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祥林嫂.png


淺談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及其原因

內容摘要

祥林嫂是魯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義揭示了封建制度對勞動婦女的經濟枷鎖和精神摧殘,本文從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會環境等的影響,通過揭露祥林嫂悲劇命運分析了封建禮教,引出了社會的本質。

關鍵詞:悲慘命運、原因、社會本質

祥林嫂是魯迅先生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會中國農村婦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歷史和現實社會總是呈現出異常複雜的面貌,人物性格的複雜性主要是由這種複雜的歷史條件和人物關係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繪出複雜的祥林嫂時代背景,真實地描述了社會環境對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畫的複雜性格才能具有堅實的基礎。但魯迅在《祝福》裡,不僅十分重視描寫影響人物命運、鑄造人物性格的複雜環境,而且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社會環境下個體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運早已不是她自己個體的命運,她已經成為舊社會中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的代表,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而作品中魯迅先生對祥林嫂眼神的刻畫,也生動體現了祥林嫂性格的發展過程,鮮明地表現了她內心世界的深刻變化,從而印記著祥林嫂悲劇一生的足跡。

一、祥林嫂的悲劇命運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喪夫,再改嫁,喪子,又被逐出魯家,最終沒有得到未莊人的諒解被逐出未莊而精神崩潰,她從未想過抗爭,從未做任何改變,最終在絕望中離開。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慘,她不僅受到封建主義政治上、經濟上的壓迫,更遭致封建禮教與神權迷信的殘酷精神虐殺,祥林嫂周圍的世界,也被封建倫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躑躅在這個冷漠無清的世界裡,她不僅生前哀苦無告,還須懷著更大的恐懼走向死亡。同時從肉體到精神都被封建禮教與神權迷信摧殘虐殺,生活在舊社會最底層的她,幾經抗爭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被踐踏、被愚弄、被鄙視,而最終被吞噬,就在年終人們祝福的歡樂氣氛中,懷著無限複雜矛盾的心情凍餓致死。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勞,身體狀態良好。但在舊社會她夫死後,被逼再嫁,兒子死後被逐出家門,得不到人們的諒解而精神崩潰,最終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種中國封建傳統婦女的性格。在當時,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已經深深扎根於人們的心中,婦女的地位是相當低的,婦女從一而終的理念深入人心,對於一個寡婦,這種鄙視就更加強烈了,就連和她地位相當的柳媽也這樣。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經試圖反抗,但沒有成功。儘管她對這種命運的抗爭,正是祥林嫂對生命和自由的嚮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態,只是她無論怎樣掙扎,她這個可憐的個體仍逃不脫社會的羈絆。她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她是一個寡婦,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傭工,雖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輕,儘管有初當傭工的膽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這時的祥林嫂是從嚴厲的婆家逃出來的,在當時封建社會當中,無疑這只是她恐怖命運悲劇的開始。祥林嫂的悲劇還在於,她一生順從封建禮教,到頭來卻被封建禮教活活吞噬;她受盡封建禮教與迷信的迫害,卻又被摧殘麻木得自覺和不自覺地去維護封建禮教與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願被婆家當做牲口一樣地出賣,要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但支配她採取「出格」的反抗的內在原因,還是那種「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

對於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面對人們的嘲弄、侮辱與傷害,她給以無言的抗議;對靈魂的有無,她表現了懷疑。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個很頑強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雙重打擊和人們的風刀霜劍中,她不但連起碼的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爭到,反而被吞噬被毀滅了。祥林嫂的掙扎與抗爭,完全是出於自發的,而且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祥林嫂的語言不多,但總是交織著心態與命運的變化。「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等這幾句話,是全文中祥林嫂對命運的探討,她無力改變現實中的命運,但她期盼在死後有個平靜的生活,無論怎樣,她依然渴望和家人在一起,這正是她對生命的探究,對來世的渴望。同時,也造就了她悲劇的命運結局。「我真傻,真的……」這段語言在文中重複了兩次,並且作者所用筆墨較多,這重複的描寫,更加勾勒出祥林嫂在她生命的唯一寄託「阿毛」意外死去後對自己內心的譴責。魯迅先生在《祝福》中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鮮明地表現了人物的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形像地表現了祥林嫂被一步步逼到絕境的過程。

祥林嫂面臨的人生困境是無法選擇的困惑。活著,生不如死,賀老六和阿毛都離她而去,連自己的痛苦也被咀嚼成渣滓而丟棄,更是被魯四老爺視為「謬種」、不潔之物而失去了參加祭祀的權利,甚至被趕出魯家,淪為乞丐。若選擇「死」,又怕有地獄,而且柳媽詭秘地對她說:「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選擇。然而祥林嫂終於死了。「什麼時候?──昨天夜裡,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沒人知道她什麼時候死的。「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更沒人去關心她是怎麼死的。

