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像.png
上圖:米開朗基羅大衛像(面部)

悲劇與哀歌

各位同學大家好,這個環境我很熟悉,因為我在這個地方待了二十三年,這邊的教室我都知道,所以他們跟我說是C411,我就馬上知道是哪一間了,因為我們人社院大教室也沒有幾間。這個課我有點誤會,李老師跟我談的時候,因為原先以為是研究生,後來臨時改變大學部,她有跟我講,我沒有聽清楚。我昨天才從大陸回來,半夜才到,半夜才聯絡上,才知道是大學部,人很多。我想臨時就想一個方法,怎樣把這個題目講得讓大家聽的得有興趣一點,原來這個課是文學理論課,如果純粹講理論,大家可能會覺得比較枯燥,我盡可能把理論與實際的例子加以結合,希望大家能夠覺得聽得還有興趣。

希臘悲劇.png
上圖: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我這個題目是兩個基本概念構成的,一個是「悲劇」,「悲劇」是代表西方文學的最高典範。西方的文學評論家,大概都會把西方最好的文學作品,無論它用什麼形式寫的,都叫「悲劇」。這個「悲劇」看起來好像指戲劇,因為它來源於戲劇,來源於「希臘悲劇」,可是後來文學形式慢慢改變以後,譬如後來出現小說,在「悲劇」之前也產生史詩,史詩就是一種敘述詩的形式,小說就不是戲劇,可是後來的西方文學理論家,就不管是戲劇、還是史詩、還是小說,凡是最偉大的,他們都稱為「悲劇」,悲劇變成一種泛稱,好像是西方人認為最偉大文學作品的精神,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叫「悲劇精神」,如果我們稱之為「悲劇精神」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它講的是文學作品特殊的精神風貌,不限於形式,不限於只是戲劇這種形式。

我用「悲劇」或「悲劇精神」來代表西方的文學理想,西方人認為這是文學最好的表現方式。可是這種「悲劇」中國並沒有,我們有時候會說,元雜劇裡面有一個劇本叫作《竇娥冤》,中文系的同學大概都知道,有一個女性就被人陷害死了,結局是悲慘的。我們中國往往把結局不幸的、悲慘的故事,一律稱為「悲劇」。其實這跟西方的「悲劇精神」是不一樣的,悲慘的故事、不幸的故事,不等於「悲劇」,西方「悲劇」真正的意思並不是這樣。所以我講完了以後,大家能夠區分不幸悲慘的結局跟悲劇精神這兩者的區別,就可以領會西方所謂的悲劇精神。相對於西方的「悲劇」,我剛剛已經講了中國的文學作品,基本上很少看到類似西方「悲劇精神」的作品,基本上找不到,不能說完全沒有,可是非常難找到。在我看起來中國文學作品裡面,唯一比較像西方悲劇的,大概就是《史記》。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有一些列傳,具有這種悲劇精神,像〈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這樣的故事,比較像西方的「悲劇」。《紅樓夢》大家都說是「悲劇」,其實《紅樓夢》如果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的話,不能叫作「悲劇」,《紅樓夢》只是中國式的一種很讓人感傷的一種抒情故事,這個我等一下再繼續解釋。首先我就是要強調西方的文學作品,他們想要表現的是一種「悲劇精神」。


月.jpg

那麼中國文學作品,我們最喜歡的、最好的,我們怎麼說呢?古代人雖然沒有給它一個名詞,我覺得可以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給它一個名詞,我把它叫作抒情的「悲歌」。我想任何人對中國的文學作品,都有一點普通的常識,特別是唐詩宋詞裡面,那種纏綿悱惻的抒情詩。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隨便背
幾首,我們可以說短小的抒情詩,讀起來餘味無窮,讓我們覺得一唱三嘆,而且很容易把它背起來,通常是詩,或者是詞,其實它的基本精神就是「悲歌」、「哀歌」。

譬如說,家裡的太太對於在外先生的想念,先生在外打仗打了十年還沒回來,太太每天都在家裏等他,就有一種所謂的閨怨作品。這種閨怨作品,我們讀起來覺得很動人,比如說溫庭筠有一首詞叫作〈望江南〉或〈憶江南〉,他寫一個女孩子每天就靠在碼頭上,她的家就在碼頭附近,一大清早起來,畫完妝,梳洗完畢,就靠在樓上,看著江邊碼頭的船隻,一艘一艘地過去,從早上望到晚上,就看不到她先生回來。中間有兩句,中文系的同學都知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早上一艘船來了,船上的人都一個一個下船了,她就瞪著眼睛望著,發現她先生沒有回來,第二艘又沒有回來,從早上一直望到黃昏,最後一艘船都已經走了,還是沒回來,「過盡千帆皆不是」,最後碼頭一片清靜幽寂,只剩下斜陽照在悠悠的水面上,那種心中纏綿的思念跟痛苦,什麼都不用講,就單單這兩句,就讓你覺得讀了很難過,越難過的詩詞我們越喜歡。

李白說:「玉階生白露」,一個女孩子在晚上到門外去等她的情人,在白玉似的階梯上,從很早的時候就站在階梯上等,等到三更半夜的時候,露水都生出來了,「玉階生白露」,「夜久」晚上已經很久了,也就是說站在門外站很久了,露水都已經侵濕了羅襪,站不下去,就回到屋內來,「卻下水晶簾」,把水晶簾放下來,還望著玲瓏的秋月,「玲瓏望秋月」。這首詩很有名,大概你們都知道,所以我就不寫了。像這首詩就在寫一個閨中的女性,對情人的盼望,可是情人老是不來,整首詩都寫得非常冰冷,只有月亮是滿的,「白露」、「玉階」、「侵羅襪」、「水晶簾」都是冷的,雖然月亮是美滿的,可是她的生活是不美滿的,就透過這樣一首詩才二十個字,就表達了很難言傳達的女性等待的心境,這首詩可以說是中國抒情詩的精品,幾乎每個人都知道。

