知人識人之「徵」也即品質素養卻不外乎如下12方面,知識之途徑、方式不同而已。


德守

《逸周書》(《大戴禮記》):「貧賤(窮)者觀其有德守。」貧賤卑微而能安之若素、安貧樂道,那這個人就是有德有守的,是靠得住的。

貧、窮、賤者,有需求,容易把持不住,故而其德守在於不取、不受、不為。《淮南子》:「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貧者(則)觀其所不取。」《晏子》:「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呂氏春秋》:「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韓詩外傳.三》(《史記》《說苑.臣術》):「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尸子》:「賢者易知也。觀其……窮之所不取。」

《鶡冠子》:「貧者觀其所不取,足以知廉;賤者觀其所不為,足以知賢。」貧而不取固然廉,但更說明的還是其有德守。賢,賢德,賢即德。貧者可是廉者,賤者可是賢者。

《文子》:「窮即觀其所受,賤即觀其所為。」《中說》(《人物》):「貧觀(視)其所取,窮觀其所為。」有所取、有所為即有所不取、有所不為,前提看其是否符合道義,君子不愛不義之財。

看一個人的德行操守,還可以通過其在喜樂、安閒、聲色等易喚起人慾之事面前的定力。富、貴、官者之德守之驗試或即在於此。

《逸周書》(《大戴禮記》):「濫(藍)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寧)。」荒,放縱。寧,安寧,寧靜。《呂氏春秋》:「止則觀其所好,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止,閒居。僻,邪念。《文子》(《淮南》):「動以喜樂以觀其守。」

《荀子》:「與之安燕,而觀其能無流慆(音濤)也;接之以聲色、權利、忿怒、患險,而觀其能無離守也。」燕,晏也,安寧、晏然。流慆,放蕩荒淫。此句過於籠統。

《逸周書》(《大戴禮記》):「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義方,守義而方正,慎獨也。《韓詩外傳.三》(《史記》):「居則視其所親。」親,親近,喜好。《人物志》:「故居視其所安。」安,安於什麼。居,閒居。「無事」生非是很常見的,無論富貴貧賤——兩極的人尤不能讓人放心。

《六韜.龍韜》:「明白顯問以觀其德。」明知故問,看其是否有所隱瞞,通過誠判定其德。德是大概念,包括仁、義、誠、正等。

《化書》:「聞其琴瑟,則知其人之道德焉。」操琴弄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的;在古時,這卻是士人的「必修課」,《禮記.曲禮下》:「士無故不徹琴瑟。」《曲禮上》:「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通過琴瑟之技知人識人,似乎要有指揮家的水平。琴瑟和諧固然是一種文明道德的狀態。


仁義

有先官後富的,也有先富後官的。為富容易不仁,或觀富以仁,或觀仁於富。

《逸周書》(《大戴禮記》):「富貴者觀其有禮施、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成)。」曲,委曲。備(成),具備,仁善之心。

《鶡冠子》:「富者觀其所予,足以知仁;觀其大袢(音盼),長不讓少,貴不讓賤,足以知禮達。」大袢,大端。

《晏子》:「富則視其所分。」《尸子》:「觀其富之所分。」分,分予,分給。《文子》(《淮南》):「富即觀其所施。」《說苑.臣術》(《史記》《韓詩外傳.三》《人物志》《中說》):「富視(觀)其所與。」富而能分能施能予,其財便還不算不義。

《呂氏春秋》:「富則觀其所養。」所養,你的財富都用來幹什麼了。

《六韜.文韜》:「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犯,違犯禮法。其隨後自釋曰:「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

《鶡冠子》:「觀其所不行,足以知義。」無論富貴貧賤,其行皆當依道義,無道義則非德行。

《呂氏春秋》(《中說》):「通(達)則觀其所禮(好)。」通達即意味著富貴,其禮遇好惡必關仁義。

誠信

《吳越春秋》:「遠使以難以效其誠。」山高皇帝遠了,不在眼皮底下了,你是否還會一如既往?《六韜》:「使之而觀其無隱。」其隨後自釋曰:「使之而不隱者,信也。」《鶡冠子》:「使之不隱,足以知信。」二「使之」亦當是「遠使之」。

