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jpg

詞的韻與平仄有哪些規則?詞律與詞譜是怎樣的書?

詞又稱「詩餘」與格律詩(近體詩)有很親近的血緣關係,兩著在用韻與平仄上有關係又有區別。從這些關係和區別中,可以填詞需要掌握的一些必要規則。

用韻方面,在韻部上,詩尊循的是廣韻、集韻(皆分二零六部)和「水平韻」(如佩文韻府,分一零六部)。

詞依照的是詞韻格和詞林正韻,兩書係根據大多數宋詞的用韻情況,歸併詩韻而成,皆分十九部:平上去三聲共十四部,入聲五部,以平統上、去,入聲字派三聲,可見詞的用韻比詩要寬泛得多。

在韻位上,近體詩的韻位是固定的,即逢雙句的末一字必須用韻,單句(首句用韻與否兩可)不用韻。

詞的韻位,就是首詞來說都有相對固定的位置要求,但從總體上來說,它千變萬化,並無統一的模式。有句句都用韻的,如漁家傲;有隔句用韻的,如江南春;有每三句用一次韻的,如永遇樂;而大多數詞的韻位是不規則的。

有用韻的聲調上,近體詩的正例是必須用平韻的。詞的韻聲調則複雜得多。它既有常用平韻的,如望江南、浣溪沙、浪淘沙等;也有常用仄韻的,如憶秦娥、點絳唇、如夢令等;還有用平韻或仄韻都無不可的,如滿江紅、永遇樂等。此外,詞在疊韻、轉韻、平韻、平仄韻通押方面還有一些講究。選韻的詞,如白居易長相思上下闋的首二句分別為「汴水流,泗水流」和「思悠悠,恨悠悠」,「流」、「悠」都是二疊韻;陸游釵頭鳳上下闋結句是:「錯!錯!錯!」「莫!莫!莫!」,「錯」、「莫」都是三疊韻。轉韻的詞,如清平樂,上闋四仄韻,下闋三平韻;萻薩蠻,上下闋各二仄韻,二平韻;有的詞仄韻平韻相間,多次轉韻,達八次之多,如賀壽的小梅花。平仄韻通押的詞,如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忽見。」上闋的「蟬」、「年」和下闋的「前」、「邊」,是平韻;上闋的「片」和下闋的「見」,是仄韻。但平處不能用仄,仄處不能用平。上述這些用韻情況,都與近體詩有車大不同,作為詞的用韻規則,是必須注意和遵守的。

詞在平仄上與近體的關係更加密切,它基本上用的是律句。最明顯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如浣溪沙四十二個字,就是由六個律句組成;萻薩蠻八句,由二個七言律句和六個五言律句組成。律句的特點是節拍(句子中逢雙的字和句末一字)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都平仄交錯使用如七言句的第二字用平聲,則第四字用仄聲,第六字用平聲;反之就變成仄、平、仄。如果句字違反平仄六錯仗用的規則,那就是不律句,而是拗句。詞句雖然短參差不齊,但律句的規則是普遍適用的。稍為不同的是詞有特種律句,主要指比較特別的仄腳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腳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而種律句則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腳六字律是「仄仄平平仄仄」,而特別律句則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如字白憶秦娥上下闋末句四字「灞陵傷別」、「漢家陸闕」;李清照如夢令中的六字句「昨夜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卻道棠依舊」、「應是綠肥紅瘦」。都是按規則用的特種律句。在句與句之間,近體詩非常講究粘對,規則嚴密;而詞句間的粘對關係因詞而異,並無特別的規則。