像這麼短的詩可以用二十個字,可以表達出很難以表達的意思,又包含一種,我們可以說一種悲哀,一種悲愁,或者一種綿綿的幽思,讓你讀起來覺得又難過又過癮,這種就是中國詩的最高精神。我們可以說中國詩的最好最好的部份,就是抒情詩,我們一般的中國人,他可能唐宋古文、先秦散文、駢文、《水滸》、《三國》也許都沒有讀過,可是你要找到受過高中教育以上的人,說不會背一首中國很好的抒情詩,可以說幾乎找不到,起碼你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從小就聽,聽得很熟,但不知道那首詩有什麼好處,可是你仔細一想,那首詩寫得很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真的寫得很好,還那麼簡單,可是能夠表達很多的意思。所以這種短小的、抒情式的、具有相當濃厚悲哀色彩的、感情很濃厚的這種作品,可以說中國人最喜歡的,我創造一個名詞,這個名詞是我創造的,西洋是有這個名詞,叫作「哀歌」,他們的文學作品形式裡有一種叫作「哀歌」,我覺得可以借用這種西洋式的「哀歌」,來稱呼中國詩的最高境界,就是「哀歌」。「哀歌」跟「悲劇」剛好可以形成對照,人家是「劇」,我們是「歌」,人家是「悲劇」,我們是「哀歌」,性質有很大的區別。


伊底帕斯王.jpg
上圖: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

到現在為止,第一步解釋「悲劇」跟「哀歌」的區別在哪裡。現在我再講一個西洋的故事,給大家聽,你就知道「悲劇」跟「哀歌」差別在什麼地方,就這一點再進一步加以分析。一個作品,它要形成一個「悲劇」,最重要本身要是一個故事,有情節,有衝突,最後形成一個悲壯的結局,大概要這幾個部份。它必須是故事,故事是要經過安排的,這叫情節,等一下我講了你們大概就知道,然後裡面有重大的衝突,最後主角悲壯而死,大部分都悲壯,大概這幾個因素,才是「悲劇」。

我講一個希臘最有名的伊底帕斯王的故事,那是一個神話故事,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來講,是這樣子,希臘有一個古國叫作底比斯。希臘是城邦國家,幾百個城邦國家,裡面有一個蠻有名氣的,當然沒有像雅典跟斯巴達那麼有名,可是也蠻有名的,叫作底比斯,這個底比斯的國王跟皇后,生了一個太子。預言家,希臘有這種神話故事,我們就不要管他合理不合理,有個預言家就講這個小孩會弒父娶母,我們不要管故事怎麼荒唐,國王跟皇后聽了預言就很害怕,就叫僕人把小孩帶到河邊去淹死,這個僕人覺得小孩很可愛,捨不得把他淹死,結果就帶給農家的一個人,就說:「這個小孩好可愛,你就偷偷養吧。」結果他就在一個很偏僻的鄉下被養大,養大之後就變成一個很勇敢的,很厲害的人。家境也不好,就到處跑,到處流浪,離開底比斯,有一次他到某一個地方去,剛好碰到一個老人家,和這個老人家不知道什麼細故,什麼小事情兩個吵起來,兩個就打起來,當然年輕人打贏,把老人家殺掉,殺掉以後,他又回到底比斯。剛好底比斯出了一個人面獅身的怪獸,身體是獅子,可是面孔是人的面孔,在吃人,碰到路過的人就抓起來說:「我問你一個謎語,你要解答我這個謎語,解答不了,我就把你吃掉。」結果吃人無數,沒有人會解他的謎語。國王又失蹤了,國王有一天出外遠遊,結果就沒有回來,所以國中大亂,沒有人有辦法。所以當時的攝政王,也就是皇后的哥哥,就貼了一張告示,有誰可以把人面獅身的怪獸除掉,既然我們國王已經不見了,他就可以當國王,可以娶皇后,繼續統治下去。那人一看就很有興趣,他主動跑去人面獅身的怪獸那裡,去問你這是什麼謎語,怪獸說:「有一種動物剛出生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後來他是用兩條腿走路的,最後他是用三條腿走路的,這什麼動物?」這個你們都知道,人嘛!因為小時候是爬的,長大就站起來了,年紀大了走不動了,就用柺杖,就三隻腳,結果這個人面獅身的怪獸看謎語被破了,他就跳下懸崖自殺了。所以他就當了國君了,當了國君了以後,風調雨順,也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當然你會說:「奇怪他媽媽不會老啊?」這個不管,這故事當然有它荒唐的地方,他會小他媽媽,起碼十八歲,他媽媽至少有三十八歲,反正這個不要去想它不合理的地方。然後統治底比斯二十幾年,風調雨順,可是到後來幾年,年年鬧大飢荒,瘟疫橫行,結果底比斯的國王就去請教預言家說:「到底是什麼原因?」預言家就說:「你們啊,底比斯國內有個大罪人,他殺父娶母,這個罪行到現在沒有被發現,沒有被處罰,一定要把他找到,這樣瘟疫就會停止。」國王一聽說,就很緊張,有這回事啊,那老王不是在外面消失了嗎?他不知道是他自己,幹了殺父娶母這種荒唐的事。我一定要把他找出來,結果他就開始從各方面去打聽很多消息,最後各種蛛絲馬跡基本上都看出來,那個殺父娶母的兇手,可能就是國王,所以很多人就勸國王:「算了!不要再追究了,事情到此為止,瘟疫總是會停的,不要太相信預言。」他說:「不行,我身為底比斯的統治者,一定要把兇手給揪出來,不然我勢不甘心。」他很勇敢的追蹤下去,最後發現他就是那個兇手,結果他太太發現她跟她兒子結婚,而且兩個人生了四個子女,他太太就到後房上吊自殺,如果你是底比斯王,你要怎麼辦?你馬上割喉自殺,對不對?他沒有,他認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罪人,所以他把自己的眼睛刺瞎,把國王的位子讓給他的大舅子,就是當年的攝政王,然後自己變成一個乞丐,自己去流浪天下,最後在很遠的地方,孤苦伶仃的死去,臨死的時候,他說:「我終於把我的罪洗刷乾淨了。」就這樣死了。

