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jpg


題解

本文選自《欒城集》,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五七),蘇轍十九歲時寫給樞密使韓琦的一封自薦信。

韓太尉,指韓琦,曾與范仲淹同守陝邊防禦西夏,同任樞密副使。嘉祐元年入朝為樞密使,三年拜相。樞密使是樞密院的首長,掌管全國兵事,相當於秦、漢時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太尉之職,故稱他為韓太尉。嘉祐元年蘇轍與父兄三人至汴京,甚得歐陽脩等之賞識,翌年,又與兄軾同榜及第,一時名動京師。蘇轍在京師見過不少名人,卻以未見身居要津的韓琦為憾。因此寫了這封自薦信,向韓琦表達景仰之忱,請求晉見受教。

「上書」原本是臣下向君王陳議政事的奏議文體,或稱奏書,以後只用於寫給尊長的信。本書信中,先闡述了「養氣以成文」的道理,指出內在的自我修養,外在的閱歷交遊,對作文的重大作用;再提出為增長見識的求見至誠;最後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作結。文筆流暢,氣概不凡,迥異於一般阿諛取媚的干謁文字。


書房.jpg
示意圖


寫作緣起

北宋仁宗嘉祐元年,蘇轍與父、兄同至汴京,頗受歐陽脩等人賞識,次年與蘇軾同榜及第,名動京師,而年方十九歲的蘇轍,在京師見過不少名人,卻未曾見過身居要津的太尉韓琦為憾,就寫了這一封情理暢達的自薦信(求職信)求見,表達景仰之忱,請求晉見受教。

韓琦是樞密院的首長,掌管全國兵事,相當於秦漢時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太尉之職,故稱他為韓太尉。曾與范仲淹同守陝邊防禦西夏,時邊區民有歌唱「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國文教學.png


「干謁」主題

「干」是「求」(如:矯俗「求」名),「謁」是拜謁尊長。合而言之,干謁就是為謀求祿位而請見當權的人。干謁以古代而言是求官,今日來說就是求職、自我推薦。「上書」原本是臣下向君王陳議政事的奏議文體,或稱奏書,以後只用於寫給尊長的信。


國文教學.png


上樞密韓太尉書

太尉執事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矣!

延伸閱讀:

如何推銷自己----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翻譯)

【文章出處】
《欒城集》
上樞密韓太尉書
原作者:蘇轍


蘇轍.jpg
上圖:蘇轍
蘇轍自敘帖題跋.jpg
上圖:蘇轍.自敘帖題跋


註釋翻譯

第一段段旨:(起)以孟子、司馬遷為例證,提出「文者氣之所形」的觀點,藉此開啟下文。

太尉執事(左右辦事的人。為書信中的提稱語,表示不敢直接陳述,託左右轉告)
譯文:
敬呈太尉左右:


轍生(天性)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文章)(者,停頓的語氣詞)(人的胸襟氣度)之所形(表現)
譯文:
轍生性好寫文章,曾經深切地想過,以為文章是一個人胸襟氣度的具體表現。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獲得)
譯文:
然而文章不是光靠學習就可以寫好,胸襟氣度卻是可以修養獲得的。

◎蘇轍認為文學創作不能只是刻意學習字面技巧,而應該更注重作品背後的器識格局(人格特質)的培養。
◎意近於: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至誠積中,英華發外=誠於中,形於外=腹有詩書氣自華=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孟子.png
上圖:孟子
史記.png
上圖:太史公司馬遷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盛大貌)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音ㄔㄥˋ,相當)其氣之小大。
譯文:
孟子說:「我擅長培養我浩然的正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宏大廣博,充滿在天地之間,正和他胸襟的大小相稱。

◎器識格局的培養,第一種途徑是培養道德正氣,孟子善養浩然正氣,表現在他的作品,自然流露一股寬宏的氣象,這種作品呈現的氣象,與作者器識格局是一致的。
◎孟子養氣說原文:
「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


太史公行天下,周(遍)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今遼寧、河北、山西一帶,古稱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交遊,故其文疏(流暢)(通「宕」,奔放),頗(很)有奇氣。
譯文:
太史公司馬遷遊歷天下,遍覽各地名山大川,和燕、趙地方的英雄豪傑交遊,所以他的文章流暢奔放,很有奇特的氣概。

