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惱.jpg

與問題一起生活

問題比解答重要嗎?是的,因為問題使人思考,解答使人放心,而人生是不能停止思考、真正放心的所有的解答都是暫時的與相對的,因為生命的面貌不斷翻新,才以為若有所悟,就發現轉眼成空。

我的哲學信念之一是:人是問題製造者,因此同時要學習成為問題解決者人生的奧秘,就是在問題之製造與解決過程中,不斷成長又不斷消耗成長即是消耗,兩者同步前進;人生能否成功,就看成長的速度是否超過消耗的速度。孔子看到河水匆匆流逝,不禁感嘆生命之迫促,他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是相當主觀的。忙的時候,覺得光陰似箭,轉眼就是一天、一周、一月、一年。閒的時候,又似百無聊賴,看著秒針走完一圈都要好久好久。一般而言,過了青少年階段,生活步入一定的軌道以後,容易陷於「無事忙」的處境,就是「做了許多事,但沒有一件事非做不可的」,或者,「我所做的並沒有特定的意義,以致無法增益我的生命質量」。如果考察這種處境的由來,則關鍵在於自己缺乏「覺醒的心」,以「無所謂」的態度在生活。

凡是人生哲學,都在教人覺醒與負責。有覺醒,才有真誠;能負責才能建構屬於自己的價值世界。然而,覺醒豈是輕鬆的、快樂的?既然如此,理性的反省就須以意志的抉擇來配合。以淺顯的語句來說,「你選擇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理性告訴我什麼是可取的,但是,若要付諸行動,完成理想,則全靠意志的決斷意志不會憑空採取立場,隱藏在背後的驅力則是個人的感受或情感素質。「感受」所反映的,是人的整體品味。「你覺得如何?喜歡嗎?愜意嗎?怡然自得嗎?」借歷史人物為例,孔子僕僕風塵,周遊列國;莊子夢舞蝴蝶,徜徉山林;他們各適其志,並無孰是孰非或孰高孰下的問題。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哲學家的玄思冥想,無不可以推源於真實的生活經驗,只是他們善於以抽象概念去統合紛繁的事象,再尋求「一以貫之」的核心原則。我們若是以負責的態度生活,自然會表現有如哲學家那種「愛好智慧」的傾向,希望探知宇宙與人生之根本道理。那麼,何不從反省人生的重要問題入手?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他所謂的「不值得」,是指:模糊不清的人生無法彰顯自我的特殊意義。因此,我們的自我要求只是極其簡單的思考而已。思考吧!藉此了解自己,這是人生正途的起點。
 

【文章出處】
《傅佩榮的博客》(新浪博客)
〈與問題一起生活〉
網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y0vd.html
文/傅佩榮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0年12月16日-),祖籍上海,私立恆毅高級中學、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宗教系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及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哲學與文化》月刊主編、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哲學》雜誌總編輯等。傅佩榮著作甚豐,曾出版中西哲學普及讀物、散文百餘種,擅於將傳統思想轉換為現代的人生哲學,並經常於各大學、電視台公開演講,其關於儒家思想的主張為人性向善論,在兩岸有高知名度,2008年成為《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風雲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