祥林嫂是要強的,是上進的,是不屈服於命運的,但她的境遇是悲慘的,這根本的實質還來自於三個因素。

二、導致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

(一)祥林嫂個人原因

1、祥林嫂對封建迷信深信不疑


她將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完全寄託在對神靈的迷信上,這是她悲劇命運的內因。

祥林嫂捐了門檻回來後,「眼光也分外有神」。這本來是她的新希望,她認為,這下可以和別人一樣平起平坐了,也能夠好好的辦「祝福」了,可沒料到魯四老爺的一聲斷喝徹底擊碎了她的願望。她已到了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的地步了。她在無數次的嚴重打擊和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顯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迷信再次讓她失望。但後來當她向「我」發問時,「那沒有精采的眼睛突然發光了」。而這「發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產生的對魂靈的懷疑而萌發的一絲希望,她希望死後能免除更大的苦痛與恐怖,這就從骨子裡體現了封建禮教觀念給她帶來的傷害,不但考慮現世,還要考慮來世,這樣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劇意味就更強烈了。一個別樣的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從善良做人,勤快耐勞,到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從堅忍頑強,到麻木遲鈍,只求死後平安的悲苦命運的軌跡。她將信仰依託於神靈迷信上,然而這正是她悲劇命運的開始。

祥林嫂從喪父,再嫁,喪子、被逐出魯家,最終被逐出末莊,她從未想過如何改變,而是將自己的理想與願望寄託於迷信。捐了門檻後,她自以為贖了罪孽,可沒料到魯四老爺的一聲斷喝徹底擊碎了她的願望。於是她被趕出魯四老爺家的日子當然也就為期不遠了,這為她的悲劇命運拉開了序幕。祥林嫂從善良做人,勤快耐勞,到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從堅忍頑強,到遲鈍麻木,只求死後平安的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讓人們感嘆:這是多麼可憐的人,又是多麼值得可嘆呀!寄予了人們帶給她的無限同情與傷感。

2、祥林嫂處世態度過於被動

當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這種反抗只是自發的本能的。或許正是因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還沒有從封建迷信中走出來,完全沒有從禮教制度束縛中解放出來,所以才從根本上註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徹底的。她沒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沒有明確的生活理念,也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祥林嫂在《祝福》中唯一的一次「笑」,是後來柳媽的盤問,勾起了她曾經在賀家的那「幸福美滿」的一段生活:「他們娘兒倆,母親也胖,兒子也胖;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有家有夫有子,對於舊中國的婦女祥林嫂來說已經滿足了,所以她才會舒心地「笑」了。這或許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祥林嫂的生活觀,然而畢竟是零碎的。

祥林嫂兩次喪夫,應該說面臨的是兩次重大的人生道路的選擇,而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並沒有好好地思考自己前途,而是選擇一逃再逃。祥林嫂走的仍舊是那麼一條老路,她沒有主動的去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更沒有找到那條適合於她走的路。或許正是因為祥林嫂走的總都是那條老路,所以才會處處遇難。祥林嫂幾次到魯鎮,都是「順著眼」,對於生活中發生的一切她都總是逆來順受,沒有做出應有的反抗。有家有夫有子,對於舊中國的婦女祥林嫂來說已經滿足了,所以她才會舒心地「笑」了。這或許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祥林嫂的生活觀,然而畢竟是零碎的。從祥林嫂的整個人生歷程來看,她也並沒有真正的主動的去爭取過:喪夫就選擇逃,再喪夫再逃,最後魯家不要她,她還是「逃」

從祥林嫂的整個人生歷程來看,她也並沒有真正的主動的去爭取過:喪夫就選擇逃,再喪夫再逃,最後魯家不要她,她還是「逃」。祥林嫂處世態度過於被動體現了她自身的懦弱。祥林嫂面對自己的困境沒有主動的去改變,本身就是一種懦弱。實質上,正是因為祥林嫂本性的懦弱,正是因為祥林嫂的這種懦弱已經成為了一種惰性,才會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地使她跌入悲劇命運的深谷。

(二)封建社會本質

祥林嫂所在的社會,始終受封建宗法的思想和製度的束縛,農村的勞動婦女所受的壓迫最深,痛苦最大。她們不僅沒有地位,而且沒有人身自由。祥林嫂生活的年代,受辛亥革命的影響,剛剛結束了二千年來的皇權統治,但並未改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五四運動,雖然對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發動了有力的衝擊,但也遠沒有將這些污泥濁水蕩滌淨盡,當然更談不到封建制度的潰滅。政權還是掌握在地主階級和官僚買辦的手裡。封建宗法的思想和製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繩索,而農村的勞動婦女所受的壓迫最深,痛苦最大。她們必須從一而終,不能改嫁,如果是再嫁寡婦,就更加受人歧視,甚至連勞動和生活的權利也被剝奪了。這種畸形的社會文化思想,注定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無論在哪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其固定的文化和思想,社會文化思想構成了社會存在的主要因素。