這是故事,可是它的情節怎麼安排的,這個戲劇剛開始的時候,國內鬧大飢荒,人民都不知道怎麼辦,大家都去跟國王講說:「拜託!拜託!一定要幫我們解決困難。你統治那麼好,怎麼會突然鬧大飢荒呢?請你幫我們解決!」國王也很著急,他作為一個很好的國王,他拼命去請教預言家,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預言家就說:「國王,算了啦!不要追究。」「不行!開玩笑!」「那你真的要知道?那我就告訴你,就是我們國內有一個殺父娶母的罪人,還沒把他抓到。」「那我一定要抓!」這整個過程就是從鬧大飢荒開始,國王去尋找那個罪人,然後透過幾個情節,慢慢越來越明顯,最後證明他是罪人最大的衝突,這我們叫作高潮,衝突就是高潮,高潮的地方,就是國王發現自己是兇手,然後他太太已經自殺了,然後他決定勇敢地活下去,所以把自己的雙眼刺瞎,然後說我要當乞丐,全世界跑、乞討,來洗刷我的罪名,所以死的時候,要死得很壯烈。這個悲劇的主角,希臘就叫作英雄,最後這個英雄悲壯而死,這叫作悲劇。悲劇的結局,一定不是悲,最重要是壯,如果不能悲壯而死,慘兮兮而死,痛哭流涕而死,那個不叫英雄,那個連狗熊都不是。

你知道項羽怎麼死的嗎?大家讀過〈項羽本紀〉啊,項羽最後被追到烏江旁邊,身邊只剩下幾個騎士,二十八騎士到那邊剩下幾個,我已經忘記了,最後追兵把他團團圍住,項羽一看前是烏江,後面是追兵,逃不掉,轉頭來,看那幾個將軍說:「哎!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呂馬童嗎?」因為劉邦跟項羽都是楚國人,他們從小就認識,項羽後來有些部將就投降給劉邦,追他的人其中一個就是呂馬童。「哎!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呂馬童嗎?你也來追我啊!算了啦!聽說漢王買我這顆頭,大概是一千兩黃金,還要封萬戶侯。我要死了,臨死之前,送一個大禮給你。」拔劍自刎,就把頭丟給他了,當然最後一句是我加的。那堆人,那些人要搶項羽屍體的人,你殺我,我殺你,殺到最後剩下五個人,五個人把項羽的屍體分成五塊,結果劉邦就把萬戶侯,分成五分,每個兩千戶,一千兩黃金每個人分兩百兩。項羽最後死的那一幕,大家印象都很深,不愧為英雄,他沒有跪下求饒,跪下就是狗熊了。所以項羽死的時候,是悲壯的。

李廣死的時候,也是悲壯的,李廣自殺前,大罵衛青:「我!李廣!十八歲就開始打仗,哪像你王八蛋,靠裙帶關係起家,現在還要審判我,我才不要受你審判!」當場拔劍自刎,搶救都來不及,所以大家對李廣的死,非常欣賞,他是英雄式的死亡,一定要是一種有反叛、有對抗、有衝突、有高潮的故事,那個才叫作悲劇。坐在那邊軟綿綿等死的,做縮頭烏龜的,那個不叫作英雄。所以那個英雄,不管什麼原因,總而言之,有兩個元素對抗,而那個人不惜一死,可以說是為了維護尊嚴,用最強而有力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意志,可以說是大寫的人,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之所以不是禽獸,而是人,所以在天地間,有獨立的價值,就是因為他有尊嚴跟意志,他可以選擇最勇敢的方式,去對抗命運,對抗社會上的黑勢力,惡勢力,或者對抗不合理的什麼什麼東西,然後用最有尊嚴的方式,勇敢就死,這樣才是悲劇。

我們中國有沒有這種英雄,還是有啊!可是我們文學作品基本上不太寫這種東西,我們的聖人至聖先師孔子說:「吾五十而知天命。」我五十歲就知道天命,我們知道孔子年輕的時候,周遊列國,壯志凌雲,想要治國平天下,到了五十歲以後,發現做不到。「算了!我回家當個教育家。」知天命了嘛!孔子會看整個社會環境是怎麼,最後選擇不再奮鬥,選擇教育下一代,教出七十二個大弟子。孔子這種精神本身,可以說代表中國文化一種奇特的精神,可是他沒有說:「我孔老二!(孔子排行第二,所以開玩笑說孔老二)這一輩子,到現在還不能實現志向,我就跳黃河自殺了!」孔老二不選擇這種方式,像項羽、李廣跟荊軻就是,都是英雄。孔子不是,孔子是智慧老人,智慧老人就是算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像我的個性,我就很喜歡孔子,因為這樣我就不必自殺了,可以像孔子那樣選擇退隱,看不慣這個世界,就選擇退隱。我們可以說孔子知道人世間疾苦,如果因為環境不善,我們都要對抗到底,最後悲壯而死,那又對這個環境能怎麼樣呢?還是把世界看複雜一點,我就寄望我死後三百年後解決吧!在我還沒死之前,我就把我的思想傳播給下一代,我的下一代再傳播給下一代,希望幾代以後,我的徒子徒孫,能夠實現我的理想。孔子是以千百年的智慧,來看這個社會問題的解決,而西方人,我活著不解決,我絕對不答應,寧可犧牲,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寧可當悲壯的英雄。這兩個文明,是有不同的文明型態,等一下,我再解釋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文明型態的背景。


亞里斯多德.png
上圖:亞里斯多德

我用伊底帕斯的故事,簡單分析一下它的表現方式,來說明它的幾個要件。我講過了,它基本上是故事性的,故事性以後,經過剪裁,譬如說按照時間順序,必須從小孩出生講起的,可是這個故事是從瘟疫講起的,亞里斯多德說是從中間講起的,不是從頭講到尾,選擇最有衝突性的那一段,幾個小時就把它演完。所以把故事剪裁以後,從某個地方開始,到某個地方結束,沒有從頭講到尾,沒有按照時間順序從頭講到尾,那個戲劇實際上沒有講到伊底帕斯王死,只講到伊底帕斯王刺瞎子自己的眼睛,就一個人勇敢的往外面走去,然後他一個女兒追出去陪他,就結束了,沒有講到他死,故事就整個結束了。所以情節就是把故事精心加以安排,為什麼要精心安排呢?因為要把高潮在衝突的地方,表現出來,就結束了,所以高潮一定在結局不遠的地方,戲劇就結束了。所以要有衝突有高潮,有很讓你難忘的結局。