與近體詩一樣,詞也有拗句。詞譜.凡例說「詞有拗句,尤關音律」,可見它的重要作用。如蘇軾念奴嬌上下兩闋的結句是「一時多少豪傑」、「一樽還酹江月」都作「仄平平仄平仄」,前人說此格「是鐵板一定」,不可擅更。又如蘭陵王末句六字都用仄聲,詞律說:「自有蘭陵王以來,即便六仄字,無一平著。」拗句是詞的平仄挸則之一。詞與詩平仄上最大的差別在於:詩只分平仄,而詞對仄聲的要求較嚴,因為「仄兼上去入三種,不可遇仄而以三聲概填」(詞律)。「句中用去聲字,最為緊要。」去聲字常用作詞的領字(又稱一字豆)或結句。姜夔揚州慢各句中的領字「過」、「漸」、「自」、「算」、「縱」、「念」,都是去聲,秦觀八六子上下闋的結句「愴然暗驚」、「黃鸝又啼數聲」中的「愴」、「暗」、「又」、「數」等處,都必須用去聲。此外如去上兩聲連用或上去兩聲連用,在詞中也屬常見,如「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中「飯否」二字是去上;「霜草未哀更綠」(周邦彥蕙蘭芳引)中「草未」二字是上去。一般也宜遵守,因為「上聲舒徐和軟,其腔低;去聲激厲勁遠,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揚有致。大抵兩上兩去,在所當避」(律詞)

以上這些詞在用韻和平仄上的規則,都僅是舉隅,不可能說得深細全面。要具體地了解每首詞的填寫規則,除了大量地閱讀名家詞作以為揣摩外,還可以借於工具書。其中詞律和詞譜,就是清代兩種集大成的有關填詞和律的重要專著。

詞律二十卷,成書於康熙二十六年,作者萬樹,字紅友。此書取唐宋金元詞為標準,共收六百六十個詞調,同一詞調後,因平仄聲韻或字數多寡的差異而另立一體或多體,計共有一千一百八十餘體。詞調的排列,字少的居,前字多的居後。調下注明此調字數及異名,如院郎歸下注:「四十七字。又名醉桃源、碧桃春」。「每一調一體名舉一詞為列,正文兩旁相應的字邊用小字注出句逗格律。右邊注「韻」、「●」、「換」、「疊」、「句」、「逗」,左邊注「可平」、「可仄」、「作平」、「某聲」,使填詞著有所遵循。詞後有時附有對核詞有關格律問題的說明或辨析。詞律不但糾了舊譜(如嘯餘圖譜)許多分調分段及句逗音韻之誤,而且在音韻格律的考證辨析上有很多創獲。吳興祚詞律序稱其「考究精嚴」,四庫全書總目讚為「唐宋以來倚聲度曲之法,久已失傳,如(萬)樹者,固已十得八九」,皆非虛譽。此書由萬樹獨立完成,囿於聞見,也有不足。或豐年間有社文澖詞律校勘記,對詞律的各種失誤脫漏,一一為之釐訂;同治年間徐本立的詞律拾遺八卷.補收了一百六十五調,四百九十五體。這兩種著作,都是詞律的功臣

詞譜(欽定詞譜的簡稱)四十卷,係陳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帝旨意而集體編撰,成書於康熙五十四年。全書共八百二十六調,二千三百零六體。調體的排列先後,與詞律相仿。它的特點是「每調選用唐宋元詞一首,必以創始人之所作本詞為正體」;如果創始人無考,則「以時代為先後」(均見凡例)。調下不僅注明單(雙)調、字數、用韻情況,而且廣採群書,盡力注出該調取名的來源以及各種不同異名產的原委。這些都比詞律更有參考價值。

與詞律不同,詞譜的句逗韻律都注於句下。而平仄則在字的右方用圖表示:平用虛圈(○)仄用實圈(●);本平而可仄者,上虛下實(★);本仄而可平著,上實下虛。詞後有聲韻格律的考辨也精詳有據,功力頗深。四庫全書總目對此書評價很高:「分刌節度,窮極窈眇,倚聲家可永守法程。」當然,由於詞律遺一書的晚出,以及還有當時未被發現的很多詞調詞體,因此詞譜在收輯和考訂也還是不夠全面精確的。

詞譜的「御制序」說:「夫詞寄於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否則音節乖舛,體制混淆,此圖譜之所以不可略也。」這可看作是詞律和詞譜的編撰宗旨。它之所以能在詞的用韻和平仄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其原因也在這裏。

【文章出處】
《古典文學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建宏出版)
〈詞的韻與平仄有哪些規則?詞律與詞譜是怎樣的書?〉
網址:

http://w3.tkgsh.tn.edu.tw/chinese/%E9%AB%98%E4%B8%AD%E9%83%A8/%E8%A9%A9%E8%A9%9E%E6%95%99%E5%AD%B8/%E8%A9%9E.htm
作者/曹光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