(三)封建禮教

當時的社會環境 


二十世紀最初一、二十年的魯鎮,是一個封閉式的社會。在這裡,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而封建的等級關係則仍舊是天經地義的觀念;男人很有尊貴的地位;婆婆為了賺錢,可以用買賣方式將新寡的媳婦強行再嫁;男尊女卑,長尊幼卑,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級關係在魯鎮的人與人之間是被異常嚴格地遵守著的。另一方面,二十世紀初年興起在中國大地上的變革颶風,暫時還沒有影響到魯鎮這個地方,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這些震動全國的事件,似乎並沒有在魯鎮人們心靈的湖面上吹起半點漪瀾。民主革命的風吹不到魯鎮的上空,一切封建舊物都沒能受到衝擊與洗刷。因此,當「我」離開了五年之後重又回到魯鎮時,最強烈的感覺是一切「都沒有什麼大改變」。可見魯鎮是一個停滯的、凝固的、封閉的地方,它是當時眾多中國偏僻而落後的一個角落。

傳統封建思想和意識

魯鎮人們有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但魯鎮受到理學嚴密的思想統制。魯鎮的迷信氣氛濃厚,在年終時,魯鎮的人們家家忙碌,都在「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的好運氣」。然而,我們同時也看到,魯鎮人們這種對人欲的肯定,這種對人間幸福的追求,並不是寄希望於人的力量和人的鬥爭,而是寄託在對神的祈求。因而這種追求幸福的合理願望是包裹在各種散發著濃厚的迷信色彩的活動中的。


在婚姻關係上,它就要求女子從一而終,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理論,以犧牲婦女的幸福為代價來維護「夫為妻綱」的神聖法則。因此,寡婦祥林嫂的再嫁,在講理學的魯四老爺看來就是「敗壞風俗」,理應受到歧視。因為女人拜祖先、拜福神是不吉利的,是對祖先的大不敬,這種「不許懺悔」正是理學不同於其他宗教的一種特殊要求,因而祥林嫂即使捐門檻贖罪,也仍然未能得到魯四老爺的承認和饒恕,她始終被看成是「不乾不淨」的濁物,而這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致命因素。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叼走阿毛的是狼,奪走賀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還要兇殘的封建禮教。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她的悲劇,表現在她不僅受到封建主義政治上、經濟上的壓迫,更遭致封建禮教與神權迷信的殘酷精神虐殺。她周圍的世界,也被封建倫理道德所支配。在這個冷漠無清的世界裡,她不僅生前哀苦無告,還須懷著更大的恐懼走向死亡。從肉體到精神都被封建禮教與神權迷信摧殘虐殺,正是她悲劇的根本所在。祥林嫂的悲劇還在於,她一生順從封建禮教,到頭來卻被封建禮教活活吞噬她受盡封建禮教與迷信的迫害,卻又被摧殘麻木得自覺和不自覺地去維護封建禮教與迷信的迫害。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願被婆家當作牲口一樣地出賣,要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但支配她採取「出格」的反抗的內在原因,還是那種「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祥林嫂花了極大的代價去捐門檻,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權迷信,要以門檻作為替身,「給人千人踏,萬人跨」,好贖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後到陰間再受酷刑。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高壓與愚弄,就是這樣殘害、扭曲了祥林嫂的靈魂。通過這一完整的悲劇性格,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道德極端虛偽、殘酷的本質,向整個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強烈的控訴。

(四)周圍環境

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罪魁禍首。在他的思想裡,一個人的生命還不及要維護封建禮教來得重要。從頭到尾,從魯四老爺對祥林嫂的態度,以及他的書房的擺設都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程朱理學的一個忠實信徒,封建禮教的堅定的衛道士,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把祥林嫂推向了命運的苦海。對祥林嫂他的態度始終是蔑視。第一次見到祥林嫂他就「皺了皺眉」,「四嬸已經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討厭她是一個寡婦。但是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皺眉,將她留下了」;當得知祥林嫂被搶走了,他的第一反映便是「可惡!然而……」。他的一句「可惡」所表現出來的憎恨,便昭然若揭;他的這種不滿在祥林嫂第二次喪夫後再回到魯鎮時表現得更加明顯了。後來第二次喪夫,又沒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魯鎮幫工。從她「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的「眼光」裡,我們不難看出,這時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更為深重,她的悲劇命運進一步發展著。