我們知道西方文學理論的始祖是亞里斯多德,他的老師是柏拉圖,柏拉圖也講了一些文學理論,他的文學理論都分佈在他的哲學作品裡面,他沒有獨立講文學理論的書,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就有一本獨立講文學理論的書,題目叫《詩學》,直譯就叫作《詩學》,我們會以為是講類似中國詩的書。不是,他的詩學在講什麼,實際上他講的是悲劇理論,我剛剛這個簡化的講法,就是把亞里斯多德的理論,用你們可以瞭解的方式,講給你們聽,我念一段給大家聽,大家看我的〈悲劇與哀歌〉:「情節既然是行動的摹仿。」這邊有個情節,下面解釋行動,行動相當於我們所謂的故事,行動的英文叫作 action,不是說我們台灣人民要行動起來嗎?把某某人打倒。不是那個行動的意思,行動就是人在社會中的活動,你們早上八點鐘起床,到課堂上睡了兩個小時,然後到十點鐘,找同學去喝咖啡,喝到一點鐘,糟糕!今天要聽演講,趕快跑過來,剛好趕上我開始講。這個就是行動,就是你的活動,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做什麼事什麼事,所謂的行動看起來沒什麼意義。每天過這種日子有什麼意義,但是,我們可以在這日常生活中選擇一個片段,把它加以安排,讓它變成有意義的故事我們在生活裡面的一大堆事情,我選擇其中一個事情,把它加以重新安排,讓它像真的一樣,經過我的安排以後,故事就顯得有意義了,表達一種人的意志,人的尊嚴,就有意義了。所以悲劇就是透過情節對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一個模仿。大家要瞭解亞里斯多德的意思,模仿不是說我模仿那個獅子,我把牠畫成獅子,畫得很像,叫作模仿,不是那個意思,亞里斯多德的模仿,是行動的模仿。

有一次一個學生跟我講說:「老師,中國也有模仿理論。」我說:「胡說八道!哪有模仿理論。」他說:「有啊!六朝有個畫論,畫要畫得像,那不是模仿嗎?」我說:「亞里斯多德你是怎麼讀的?」亞里斯多德講的是,對人行動的模仿,不是對外在景物的模仿,外在景物那是刻畫,不是模仿,模仿一定是對人的行為的模仿。也就說我們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活的?我們的故事就把它表現出來,事實上是再現人生的意思。模仿,如果用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話,再現人生,把人生的實際行為,透過史詩、悲劇、小說把它再現出來,那個才叫作模仿,沒有人的行動,就不叫模仿。這是西方文學理論很奇特的一點,如果你不仔細讀亞里斯多德,看西方文學作品,拿來跟中國文學仔細比較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模仿是這個意思,模仿一定是對行動中的人,對社會生活中的人的模擬,也就是把人在社會上的實際行為,把它搬到故事裡面去,加以剪裁,那個才叫作模仿。

所以悲劇,所謂西方的悲劇,透過情節去模仿人的行動,它所模仿的,只限於一個完整的行動。也就說我從裡面剪裁出一個完整行動,有意義的,有頭有尾表現出來,看懂了,有完整的行動。「裡面的事件要有緊密的組織」(講義),這就講到結構的問題,我們怎麼模仿一個情節,就要有緊密的組織,要有完整性,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義。反正這篇文章我都寫完了,你們自己回去看,我解釋要點讓大家看得懂,你們回去如果看不懂,就去問李老師。再來看這一段「所謂『複雜的行動』」,就是悲劇是模仿複雜的行動,「通過『發現』或『突轉』」,就是所謂的衝突、高潮,到了某個地方,峰迴路轉,終於發現真相,決定刺瞎眼睛,「通過『發現』或『突轉』」,突然一個戲劇性的大轉變,「或通過此二者而到達結局的行動」,達到悲壯結局。我剛剛是顛倒過來,先講伊底帕斯的故事,再來解釋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所以你們真正要懂西方的悲劇理論,一定要去讀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可是你沒有看過希臘悲劇或西方小說,你怎麼看都看不懂,因為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每個字你都懂,可是真正的意思,你不瞭解。

所以你讀過一些莎士比亞的悲劇,西方最有名的就是希臘悲劇跟莎士比亞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有四大悲劇,希臘有三大悲劇作家,希臘悲劇你去讀一兩本,譬如伊底帕斯王,莎士比亞的悲劇你去讀李爾王,讀馬克白,不要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你讀不懂,讀李爾王,馬克白或者是奧賽羅,最容易理解。

奧賽羅都知道,是一個黑人將軍,娶了當地威尼斯最漂亮、最高貴、最純潔的女性,因為他是黑人,受到歧視,所以就有人設計陷害,說他太太不貞。奧賽羅誤信人言,親手殺死自己的太太,他相信太太不貞以後,非常痛苦。他其實非常熱愛他太太,他太太給予他人的尊嚴,他太太告訴他:「雖然人家都說你是黑人,可是我認為你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人。」所以他的生命、他的靈魂,是他太太賦予給他的,但他竟然誤信人言,殺掉自己的太太。等到他太太死掉以後,突然發現真相,立刻自殺。兩個人的死,都非常感人,故事發展到怎樣陷害,到怎樣發現真相,可是事實是什麼? 原來那個黑人自己有自卑感,因此雖然有這麼高貴的女性,這麼熱情地愛他,他居然會誤中人家的奸計,相信自己的太太不貞。你看到人性的弱點,以及發現自己弱點的痛苦,最後他選擇自殺,來自我贖罪。如果你們一定要看一個莎士比亞的悲劇的話,你們去看奧賽羅,一定看得懂,看奧賽羅跟伊底帕斯王,你就知道什麼是情節、行動的模擬、什麼突轉、什麼發現,然後你才知道,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個字——「劇」,它是有情節的。


莎士比亞.png
上圖:英國戲劇作家莎士比亞

反過來說,中國抒情詩有情節嗎?「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沒情節啊!剛剛說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也沒有情節,我們可以說,抒情詩最大的特色是掌握到情感最濃烈的那個片刻。午夜夢迴,最難過的是,你夢見你跟你情人在咖啡廳喝咖啡,非常高興的時候,突然醒來了,馬上想到情人已經把你甩掉三年了。那是多難過啊,搥心肝都沒辦法,半夜都睡不著覺,醒來的時候,鐵定一個晚上都睡不著覺,午夜夢迴的那一剎那,就是抒情詩。