◎器識格局的培養,第二種途徑是擴大個人閱歷,太史公周遊天下,結交天下英豪,都擴大其視野。表現在他的作品,自然流露豪放不拘的氣質,和一般人相比,是極有個人特色而與人不同的。
◎太史公周遊天下原文:二十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窺)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


此二子者,豈(哪裡)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心胸)而溢(流露)乎其貌,動(發表)乎其言而見(表現)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譯文:
這兩個人何曾拿著筆學寫這樣的文章呢?他們的氣充滿胸中,自然地流露到外表,發表在言論上,表現在文章上,而他們自己也並不自覺呢。

◎這兩個人,並非刻意去學習寫出這種風格作品。其實,人格特質充溢於內心之後,會逐漸流露在外在的容貌、言辭、作品,只是自己還不知道而已。
◎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學者都論及「文與氣」的關係,但「養氣為文」之說,則為蘇轍首倡。蘇轍認為養氣有兩個途徑:一是內在的修養,例如孟子善養浩然之氣,所以文章「寬厚宏博」,與其氣之大小相稱。二是外在的閱歷,這包括人物交遊的激盪,山川形勝、奇聞壯觀的陶冶,例如司馬遷的「其文疏蕩,頗有奇氣」就是。這些閱歷都足以提升個人生命力的品質和強度。而就文中所言,顯然蘇轍更重視閱歷養氣,這是他的獨倡之見,也是他對文論的一大貢獻。

◎文章本為求見而寫,希望博得賞譽提攜,但作者卻宕開一筆,從「彼」處養氣著手,借賓顯主,把自己求見韓琦的理由,建立在增廣閱歷可以養氣的基礎上,讓高尚的文章成為溝通的媒介,心態十分優雅。於是一封平凡的求見信,就成為論文氣、求養氣而溢才氣、顯志氣的自薦書;與一般奉承權勢、阿諛取媚的干謁文字,迥然不同。

問題:
說明蘇轍論氣的內容為何?請說明蘇轍所提出兩種養氣的途徑。

答:
蘇轍所論的氣,偏重於主觀的道德修養,繼承孟子的儒家養正氣傳統,再加上太史公從閱歷天下山川、結交天下豪俊而得。他提出的文學見解,認為「文者氣之所形」,並強調「氣可以養而致」,表明後天的修養閱歷比先天遺傳的氣質更為重要。蘇轍提出兩種養氣的途徑:

1.內在的修養,即道義養氣以孟子為例,認為孟子文章之所以「寬厚宏博」,關鍵在於培養自我的浩然之氣。
2.外在的閱歷,即閱歷養氣以司馬遷為例,認為司馬遷文章之所以「疏蕩有奇氣」,是與他不平凡的壯遊閱歷和豐富的現實生活分不開的。

問題:
比較曹丕〈典論論文〉與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二者氣論的不同:
答:
另參見:
蘇轍「氣論」及曹丕、蘇轍「氣論」比較


秦嶺.jpg
上圖:秦嶺
黃河.png
上圖:黃河


第二段段旨:(承)承接上段「養氣」之說,以「先抑後揚」的筆法,先言家鄉所見所讀皆不足以激發志氣(抑─借賓);於是離開家鄉,觀覽名山大川,及至京師見聞富麗,又見到歐陽脩,因而眼界大開(揚 ─ 顯主)。回應前段司馬遷的行天下以自壯,並由歐陽脩引出見韓琦的想望。

轍生十有(通「又」,音ㄧㄡˋ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周制,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擴大自己的胸襟)
譯文:
我(轍)出生已經十九歲了。在家時所交遊的,不過家鄉附近的人;看到的不過在幾百里的範圍,沒有高大的山和廣闊的平原,可以登臨遊覽,開闊胸襟。

◎承接上段「養氣」之說,以「先抑後揚」的筆法,先言家鄉所見所讀皆不足以激發志氣(抑筆---借賓),於是離開家鄉,以觀世界之大。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譯文:
諸子百家的著作,雖然無所不讀,但都是古人過去的事跡,不足以激發志氣。


恐遂(因此)汩沒(沉淪),故決然(果決)捨去(離開),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譯文:
我恐怕就此沉淪其中,所以毅然決然離開家鄉,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好使我知道天地的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盡情)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感情激昂)想見古之豪傑。
譯文:
我經過秦、漢的舊都,盡情地欣賞那終南山、嵩山和華山的高峻;在北邊看見那黃河的奔流,使我感情激昂很想見見那古代的英雄豪傑。

