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JPG


題解

〈為自己減刑〉是余秋雨的一篇隨筆散文,選自《掩卷沉思》。本文通過對監獄朋友的鼓勵,他已忘記了獄中的艱苦,發奮學習和譯書,最終快樂地獲得成功一事,點出「減刑」這一心靈解放和自由。

初看題目,似覺好笑,減刑是執法機關的事,哪有自己為自己減刑的呢?但本文正是巧借了常人的思維方式,選取了獨特的觀察視角,用司空見慣的事例,揭示出幾乎人人都有但又難以自拔的生存狀態——心造的監獄。

文章中提到兩種人:一位是監獄中的朋友,把服刑時間當作學習時間。擠出時間學習英語,出獄後帶出一本六十萬字的譯本準備出版。另一位是不喜歡自己職業的汽車售票員,每天懶洋洋地招呼乘客,愛理不理地售票。使公共汽車成了這位售票員的監獄。兩件事兩個人,對比鮮明,把心造的監獄詮釋得明明白白。推而廣之,仇人也是一座監獄,自己所嫉妒的對象也是一座監獄,各種各樣心靈的刑罰造成不同的效果,最後的結果是對自己不利,消磨身心。既然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何必與自己太過不去?

本文的宗旨是發人深省的。人因慾望的困擾或心理狹隘的作怪,產生了種種煩惱,無疑是自己困擾了自己心靈,可謂「作繭自縛」、「畫地為牢」,自投精神的監獄和羅網,又與他人何干?如果想成為積極快樂和會生活的人,那就對工作和生活多一份執著和熱情,對他人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對挫折和打擊多一點看淡和超脫的思考吧!


監獄.JPG


為自己減刑

一位朋友幾年前進了監獄。有一次我應邀到監獄為犯人們演講,沒有見到他,就請監獄長帶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了一句話:「平日都忙,你現在終於獲得了學好一門外語的上好機會。」

幾年後我接到一個興高采烈的電話:「嘿,我出來了!」我一聽是他,便問:「外語學好了嗎?」他說:「我帶出來一部六十萬字的譯稿,準備出版。」他是刑滿釋放的,但我相信他是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

茨威格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奧地利籍猶太裔作家)在《象棋的故事》裡寫一個被囚禁的人無所事事時度日如年,而獲得一本棋譜後日子過得飛快。外語就是我這位朋友的棋譜(指導下棋布局方法的書),輕鬆愉快地幾乎把他的牢獄之災全然赦免。

真正進監獄的人畢竟不多,但我卻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與我的這位朋友相反,明明沒有進監獄卻把自己關在深造的監獄裡,不肯自我減刑、自我赦免。

◎監獄有二種,一種是「有形的監獄」,一種是「無形的監獄」,有形的監獄關的囚犯少,無形的監獄關的人心多。

我見到過一位年輕的公共汽車售票員,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歡這個職業,懶洋洋地招呼,受理不理地售票,時不時抬手看著手錶,然後滿目無聊地看著窗外。我想,這輛公共汽車就是他的監獄,他卻不知刑期多久。其實他何不轉身把售票當作棋譜和外語呢,滿心歡喜地把自己釋放出來。
◎「心的監獄」表現(投射)在外在事物上。
◎不喜歡的工作,就是一座無形的監獄。

對有的人來說,一個仇人也是一座監獄,那人的一舉一動都成了層層鐵窗,天天為之而鬱悶忿恨、擔驚受怕。有人乾脆擴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物件也當作了監獄,人家的每項成果都成了自己無法忍受的刑罰,白天黑夜獨自煎熬。
◎仇恨的對象,就是一座無形的監獄。
◎嫉妒的對象,就是一座無形的監獄。


聽說過去英國人在印度農村抓竊賊時方法十分簡單,抓到一個竊賊便在地上畫一個圈讓他呆在裡邊,抓夠了數字便把他們一個個從圓圈里拉出來排隊押走。這真對得上「畫地為牢」(古時就地畫一範圍作為監牢,使犯人站立其中以示懲罰)這個中國成語了,而我確實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監獄並沒有鐵窗和圍牆。

人類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尋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設置不自由。環顧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帶著一座座監獄在奔走。老友長談,苦歎一聲,依稀有琅璫
(金屬或玉石撞擊聲)之音在歎息聲中盤旋。
◎世上許許多多的人,眉眼間都各自帶著一座座無形的監獄。

◎人在皮膚以下,都被判了終身的監禁。

舒一舒眉,為自己減刑吧。除了自己,還有誰能讓你恢復自由?
◎心的監獄是否能減刑出獄,決定於自己的一念之間。


監獄.JPG


【文章出處】
《掩卷沉思》(爾雅出版)
〈為自己減刑〉
1999-07-20
作者:余秋雨
【作者簡介】

余秋雨,中國浙江餘姚市人,1946年生。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等校兼職教授。為中國當代著名的戲劇、美學理論學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出身農村,從小親近山川自然,青年時對歷史文化多所思考,加上喜歡到處旅行,使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宏觀的史識、人文的關懷,對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分子的處境都有獨到的體會,文筆清新流暢,理性兼具感性,深富感染力。曾獲上海優秀文學作品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等多項榮譽。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