或者像陸游走到沈園裡面,忽然想到四十幾年前,就在這個地方,跟他第一個太太分手了,四十幾年後又走到那個花園,想起四十幾年前在這個地方分手的情形,非常難過,「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人都已經老到快變成稽山上的一堆泥土,來到這個地方,還是很難過,一剎那的時間,講四十年前的事情,都八十幾歲的老頭子,還難以忘情,這很奇怪喔。不過,反正就寫那一剎那。所以,抒情詩的詩的時間,它是以剎那、片刻為單位。從時間上來講,它真正的時間,就是一剎那,最難過的那一剎那,絕對不是講你的一生。抒情詩不會說當年怎麼跟我太太結婚,如何恩愛,我太太如何得罪我媽媽,我媽媽如何趕她,我如何在外面築個小公館養她,我媽媽如何發現,我趕快把我太太護送出去,她只好嫁給別人,後來我到沈園散步,剛好碰到我太太跟她的後夫,我太太就介紹說,這是我的後夫,這是我的前夫,然後我們分手了,不久我太太就死掉了。現在我就來到這個地方,非常難過,陸游沒講這些,只講「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就講這個而已,過程都沒講,就講現在,把它濃縮成片刻。

可是抒情詩很會騙人在什麼地方呢?因為我們不可能每天生活在最難過的片刻之中,對不對?如果你每天晚上,都半夜夢見拋棄你的那個女朋友,每天都半夜醒來,我保證你一個月都活不下去,因為你偶然夢見一次,那一次特別難過又特別甜蜜,就是我們選擇的是那個部份而已。事實上我們的生活,絕對不是全部都是這個樣子的,可是我們認為那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部份,這叫抒情詩,所以它是感情最難以忘記的那個片刻悲劇是過程,講的是生命的一個過程,生命的犯罪、發現、抵抗、勇敢奮戰而死的那個過程,所以是故事性的抒情詩是沒有故事的,或者說把時間濃縮成一剎那,而悲劇的時間是綿長的,它的戲劇,按照行動來講的話,時間可能可以是二十年,譬如說從他開始尋找兇手,到發現兇手,可能只花三天,可是我們這個故事是很長的時間,它一定要把過程講出來,沒有過程就沒有對抗,沒有衝突,沒有高潮,也就沒有悲壯的結局。所以西方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故事性的。西方也有抒情詩,可是西方的抒情詩不重要。我年輕的時候,是做中國抒情詩的,我那時候對西方文學理論最有興趣的時候,每天去找西方抒情詩的理論,找了老半天以後,才發現西方抒情詩理論根本很少,而且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悲劇理論,我才發現走錯路,所以就決定把悲劇與哀歌連起來講。不是說西方怎麼講抒情詩,中國怎麼講抒情詩,而是西方講悲劇,中國講哀歌,是不一樣的

竹簡一剪梅.jpg
上圖:辛棄疾一翦梅


各位同學,基本上主要的觀念,講得差不多了,可能你們還有些不是很清楚的地方,下面我就談些問題,讓這個問題更清楚。

我剛剛談到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理論,是要解釋史詩跟悲劇的,是以模仿行動為核心的那種所謂的模擬論,或者是模仿論。模仿論是西方文學中最重要的一種理論,一定要把這個搞懂,你才知道西方文學理論的重點在什麼地方。

然後我再講中國的文學理論,中國詩學最核心的理論,簡單講,「詩言志」或者「詩緣情」。詩是幹什麼的呢?是表達我們的感情,我做為一個人,我有心靈,因此我有情,因此我要表達我的感情,我要言我的志,因為有情,所以要寫詩。「詩言志」是《尚書.堯典》裡面的話,這個大家清楚。我們看一下《詩品》裡有一段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想讀過中國文學理論的人,都很熟悉:「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四時的變化,引發我們的感情。「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這些人生的事情,感動了我們的心靈,如果我們不好好的做一首詩,不好好的唱一首歌,我們怎麼能夠抒發我們的感情,所以詩是言情言志的,最後一句話「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是要表達感情。

可是悲劇是我們人在生活中、社會中行動,透過情節去把人在社會中的行動擷取一段下來,重新安排。所以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中行動,人的外在社會環境,人的外在客觀世界,我們要透過文學作品,去把外在客觀世界模擬下來,用最簡單的意象,當然不是很準確,要鏡子一樣把它取下來,拍下人在社會中行動的那一部份,所以要模擬。我特別強調模擬的意義,所以西方的文學作品,最典型的、最經典的就是亞里斯多德的模擬論。

把中國抒情詩理論,講的最清楚,大家一看就懂的,就是〈詩品序〉剛剛那一段。中國文學作品是要表達感情的,悲劇是要模擬,是不一樣的,就英文來講的話,就能分辨,這叫作 expression,這是「表現」,這個字比較近於我們「詩言志」的「言」,「言」即表現,我心中有什麼感覺,我表現出來,行之於文字,這叫表現,以我的心為主表現出來,以人心為主是表現另一個字 representation 應該翻成「再現」,再現是什麼意思呢?有一個客觀世界,我們再一次把它呈現出來。presentation,這個叫「呈現」,世界社會呈現在我們面前。看到自然界呈現在我們面前,透過藝術的方式,再度表現出來,叫「再現」,representation,「再現」就是模擬的意思,「再現」就是把那個原來的世界,再度用模擬的方式,像鏡子的方式,再度表現出來。

所以「呈現」與「表現」不同,在英文字意思是很清楚的,可是我們中國人翻文學理論,通通用「表現」,他表現一個外在世界,他表現他的心情,就沒有區別了。事實上一個「模擬論」,一個是「表現論」,「表現論」就是浪漫主義以後的文學觀,浪漫主義是以個人的心靈為主,不強調外在客觀的世界,強調個人主觀的心靈,所以在這個地方,浪漫主義以後的西方詩歌就出現第二種文學理論,就是「表現論」。「模擬論」與「表現論」是完全不同的,「表現論」比較接近我們的「詩言志」。大家如果要瞭解這個區別,可以去讀《鏡與燈》就知道,西方有一對很有名的文學理論術語,就是「鏡」與「燈」,鏡就是鏡子,「模擬論」;燈就好像人的心靈,火燒一樣,所以用燈代表「表現論」。《鏡與燈》這本書非常有名,剛好用兩個意象,說明「模擬論」與「表現論」差別在什麼地方,一個像鏡子,一個像一盞燈。我們中國文學理論,基本上接近燈,而沒有鏡子。