《大戴禮記》:「考之以觀其信……考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考其陰陽,看其是否是陽奉陰違的兩面派。覆,復也,覆核;或「覈」之誤,即核。「以觀其信」兩齣,一通過考察,一通過微言。《逸周書》:「復征其言以觀其精。」精,精誠。

《莊子》:「急與之期而觀其信。」限期完成,不止考驗的是誠信,更是能力。《論語.堯曰》:「慢令致期謂之賊。」《韓詩外傳.卷三.第二十二章》:「慢令致期,暴也。」又《第二十四章》:「不戒致期為之虐。」不是先慢後急、不是「賊、暴、虐」就好。

《逸周書》(《大戴禮記》):「鄉黨之間觀其信誠(憚)。」你如何對待鄉黨,或鄉黨如何議論你,都可作為衡量你誠信與否的依據。

《吳越春秋》:「內告以匿以知其信。」說點兒內部的、秘密的事兒,看你是否很快就泄露出去了。《六韜.龍韜》:「與之間諜以觀其誠。」通過「間諜」監督觀察並反饋?二觀誠信法有點兒太不君子了,屬於詭道。


忠正

《逸周書》(《大戴禮記》):「君臣之間觀其忠惠。」你忠我惠。怎麼觀之?其又有:「遠(使)之以觀其不二。」不二,即誠即忠。又是「遠使之」,還是「遠使之」——《莊子》:「遠使之而觀其忠。」

忠否正否,還看你「所舉」,特別是有權位、有責任舉薦者。當舉不舉,是失職失尊失貴;濫舉、舉人唯親,則自非忠正之「舉」。《鶡冠》:「貴者觀其所舉,足以知忠。」《文子》(《淮南》《呂氏》):「貴即(則)觀其所舉(進)。」《說苑.臣術》:「貴視其所舉。」

《晏子春秋》:「通則視其所舉。」通,通達。《韓詩.三》(《史記》《人物志》):「達則視(觀)其所舉。」《尸子》:「觀其……達之所進。」自己通達了、機遇了,也要考慮考慮別人,不能「武大郎開店」。

《六韜》:「付之而觀其無轉。」付之,給予職權、賦予重任。轉,轉借,轉移;無轉,即完成任務、忠於職守。其隨後自釋曰:「付之而不轉者,忠也」


廉潔

《逸周》(《大戴》):「其壯者觀其廉潔務行而勝私……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臨(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壯者,正當年。「傍大款」者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廉。

《逸周書》(《大戴禮記》)又有:「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輕,輕浮,輕舉妄動。

《淮南子》(《文子》《莊子》):「委以財貨以論(觀)其人(仁)。」《六韜.龍韜》:「使之以財以觀其廉。」臨財臨物臨貨而不苟得,往小了說是廉,往大了說即是仁。


智能

《逸周書》:「設之以謀以觀其智。」一起議事、謀事,看其才智如何。《六韜·.文韜》:「事之而觀其無窮。」無窮,來者不拒,總是得心應手。其隨後自釋曰:「事之而不窮者,謀也。」足智多謀,謀即智即能即辦法。《吳越春秋》:「與之論事以觀其智……指之以使以察其能。」使,事也。通過論事、辦事,觀察其智能。

《大戴禮記》:「挈之以觀其知。」挈,帶領,置於身邊。知,智也。

《鶡冠子》:「受官任治,觀其去就,足以知智。」去就,革弊鼎新,也即如何「在其位,謀其政」的問題,也是智而能的問題。《韓詩外傳.卷一.第二十四章》:「好惡去就者,所以說(悅)心也。……就仁去不仁,則民心悅矣。」

《大戴裡記》(《逸周書》):「煩之(以事)以觀其治。」《莊子》:「煩使之而觀其能。」能則治,不能則亂。

《荀子》:「與之舉措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與時俱進。

《莊子》:「卒然問焉而觀其知。」卒,猝,突然;看其能否急中生智、應對自如。


言辭

《六韜.龍韜》:「問之以言以觀其辭,窮之以辭以觀其變。」變,應變,或辯。《鶡冠子》:「口利辭巧,足以知辯。」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必要的。封建社會用人是講究「身言書判」的:身,相貌身材;言,口齒語言;書,書法字跡;判,智能思維。有人曾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意思正確通順地表達出來,他的思索也就同樣是雜亂無章的,他怎麼能夠辦好受人委託的事情呢?」(史達林語)