◎「慨然」二字寫出其追慕往古,蒼涼慷慨的情懷。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宮殿)之壯,與倉廩(音ㄌㄧㄣˇ,倉庫)、府庫、城池(護城河)、苑囿(音ㄧㄡˋ,花園)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譯文:
到了京城(汴京),仰望著天子宮殿的雄壯,和倉廩、府庫、城池、苑囿的豐富與宏大,然後才知道天下的雄偉壯麗。


歐陽脩.jpg
上圖:歐陽脩
王安石.jpg
上圖:王安石


見翰林歐陽公(指歐陽脩。嘉祐二年(西元一○五七),歐陽脩以翰林學士權知貢舉(暫時代理主持科舉考試),蘇轍在該年中進士),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俊秀奇偉),與其門人(指曾鞏、王安石等門人)賢士大夫(指梅堯臣、蘇舜欽等友人)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譯文:
見到翰林歐陽公,聽了他宏博具有說服力的議論,看了他俊秀奇偉的儀表,又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們(如曾鞏、王安石、徐無黨等門人,及梅堯臣、蘇舜欽等友人)交遊,然後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這裡了。

◎觀覽名山大川,及至京師見聞富麗,又見到歐陽脩,因而眼界大開(揚筆---顯主)。


韓琦.png
上圖:韓琦
韓琦.png
上圖:韓琦
韓琦信宿帖.png
上圖:韓琦.信宿帖(又名:謝歐陽公帖)(貴州博物館藏)


第三段段旨:(轉)以前文之鋪墊,正式寫出求見之旨。由「於山」、「於水」、「於人」三個並列的句式再次強調已見之多,接著將韓琦置於其上,強調得到韓琦的指導,才能成就所見之大,使養氣之行功德圓滿,無所缺憾。

太尉以才略(才能謀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音ㄉㄢˋ,畏懼)以不敢發(發兵作亂),入則周公、召公(在朝執政則有如周公、召公之輔佐,輔佐武王、成王建國),出則方叔、召虎(經略在外則有如方叔、召虎,為周宣王平定蠻夷,中興周室。召,音ㄕㄠˋ,而轍也未之見焉。
譯文:
太尉的才能謀略為天下第一,國家倚靠您才沒有憂患,四方蠻夷畏懼您的威名而不敢發兵作亂,在朝執政,您如同周公和召公佐理天下;經略在外,又如同方叔和召虎平定夷邦,可是轍竟還沒有見過您的面呢!

◎以前文之鋪墊,正式寫出求見之旨。由「於山」「於水」「於人」三個並列排比再次強調已見之多,接著將韓琦置於其上,強調得到韓琦指導才能成就所見之大,使養氣之行無所缺憾。
◎行文疏宕,用字傳神。朗讀本文,使人頗有抑揚頓挫、流暢奔放之感,此與其多用對偶、排比的句法和生動傳神的用字有關。如「(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等對偶句,有穩重和諧,凝練精約之美;如「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等之排比句,表現了廣闊的內容、磅礡的氣勢,有節奏起伏的旋律美。用字之生動傳神,如「決然捨去」一句,「決然」二字,顯現其果決明快,意氣風發的神情;「恣觀」句,著一「恣」字,道盡其飽覽巍峨的滿足感;「慨然想見古之豪傑」句,「慨然」二字,殫記其追慕往古,蒼涼慷慨的情懷。由此可知,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做什麼)
譯文:
一個人做學問,如果不樹立遠大的目標,即使學得多又做什麼呢?


轍之來也(到京應科舉考試),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譯文:
轍來到這裡,在山之中,看見了終南山、嵩山和華山的高峻;在水之中,看見了黃河的巨大深遠;在人之中,看見了歐陽公,可是還沒有見過太尉您呢!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丰采、風範),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譯文:
所以希望有機會瞻仰賢人的丰采,聽您說一兩句話,來激勵充實自己,然後才算完全看到了天下最偉大的山川人物,而不再感到遺憾了。


蘇轍.png
上圖:蘇轍
蘇轍春寒帖.jpg
上圖:蘇轍.春寒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第四段段旨:(合)此段說明求見韓琦的目的,仍然歸結到文章開頭的養氣學文一事,婉轉點出求見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而非求官,讓韓琦了解他為國所用之心,願意指點賜教。