「我」

《祝福》中接受過新思想的「我」對祥林嫂是同情的,「我」不願背負這樣沉重的責任,所以用一句「說不清」來打發。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這種不敢面對現實的心理,是祥林嫂可悲下場的最致命一針。這個離開五年後重回魯鎮的知識分子身上即帶著外界的眼光,又帶著年輕知識分子的氣息,也就理所當然成為祥林嫂內心困惑與精神謎團的唯一解答者。可惜當這種同情與自己的利益衝突時,同情就消失了。

「我」對祥林嫂的提問不作正面回答,因為如果回答「有魂靈」,勢必會增加祥林嫂的痛苦,這是與「我」對她的一點點同情相違的;回答「沒有」又可能導致祥林嫂自盡,試想,當一個人僅存的一點希望也破滅的時候,後面發生什麼也都不足為奇了。這也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可悲,他們受過教育,也許明事理,但卻不敢正視現實,不敢區分善惡美醜,那麼所謂的受過教育剩下的,也就是魯四老爺身上的腐朽了。




柳媽,柳媽是個慈善的女性。她對祥林嫂確實也十分的同情。不過另一方面她又將祥林嫂的不幸與痛苦作為有趣的的事,不僅自個兒咀嚼,還廣為傳播,甚至對祥林嫂不斷地加以「追問審判」而取樂。但是在客觀上,這不僅不能產生「療救」祥林嫂的效果,反而會帶給她難以支撐的精神壓力,把祥林嫂推向了更加恐怖的深淵,使得祥林嫂雖死而靈魂難得以安息。

示眾

示眾,也就是鎮上的人們,他們是一群並無惡意的人。他們自身也是與祥林嫂一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人民,一樣的過著充滿悲苦的生活。當然他們也曾經對祥林嫂的不幸遭遇陪以淺淡的同情。但是他們也對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抱以幸災樂禍的態度,並且把她「悲慘」的人生「故事」當著自己飯飽後的「牙籤」,當著茶餘的談資。

祥林嫂所敘述的關於阿毛遭狼的故事,最初似乎在魯鎮人們中也有一些反響:「男人聽到這裡,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而女人們「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然而這是從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真正的同情嗎?這些人只不過是把祥林嫂喪子的故事當作一出情節悲慘的戲曲在觀賞。當大家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戲劇的故事看熟以後,那些唏唏的嘆息聲聽不見了,眼淚也沒有了。作品所描寫和鞭撻的,難道不正是這樣一群賞玩犧牲的精神麻木的看客嗎?他們給舉目無親的樣林嫂帶來的是精神上的透骨的嚴寒。

三、悲劇命運所揭示的社會本質

魯迅先生在小說《祝福》中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藝術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封建制度對勞動婦女的經濟枷鎖和精神摧殘。

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祥林嫂是被魯迅作為中國勞動婦女最悲慘的典型來塑造的。魯迅先生深刻地觀察了中國封建社會千千萬萬不幸人們的命運而加以典型化的一個完整的悲劇性格。這個形象揭露了全部封建宗法社會的思想和製度──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這個真理。魯迅先生用其對民族、尤其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群的廣大而深刻的關愛,繼「救救孩子」之後,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發出了又一聲吶喊:「救救祥林嫂!」通過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揭示了中國農村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幾十年黑暗落後的根源──整個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而推翻這個黑暗的製度,是中國人民的唯一出路,是中國的唯一出路。祥林嫂是我國封建社會千千萬萬個婦女悲慘命運的縮影,是千千萬萬中國母親悲慘一生的生動寫照,祥林嫂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時代的悲劇,她的一生是對中國吃人的封建社會的血淚控訴。

女性的解放曾經是社會解放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社會受壓迫最深的女性,她的解放是社會解放的適度和衡量標準。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在今天,女性的解放和自由發展的程度更成為了整個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發展程度的指示器。女權主義所提出的女性解放和自由與全面發展的任務,是社會文明進步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女性文化的建造是改變全人類命運的希望所在。做為新時代的女性,我們必須堅持不懈,艱苦奮鬥,不怕吃苦,實現自身的價值,對自己的命運權利去奮鬥去抗爭,最終完美結局。

參考文獻

[1]魯迅《徬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

[3]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01

[4]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魯迅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78.08


[5]劉勇《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08

祥林嫂.jpg
上圖:祥林嫂(劇照)


【文章出處】
《百度文庫》
淺談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及其原因
網址:

https://wenku.baidu.com/view/d6671311580216fc710afd17.html
作者:張銀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