《呂氏春秋》:「習則觀其所言。」看似檢驗所學,實則看其是否學以致用。說得明白,也即學的明白,反之亦然。


勇節

《逸周書》(《大戴禮記》《六韜.龍韜》):「示(告)之以難以觀其勇。」《文子》:「視其所患難以知其所勇。」《淮南子》:「視其更難以知其勇。」難,危難。更,經歷。

《莊子》:「告之以危而觀其節。」《文子》(《淮南》):「振以恐懼以觀(知)其節。」要的是臨危不懼!與其說這是節,不如說是勇。《六韜·文》:「危之而觀其無恐。」其隨後自釋曰:「危之而不恐者,勇也」《鶡冠子》:「迫之不懼,足以知勇。」

《呂氏春秋》:「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特,特有的品質,即勇。有節制力,能以靜制怒,這是「小節」,非「大節」。《逸周書》(《大戴禮記》):「怒之以觀其重。」重,持重,沉得住氣。


禮敬

《逸周書》(《大戴禮記》):「其老者觀其思(意憲)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應該是尊老敬老,當然我們反對倚老賣老。其又有:「昵(邇)之以觀其不狎(倦)。」《論語.陽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莊子》:「近使之而觀其敬。」

《荀子》:「校之以禮,而觀其能安敬也。」校,驗也。


孝悌

《逸周書》(《大戴禮記》):「其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悌(弟)……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和友……省其喪哀觀其貞良。」貞良,仁孝也。《呂氏春秋》:「哀之以驗其人。」

孝悌乃真正的「大端」,是中華民族歷來所提倡的,因為「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孝經·廣揚名》)。《孝經緯.附錄》:「事親孝,故忠可遺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何以182個「觀其」中涉及「孝悌」的卻不多呢?


情志

《逸周書》(《大戴禮記》):「方與之言,以觀其志。」觀其所言不僅可以檢驗其所學,亦可看出其志向、意志;當然,我們首先要有判斷力,不能為大言、狂言所迷惑。《呂氏春秋》:「聽則觀其所行。」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我們歷來反對言行不一,主張「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今我們更反對憎惡「兩面人」「多面人」。

《呂氏春秋》:「苦之以驗其志。」這個比察言更準確,雖然手段還是不夠光明正大。《大戴禮記》:「探取其志以觀其情。」情之所鍾,足見其志。這是可逆的。

《化書》:「觀其書篆,則知其人之情性焉。」所謂字如其人——從書寫看一個人的性情是一個技術活。


酒色

財物之外,酒色亦是人之最難把握的。這其實也屬德之範疇。

《逸周書》:「醉之酒以觀其恭。」《大戴禮記》:「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看看在酒精的作用下是否保持恭謹、是否失態。俗謂「酒品看人品」,酒後無德則無德矣。《莊子》(《六韜.龍韜》):「醉之以酒而觀其則(態)。」則,清醒時所能遵守、克制的。

《吳越春秋》:「飲之以酒以視其亂。」這是一個委婉一點兒的漸進的辦法。亂,也即失則失態。

《逸周書》(《大戴禮記》):「從(縱)之色以觀其常。」常,常態,平常,往常。《六韜.龍韜》(《吳越春秋》):「試(示)之以色以觀(別)其貞(態)。」貞,狹隘點兒講就是對夫妻之另一方、對家庭的忠貞負責。

《莊子》:「雜之以處而觀其色。」雜處,當然是男女雜處,更生動的試驗。不雜處不亂不難,坐旁邊也即雜處而不亂稍難,坐懷而不亂就只有柳下惠等寥寥了。《孟子.萬章上》:「好色,人之所欲。」又《告子上》:「食色,性也。」


前面講,從交友上,可識人廉否,實際上遠不止此,從交友上甚至可見整個人之端倪,《韓詩外傳.八》(《孔子家語》):「欲(不)知其人視其友。」《呂氏春秋·論人》亦曰:「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身邊人)。」總體上認識一個人,還可通過其父母,《孔子家語》(《韓詩外傳.八》):「不(欲)知其子視其父(母)。」養不教,父之過;教而成,父母功。遺傳之外,父母的影響是至早至深至遠的;當然,有其父無其子或反之的情況也是有的。《論語》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是一個整體識人法,也即從其為什麼做(事情)、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來知識一個人。