現在我再補充兩點,第一個就是對「模擬論」再加以解釋,這是剛剛李老師跟我提到的問題。

我們有所謂的「擬古」,我們知道陶淵明有〈擬古九首〉,陸機有〈擬古十四首〉,李白有〈古風〉,還有「擬某某人」,我們有所謂的擬古詩,還有明朝有所謂的復古主義,我們寫詩,要模擬唐詩還是要模擬宋詩,我們寫散文,是要模擬先秦散文,還是要模擬唐宋的散文。

明朝的前後七子說,寫文章要模擬先秦的,不要模擬唐宋的,寫詩要模擬唐詩,不能模擬宋詩,所以簡稱「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意思是說詩,一定要模擬盛唐以前,盛唐以後不能模仿,以它作為典範,加以學習。如果散文,要以先秦為典範來學習,不要去學習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不好。「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是一種復古主義。

後來有人反對說:「這個理想講得太高,做不到。」寫文章還是要以唐宋八大家做標準,去學習模仿唐宋八大家,這叫唐宋派,所以明朝的文章就分成秦漢派跟唐宋派,秦漢派就專門模仿秦漢的,唐宋派就專門模仿唐宋的。詩就分成唐派跟宋派,唐派專門模仿唐詩,宋派專門模仿宋詩,這個就是模擬,擬古的「擬」,就是模擬,其實擬古跟復古是同一個意思。

在西方這個叫作「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西方也有這種理論,譬如說到了羅馬時代,羅馬人認為希臘人文學作品寫得很好,如果寫悲劇,就要模仿三大悲劇作家,以三大悲劇作為模範,如果要寫史詩,就要用荷馬兩大史詩做模範去學習,創造這種理論的是,羅馬時代很有名的詩人,叫作賀拉西,他有篇很重要的論文,叫作《詩藝》,大陸人民出版社有個西方文學理論譯叢,常常把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與賀拉西的《詩藝》合訂成一本,這是西方古典主義最重要的理論代表作。他是這樣講的,史詩有哪些要素,如果你要寫史詩,你一定要遵守這個規範,如果你要寫悲劇,需要哪幾個要素,要按照這個方式去寫悲劇,所以這是如何學習古代經典作品的理論,基本是一種創作論,西方人稱之為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用英文來講就是 classicism 或 neo-classicism。中國的擬古論、復古論即相當於西方的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千萬不要因為用詞相似,就和亞里斯多德的模擬論搞混了。


艾布拉姆斯.png
上圖:《鏡與燈》作者M.H.艾布拉姆斯

現在我再解釋剛剛一個同學提出來的問題,其實我本來這節課就要談這個問題。同學說:「老師!我們中國文學作品有很多也是有故事性的啊!譬如……」他剛剛舉哪個例子呢?其實我們有《長恨歌》、《琵琶行》、元曲、《水滸傳》、《紅樓夢》、《牡丹亭》、《西廂記》,不是都有故事嗎?好,我現在講這個問題。我們確實有很多故事性的東西,譬如說《長恨歌》、《琵琶行》、《孔雀東南飛》、《陌上桑》都是故事詩,我們叫作故事詩,或者有人用西方的講法叫作敘事詩。我們也有小說,小說是故事,我們也有戲曲,戲曲也是故事,那我們這種故事性的文學作品,跟西方故事性的文學作品,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故事性的東西,很少表現悲壯面,我們故事性的東西,常常強調它的抒情面。大家如果唸過《長恨歌》,就知道最動人的地方在什麼地方,譬如說楊貴妃在馬嵬坡被縊死了以後,「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抒情,對不對?白居易把故事從頭到尾大致性的敘述一下,可是裡面讓我們最感動的部份,就是描寫感情的片段,就是唐明皇在馬嵬坡迫不得已讓人家逼楊貴妃自殺以後,他到了四川,住在行宮裡面,非常難過,「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平定安史之亂,他回到長安,「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大家回去把《長恨歌》從頭到尾讀一遍,會發現讓你最感動地方,是唐明皇想念楊貴妃的那一段,最後是楊貴妃請道士把一些禮物跟一些話傳給唐明皇,「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我們最喜歡的部份,是在講唐明皇在楊貴妃死後及尋找楊貴妃時,他的心情。也就是說,它表面上有一個敘述性的架構,好像在講故事,在這個故事的過程裡面,它最刻意地強調,在某個黃昏,在某個晚上,他好難過,把最難過的那個片段,一個很難過的片段,又一個很難過的片段,在一個故事性的架構裡面,出現好幾次情緒最激動,我們剛好最喜歡這個部份,中間我們都忘了。

另外一個表現方式,就要談到我們中國戲曲,中國戲曲很少從頭唱到尾,你知道中國喜歡唱折子戲,折子戲只演一個片段,演什麼呢?演《四郎探母》。《四郎探母》是講楊四郎被遼國俘虜以後,他媽媽以為他死掉了,結果兩軍對峙的局面,四郎突然半夜從敵營跑回來看他媽媽,兩個人抱頭痛哭,因為已經十多年沒見面了,爸爸早就戰死在沙場上。很多人喜歡這齣《四郎探母》,整個楊家將的故事,只唱《四郎探母》,因為那段最感人。

你們如果讀元雜劇,《梧桐雨》一定讀一齣,就是最後那一齣,唐明皇想念楊貴妃那裡,前面根本不太重視。也就是說,中國戲曲大家最喜歡的部份,我們不叫看戲,我們叫聽戲,聽什麼?聽他唱感情最濃烈的部份。

大家都喜歡聽王寶釧跟薛平貴的故事,其實最精華的部份,是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最後薛平貴終於回來了,回來的時候,已經變成西番的國王了,而且在那邊娶了公主了,人都不認識了,就在窯洞面前看到她,十八年前美貌如花的太太,現在已經垂垂老矣,就那個片刻,事實上我們看的就是那個片段。所以實際上我們演戲,真正我們重視的是那個最感人的那個部份。

