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夕陽.png


對《蘭亭集序》第三、四段的理解

《蘭亭集序》所闡發的道理與中學生的年齡體驗有一定的距離,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有的學生即使看了譯文也不能很好的讀懂,尤其是第三段,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此,就要求教師在講解翻譯的時候要有解析,本文就個人的理解對此文解析如下:

第三段:作者先寫了兩種對待人生的不同態度,一靜一動;一個嚴謹莊重,一個不受拘束。然後在此基礎上闡發了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1、「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在你該做正事的時候,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而沉湎於玩樂,那麼等你清醒過來時,就會發現大好時光已經在你玩樂中悄然過去了,老境已經來臨了──「死」的問題不能不重視了。

2、「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人在某一階段總是喜歡或追求某種事物(如學生時代「追星」),隨著年齡的變遷,這方面也會發生變化。但每當看到自己過去曾經追求或喜歡的事物時,還會引發感慨,從而追念那逝去的時光,或痛悔或欣慰──但「死」已經接近了

3、「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人們每當回憶過去的事情總像那事兒就發生在昨天,可實際上時光已流逝了很遠,往事已經落滿了厚厚的灰塵。回憶這種情景時也會使人感慨不已──「死」是一個很快就要發生的事情了。

4、「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某種角度講,生死有命,活一天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人總得死,這樣一想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這是使人感到很悲痛的──「死」是一個一定會到來的事情。

第四段:怎樣正確地對待人生及這次蘭亭集會的意義:

1、對上述道理古人也常常在文中闡發,所以「我」常常對著古人的文章若有同感、若有所思、若合一契。

2、作者否認「一死生」「齊彭殤」(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的觀念。言外之意是「生」重於「死」,「彭」優於「殤」,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編按:作者本句詮釋有爭議)

3、如果我們不改變「一死生」「齊彭殤」這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後代人就會像我們學習古人那樣,受到它的消極影響,那是可悲的。(編按:作者本句詮釋有爭議)

4、所以把體現上述思考的這次蘭亭集會的情景及與會者的詩作記錄下來,留給後人,供他們以人生的啟迪──要以積極的態度去生活。(編按:作者本句詮釋有爭議)


蘭亭集序.jpg


【文章出處】
《紅箋一葉的博客》
對《蘭亭集序》第三、四段的理解
2012-01-19
網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df82c20100zy4n.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