「觀其」以知人識人,182條之許多於今還是有現實借鑑意義、有可操作性的,是可發揚發揮的。


面相.jpg

附:20種古籍中的182個「觀其」

1.《大戴禮記.文王官人》32「觀其」:富貴者觀其有禮施也,貧窮者觀其有德守也,嬖寵者觀其不驕奢也,隱約者觀其不懾懼也;其少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也,其壯觀其潔廉務行而勝其私也,其老觀其意憲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也;父子之間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間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間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間觀其信憚;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考之以觀其信,挈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濫)之以樂以觀其不寧;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縱之以觀其常,遠使之以觀其不二,邇之以觀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觀其情,考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成;方與之言,以觀其志。

2.《逸周書.官人解》29「觀其」:富貴者觀其有禮施,貧賤者觀其有德守,嬖寵者觀其不驕奢,隱約者觀其不懾懼;其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悌,其壯者觀其廉潔務行而勝私,其老者觀其思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信誠;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設之以謀以觀其智,示之以難以觀其勇,煩之以事以觀其治,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喜之以觀其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酒以觀其恭,從之色以觀其常,遠之以觀其不二,昵之以觀其不狎;復征其言以觀其精,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方與之言,以觀其志。

3.《呂氏春秋.季春紀·論人》14「觀其(以驗)」: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

4.《六韜.文韜.六守》6「觀其」: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其《龍韜.選將》8「觀其」: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

5.《鶡冠子.道端》11「觀其(知)」:富者觀其所予,足以知仁;貴者觀其所舉,足以知忠;觀其大袢,長不讓少,貴不讓賤,足以知禮達;觀其所不行,足以知義;受官任治,觀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懼,足以知勇;口利辭巧,足以知辯;使之不隱,足以知信;貧者觀其所不取,足以知廉;賤者觀其所不為,足以知賢;測深觀天,足以知聖。

6.《莊子.列禦寇》9「觀其」: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7.《淮南子.氾論訓》9「觀(知、論)其」:貴則觀其所舉,富者觀其所施,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貧者觀其所不取;視其更難以知其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論其人,振以恐懼以知其節。

8.《文子.上義》8「觀(知)其」:貴即觀其所舉,富即觀其所施,窮即觀其所受,賤即觀其所為;視其所患難以知其所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貨財以觀其仁,振以恐懼以觀其節。

9.《韓詩外傳.卷三.第六章》5「視其」:居則視其所親,富則視其所與,達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其《卷八·第九章》3「視其」:欲知其子視其母,欲知其人視其友,欲知其君視其所使。

10.《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6「觀(效、知、視、察、別)其」:遠使以難,以效其誠;內告以匿,以知其信;與之論事,以觀其智;飲之以酒,以視其亂;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別其態。

11.劉向《說苑.臣術》4「視其」:貴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貧視其所不取,窮視其所不為。其《雜言》2「視其」: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

12.《史記.魏世家》5「視其」: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13.劉劭《人物志.效難》5「視其」: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

14.《晏子春秋.內篇問上》4「視其」: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

15.《荀子.君道》4「觀其」:校之以禮,而觀其能安敬也;與之舉措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與之安燕,而觀其能無流慆也;接之以聲色、權利、忿怒、患險,而觀其能無離守也。

16.《孔子家語.六本》4「視其」: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

17.王通《中說.天地篇》4「觀其」:富觀其所與,貧觀其所取,達觀其所好,窮觀其所為。

18.譚峭《化書.仁化·知人》4「觀(聞)其」:觀其文章,則知其人之貴賤焉;觀其書篆,則知其人之情性焉;聞其琴瑟,則知其人之道德焉;聞其教令,則知其人之吉凶焉。

19.《尸子.勸學》3「觀其」:觀其富之所分、達之所進、窮之所不取。
 

20.《論語.為政》3「觀(視、察)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這182條或有一兩條是與「知人識人」無直接關係的;其都是誰說的似並不重要,記為「孔子曰」的也可能是假託。

延伸閱讀:

古書古籍中的166個「觀其」,教你如何識人!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知人識人:古籍中至少有182個「觀其」可借鑑

(編按:原文錯字及闕字已予更正)
2017-09-27
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ynb5l2k.html
作者:張新春
【作者簡介】
張新春,中國遼寧新民人,1963年11月生,業餘作家,喜愛文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