也就是說,我們把小說戲曲抒情化,減低它的戲劇性,提高它的抒情性。當然《水滸傳》的故事性比較強,《史記》故事性也很強,我不是說中國沒有故事性很強的,可是一般來講,中國在寫故事性的文學作品,敘事詩、戲曲、小說的時候,常常會刻意強調抒情的部份,而把故事劇情的部份減弱,所以它看起來跟我們讀西洋小說、西洋戲劇,感覺差別很大。我只能這樣很簡單跟大家講,大家如果有興趣,就去讀一些西洋小說,西洋戲劇,再讀一些中國小說跟中國戲劇,你就會覺得就是不一樣,不是說我們的不好,而是我們跟人家不一樣,我沒有說誰好誰壞的問題,我就最喜歡兩種東西,一種是中國的抒情詩,一種是西洋的小說,這剛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如果大家不太瞭解,就暫時稍微記住一下,中國的敘述文學常常刻意把它抒情化,然後你再慢慢去理解,如果不理解怎麼辦?那你就算了!又能怎麼辦。

桃花扇.jpg
上圖:孔尚任桃花扇傳奇

最後我再講五分鐘,留十分鐘給大家問,其實我是中文系出身的,在很多習慣上,我是非常傳統的,對中國的東西很喜歡,從小就愛看戲,從高中以後就很喜歡中國的詩詞,中國書讀得比一般人多。後來因為在台大讀書的時候,那時候台大盛行一種風氣,就是用西洋理論來看中國東西,所以我也努力讀了一點西洋理論,為了這個事情還去苦練英文,唸到後來勉強能看。雖然勉強讀了一些西方理論,但我老是覺得怪,覺得自己很笨,完全沒有辦法用西洋的東西來解釋中國的東西,格格不入。最近十多年慢慢想,想的比較通,自認為比較通。事實上,中國文化與西洋文化完全不同的,我最近是這樣想的,我
把這些想法講給大家聽。

大陸、台灣都有這種學者,西洋也有這種學者,就是把中國文化跟西洋文化作為對比,然後說西洋文化是海洋型的,中國文化是大陸型的,大陸型文化是保守的,海洋型文化是不斷創新的,所以大陸型文化是非常僵硬呆板的,萬事不變的,海洋型文化是不斷變化創新的,從這個立場來說明西洋文化勝過中國文化,這種理論不能說完全錯,有它的道理。

可是,我最近突然想通,什麼叫作海洋型文化,海洋型文化就是海盜文化。你知道希臘城邦都是在海邊,羅馬在海邊,西班牙在海邊,英國在海邊,他們都靠著艦隊,當然艦隊是划木船到現在式的現代艦隊。也就是說,西方是重商船,就是海船,如果大家讀歷史,這個我絕對不騙你們,你們讀歷史就知道,英國往外殖民的時候,往外殖民最有冒險精神的是誰呢?海盜。英國開闢殖民地的,都是海盜。你去讀英國史就知道,英國政府跟海盜合作,你去佔了一塊土地,我就把這塊土地交給你管理,你交給我稅金就好,你要搶多少,沒關係,可是你要交給我多少錢,他們都是這樣搶的。所以開發佔領印度的,不是英國政府,是東印度公司,是英國的印度公司,幾個私人組織的探險隊,把印度一塊一塊佔領,然後最後變成英國的土地,不是正式英國軍隊,是英國民間海盜跟政府合作的,這個海盜精神,最大的就是冒險精神。

大家不要聽到海盜就害怕,台灣最偉大的英雄,你不知道是誰嗎?鄭成功。鄭成功就是海盜啊!鄭芝龍是海盜你們不知道啊?鄭芝龍跟一個叫作顏思齊的縱橫於台灣、菲律賓跟日本之間,很龐大的海盜艦隊,把台灣當基地的,後來搞到明朝政府沒辦法,招安,就讓他當福建的大官。鄭芝龍投降清朝,鄭成功不投降,清朝就把鄭芝龍殺掉,鄭成功就帶領他爸爸那批海盜部隊,到台灣來。李昂有部小說,叫《迷園》,她就說台灣是海盜來這邊開闢的,這一點都沒有錯。早期開發台灣的海盜,事實上就是福建沿海的海盜,商船跟海盜最有關係。

海盜文化有兩個特色,一個就是敢冒險,冒險自然就敢於變化,可是它還有個特色是什麼?弱肉強食,打贏就是贏,對不對!黑社會火拼,我把你吃掉,就是我贏,這沒什麼話好講,我輸給你就算了。後來達爾文發明一種理論,叫作「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本來是生物學的理論,後來有人把它發展成社會學的理論,叫做社會達爾文主義。這種理論主張說,一群人如果在世界上不能生存下去,就是你沒有能力,你被我吃掉,活該!日本人侵略中國,就說:「中國人很糟糕,所以我統治他是應該的,物競天擇嘛!」而中國人會說:「大家要注意喔!『適者生存』!如果我們不能在天擇之下生存下去,我們就會滅種亡國。」

近代西方還有一種理論,是我們中國以前從來沒講過的,叫作「階級鬥爭」,鬥爭是歷史進步的原動力,就是拼嘛!拼贏就是對的嘛!美國現在也說:「我打你,你打輸了,我當然佔你的土地啊!這有什麼好講的呢?」這有點像生物哲學,在生物世界,誰贏就是誰贏,誰贏誰活的下去,誰輸就是誰被吃掉,原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也吃掉很多動物,才變成現在人類的,是不是這樣子!我們不是天天在吃動物嗎?雖然說很多人現在開始不殺生了,可是很難啊!你的祖宗幾代,幾萬代以來,吃了一大堆動物,最後都已經遺傳到你身上來了,你怎麼洗刷也洗刷不乾淨。也就說自然界就是弱肉強食,商船海盜在這海面上大家競爭習慣以後,無形中也就會有一種道理,打贏了就是有道理。我發現西方文化有它的長處,就是創新性很強,它強調鬥爭,可是它另外的特色就是野蠻性也很大。大家不要以為我在毀謗西方文化,其實我還蠻喜歡西方文化,我有時有蠻性,不如你插我一刀,我插你一刀,看誰先死算了。

現在再講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怎麼一回事呢?中國文化最大的代表,就是長城。外面是遊牧的,裡面是農業的,中國剛形成一個農業型的大陸型文化以後,所有的皇帝都做一件事情,守長城。因為外面有不斷的遊牧文化進來,進來就是要搶你的東西,因為你處的地理環境比較好,他處的地理環境比較惡劣,他冬天下大雪的時候,馬匹通通凍死的時候,他只好下來搶你的東西,而且你的絲織品那麼漂亮,為什麼我不搶呢?遊牧民族是騎馬強盜,海洋文化就是商船強盜,農業文明就是農業守財奴,農業守財奴就是,「這我的!這我的!不要搶!搶我就回擊喔!不要來喔!」所以當遊牧民族來的時候,只好防啊!

