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jpg

〈杜子春〉與人性中的「愛」

寫著古典小說報告,忽然在細讀文本時湧現一股不知所以然的感動。〈杜子春〉是一篇唐代傳奇,有人認為他可稱得上「唐代傳奇之冠」,至今我才總算是贊同了。

故事簡述:

這篇傳奇小說篇幅很長,描述一個浪蕩子被煉丹老人選中,經歷種種成仙考驗的故事。杜子春從一個埋怨親友待他不好的自私浪蕩子,成為一個懂得資助親族、分享錢財的人,因而正式接受老人的考驗。老人帶他到煉丹的大爐旁,要求他之後遇到任何幻象都不能退縮,一定要「保持沈默」。杜子春於是接受幻象中的軍隊拷問、野獸撲殺、自然災難、鬼神妖怪的威脅,但他無動於衷。接著鬼怪抓來他的妻子,一寸寸從腳剁起,妻子的哭喊他仍毫不在意。
於是鬼怪將杜子春斬首,扔到地獄裡繼續受刀山劍樹之苦,投胎做人後生為女兒身,成長過程受到肉身的痛苦、親戚的侮辱、丈夫的誤會,他依然堅持不開口。直到丈夫大怒,將其子砸在石上血濺數步,杜子春愛生於心,忽然忘記前約,失聲說:「噫!」這一開口,他猛然從幻境中回神,發現自己仍坐在火爐前,大火燒壞了一切,也毀了他與老人成仙之途。道士嘆了口氣,說:「你的心已無喜、怒、哀、懼、惡、慾,只有『愛』尚未忘記啊!」杜子春終於歎恨而歸。 

讀後手札:

〈杜子春〉一文的閱讀,給我許多意外的感動。它是個典型的「成長小說」,主角杜子春經歷種種關卡,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破除人性的侷限,越來越接近「仙」的境界。 

劇情後半段,老人要求杜子春保持沈默,使得試煉變得更加深刻。究竟「沈默」的意義何在?言語是人與外在的橋樑,「沈默」則是切斷聯繫的象徵。同學提到「沈默」使得一切遭遇只能悶在心頭,變得更加無法忍受,更適合用來考驗。

至於我,則認為因為「沈默」時,人的思維才是最活躍的,故杜子春這段「沈默」,其實是為他保留思考、自我監控的空間。因此「沈默」亦可解讀為心理學上的「後設認知」,是一種超然的視角,時時提醒、監控自己的行為,使之不脫離理性層次。

一旦沈默消失了,代表自己脫離觀照的角度,失去理性重回「人性」,故沈默的消失也代表修道失敗。

但杜子春是直到面對「親子之愛」時才失去沈默,突顯了「愛」在人性中扮演的最核心、最關鍵的地位。這個「巨大沈默」的失去,反而突出「愛」在人性中的價值。杜子春求仙失敗,歎恨而歸,或許以超然的「仙」的角度來看,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因沒有堅持而徒然了,但從真實的「人性」來看,他因「愛」而失守,反而使得「愛」在人性中得到彰顯。從絕對的理性、超然轉為感性與人性,「愛」終是我們心甘情願的束縛。

唐代多的是愛情故事,〈杜子春〉寫的是求仙故事,卻在其中透露出對人間情感的觀照,人性中什麼都可以去掉,但「愛」卻是人與仙最終的界線,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要素。這裡的「愛」不是狹義的愛情,而是廣義的親情、感情。作者扣除人的各種性與欲後,將「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定位在「愛」的有無,是否意味著「情感」是人一生最離不開的歸屬?

所有的幻境其實是人生的縮影。 

幻境已逝,唯有情感留下了曾經「活著」的痕跡,或許擁有愛人的能力,正是生而為人最大的禮物。


生命中的每份情感如此珍貴──正因有某些「執著」,我們擁有了自己。我們知道在日昇日落中,自己正好端端地活著。

【文章出處】
《旅行的色彩》(隨意窩Xuite)
讀〈杜子春〉與人性中的「愛」〉
2007-01-21
網址:

https://blog.xuite.net/anwu74/wretch/126275692-%E8%AE%80%E5%B0%8F%E8%AA%AA%EF%BC%9A%E3%80%88%E6%9D%9C%E5%AD%90%E6%98%A5%E3%80%89%E8%88%87%E4%BA%BA%E6%80%A7%E4%B8%AD%E7%9A%84%E3%80%8C%E6%84%9B%E3%80%8D
作者:anwu74(Angel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