轍年少,未能通習(通曉熟習)吏事(官吏的事務)
譯文:
轍年輕,還沒通曉熟習做官的事情。


(以前)(助詞,無義)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微薄的俸祿);偶然(僥倖)得之(考上進士),非其所樂。
譯文:
先前來到京師,不是想謀取微薄的俸祿;意外地獲得它(考上制科),也不是自己樂趣所在。

然幸得賜歸待選(被准許回家,等候銓選任職),使得優遊(從容閒暇)數年之間,將以益(更加)(鑽研)其文,且學為政。
譯文:
然而慶幸而得賜准回家,等候銓選任職,使我能夠從容閑暇幾年,我將更加鑽研練好文章,和學習處理政事。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承蒙(你)、委曲(你))教之(我),又(更)(慶幸)矣!
譯文:
太尉若以為我還可教而承蒙您屈尊來教導我,這是我更為慶幸的事了!

◎此段說明求見韓琦的目的,仍然歸結到文章開頭的養氣學文一事,婉轉點出求見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而非求官,讓韓琦了解他為國所用之心,願意指點賜教。
◎本文通篇注意在此,立言在彼。文章本為求見而寫,希望博得賞譽提攜,但作者卻宕開一筆,而在「彼」處著手。從養氣益文盡情展開議論,借賓顯主,把自己求見韓琦的理由,建立在增廣閱歷可以養氣的基礎上,讓高尚的道德文章成為溝通的媒介,心態十分優雅。於是一封平凡的求見信,就成為論文氣、求養氣而溢才氣、顯志氣的自薦書;與一般揄揚權勢,阿諛取媚的干謁文字,迥然不同。

問題:
假設你是韓琦,說一說蘇轍的這封信有哪些內容最能打動你,使你願意接見他?
答:
1.來信者口氣不小,竟說「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還想「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不免使人有「後生可畏」的感覺,而引發一窺究竟的興趣。
2.來信者說他曾見過文壇泰斗翰林歐陽公,則應非莽撞無知之徒。而且連歐陽脩都已見過他了,我韓琦身為當朝重臣,豈能拒賢者於千里之外。
3.來信者將我韓琦比作古代的周公、召公、方叔、召虎,其恭敬之心真是無以復加,也是真能知我者。
4.來信者不但以周公、召虎來比擬我,更將我與終南山、嵩山、華山、黃河、歐陽脩並列。從未被人如此稱讚,對方實是情真意切。
5.本來擔心這些恭維不過是對方攀附權貴的敲門磚而已,但見他在信末說:「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那麼應該見見亦無妨,因為見了面也不用許諾他什麼。
6.來信者一直強調他「好為文」,又說回去後會「益治其文」,我若接見這樣一位儒雅之士、有為青年,亦是雅事一件,必能傳為美談。而若能用自己的經驗去啟迪後人,也是我素來的願望,何樂不為呢?
問題:
旅遊可以增廣閱歷、激發志氣,請說說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有哪些事可以激發志氣,培養文氣?

答:
1. 參與社會服務工作,觀察社會百態也會使我們內心有所激盪。
2. 參加一場運動比賽,或觀看精彩球賽,抑或親臨一場大型演唱會,都會有令人激昂振奮的感覺,發而為文,其氣當不可遏抑。
3. 與某個我們心中嚮往的大人物交流、對談,亦能生發壯志。


嵩山.jpg
上圖:中嶽嵩山
華山長空棧道.png
上圖:西嶽華山.長空棧道


上樞密韓太尉書的寫作手法

國文教學.png

國文教學.png



本文的寫作手法及特殊修辭整理

【賓主法】----賓為次要論述,主為主要論述,藉次要論述來對照出主要論述。

【虛實法】----本文外在文章的論述起點:自始至終均圍繞於「養氣」這個重心,論文述志。但內在動機其實是期盼求見太尉,引薦自己。

【抑揚法】----先前所見的狹隘為「抑」,之後眼見天下大觀的震撼為「揚」。

【烘托法】----鋪陳一切山川名人,目的均在為了凸顯「韓太尉」這個核心目標。

【對比法】----對比先前的狹隘與之後眼見天下大觀的震撼=>關鍵在於「決然捨去」!

【呼應法】----各段線索脈絡前後相承,造成首尾相應的效果。

其他特殊修辭:
【錯綜(伸縮文句)】---例: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 
       
其他特殊用語:
【謙詞敬詞】---例:太尉「執事」、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關鍵在主詞

延伸閱讀:

「上樞密韓太尉書」的孿生兄弟----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全文翻譯)

終南山.png
上圖:終南山


【整理製表】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