當然有時候也攻,像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這種雄才大略的皇帝,就把遊牧民族趕到漠北去,讓他們不要再來就好了。北邊是荒漠,對中國人也沒什麼作用,可是只要不來搶,我安了就好。所以就是以攻代守,你看中國的歷史書,像劉徹跟李世民,後來都被史官批評「窮兵黷武」,為什麼呢?你不是都把匈奴、突厥趕到那邊去了嗎?為什麼還要去打大宛國、打朝鮮?不要打嘛!人家怎麼也打不進來,你去打,就是「好大喜功」。大家以為漢武帝是民族英雄喔!其實你去看《史記》跟《漢書》,對漢武帝有很多批評,就是他晚年的時候,為了滿足個人的野心,我很偉大,不該打的仗也打,大臣都是這樣形容:「皇帝!你打他幹什麼?你把它打敗了,他的土地你能居住嗎?我們能夠把人搬到那地方去嗎?得到他們的土地也不能增加我們的財富,得到他們的人們也不能增加我們的財富,搶那塊土地沒有用。人家不來打,就好了。」所以叫作愛好和平的民族。其實愛好和平的民族,就是保有家園最重要,因此他的保守性強,可是他有個好處,他愛好和平,就是愛好和平。

我以前讀歷史書的時候,我們中國自我介紹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在旁邊寫:「胡說八道!」怎麼可能呢?後來發現日本人也這樣講,可是日本人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沒出息的民族,因為他們真正愛好和平。」莫名其妙,因為日本人強調武士道,武士道就是海盜精神,日本人也是海盜,所以日本人認為鬥爭是合理的,日本人欽佩英雄,好,劍道,我被你殺死了,你只能說這劍道好。當然崇拜這種東西,剛烈英雄就是一種崇拜,日本人不崇拜溫柔的勝者,而且溫柔的勝者沒意義。

中國最崇拜的英雄是孔子,因為他實際上是守住長城的農業型文明的代表,中國是全世界最龐大的農業文明,所以頂多是以攻代守的國家。所以它的文明型態就是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還沒發出來,叫作「中」,喜怒哀樂發出來,合乎法度,合乎節度,這叫「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國人絕對不強調極端,像大喜大悲的人,中國人都不太喜歡,所以中國喜歡老成的人,十八歲就像老頭子的那種人,所以有時候我也不太喜歡中國文化的那一面,保守性強,很強調平穩,像我們這種喝了酒,就亂罵人的人,就不合乎中國人原則,可是中國哲學也有他的長處,細水長流。這很簡單,就是自有歷史以來的古文明,沒有一個古文明延續到現在,就只有中華文明到現在還存在,近百年來差點死掉,最近二十多年突然又活過來,真是太奇怪了!怎麼又活過來了呢?完全沒有想到,這個文明實在非常奇怪,我最近常常想到這個問題,被人家打了兩百年,最後竟然沒有死掉,又活過來,實在很奇怪,只能說它了不起。雖然你有點不服氣,可是它還是活過來了,你要怎麼說它呢?

我是讀五四運動的書長大的,五四運動都在強調中國文化很糟糕,西洋文化很好,一定要學習西洋文化。可是現在突然發現,中國文化怎麼又活過來了呢?最近二十年這種感覺很強烈,有一次問一個大陸朋友,我跟他很熟,說:「老王!老王!二十年前,你們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你會想像中國怎麼會變成這個局面?」老王:「老實講,我也沒有想到。」「現在怎麼樣?」老王:「現在蠻不錯的。」「怎麼會呢?」老王:「不知道。」非常奇怪的文明,所以我們對中國文明,要重新估價。

我以前寫〈悲劇與哀歌〉這篇文章的時候,先寫第一節,第一節對「哀歌」充滿諷刺的口吻,但是寫到後半開始對「哀歌」有讚美,文章寫到最後自我矛盾了。如果你們稍微讀就知道,前面比較贊成「悲劇」,後面越來越偏向「哀歌」,這文章分兩次寫,相隔很久,才造成這種偏差。事實上「哀歌」文明跟「悲劇」文明,各有長處,我只是從文化型態來解釋,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型態。本來要講五分鐘,結果講了十分鐘了。今天我大概講的就是這樣,希望大家能把握住我講的「悲劇」與「哀歌」的基本精神,其他記不住,也就算了。如果大家有問題,我就稍微再多講幾分鐘,沒有問題,我們就可以結束了。請大家有問題就舉手,如果我站了一段時間,發現大家沒問題,我就謝謝大家了。隨便問個問題,一個問題都沒有,我實在很沒面子!好!沒關係,沒面子也無所謂,反正我要抽煙了,謝謝大家。


(陳秀鴻記錄整理)

補記:文中所提到的〈悲劇與哀歌〉在本演講之前已寫定,收入左東嶺、陶禮天主編,《中國古代文藝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年),頁 31-40。該文亦將張貼於人間出版社網站。 


雕像.png

【文章出處】
《清華人文學報》
〈悲劇與哀歌〉
(編按:原文分段少,為方便閱讀重新分段,原分段處以圖片間隔)
2009
網址:
http://nthur.lib.nt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64030/2/%C3%A6%E2%80%9A%C2%B2%C3%A5%C5%A0%E2%80%A1%C3%A8%CB%86%E2%80%A1%C3%A5%E2%80%9C%E2%82%AC%C3%A6%C2%AD%C5%92.pdf
文:呂正惠
【作者簡介】
呂正惠,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及私立淡江大學教授,研究專長為漢魏六朝唐詩、現代小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